應該什么時候買進?從宏觀經濟的角度回答,最好在下半年之前都按兵不動
經歷了過去三個月全球大多數市場的顯著下滑之后,投資者很自然地開始詢問:最壞的時段是不是已經過去?現在開始重新看好市場,是不是已經安全?
不幸的是,看一看美國和中國現在的經濟趨勢,就知道這一切還沒有結束,未來一段時間,我們還會迎來更多痛苦。
僅在幾個月前,美國經濟衰退看上去還只是有可能發生,但仍然離我們相當遙遠。現在,它卻已經近在眼前,成為最顯而易見的前景了。幾乎所有相關的經濟指標都在2008年初發生驟降:美國供給管理研究所(ISM)的綜合指數全面大幅下降,同店零售額的增長率幾乎為零,輕型汽車購買率降至2007年中以來的低點,兩大消費者信心指數都已經下落,失業率仍然維持在高位,而新增失業又有所上升。我們認為,美國基本上已經是不可避免地會在2008年一季度進入衰退,并很可能持續到年中。
不過,這并非世界末日;畢竟,雖然歐洲和日本的經濟增長都算不上真正強勁,但此二者沒有表現出像美國那樣的下滑,而大多數新興市場經濟仍然表現得相當欣欣向榮。綜合各方面來說,這仍然會是一次以美國為中心的經濟衰退,而不是像2001年到2002年的IT泡沫破滅那樣,對全球的經濟增長造成打擊。
但是,市場還不能高興得太早。
首先,關于“股票會先于經濟恢復”的普遍觀點并不是真正站得住腳。回顧美國過去的三次衰退,有兩次——分別在20世紀80年代初和2001年-2002年間的兩次衰退——都是直到經濟周期的較晚階段,股票市場才上升到令人放心的水平。只有在1990年-1991年間的那次衰退中,股票市場才在較早的時候提供了恢復的信號。這意味著,如果現在買入,只會在經濟問題更多地暴露出來時遭受更大的損失。
現在也還不完全清楚,信貸市場的這場混亂是否已經終結。大部分次級抵押債券衍生產品的損失可能都已經得到公布,但另一個部門,也就是信用違約互換,以及那些對此做出擔保的保險商,他們的麻煩可能才剛剛開始。對此部門損失的估計,與次貸部門幾乎相當。
對于亞洲的投資者來說還有一個問題,那就是中國。請注意,我們對中國經濟中期的增長仍然十分看好,并且也不認為會發生國內市場的顯著衰退,或是來自國外市場的連鎖反應。
但是,在未來兩個季度之內,投資者也許不會只聚焦于這兩個強大的基本面,因為市場很可能會遭受一連串壞消息的打擊——雖然它們只是暫時的,但畢竟也是壞消息。
首先,目前的冰雪災害天氣結束后,在2008年2月、3月和4月,中國仍將發布一些負面的數據,工業生產、零售額、農業產出、貨運以及GDP增長率很可能都會大幅下降。此外,在供給方面的沖擊下,已于2007年12月顯示出了下降趨勢的總體CPI(消費者物價指數)通貨膨脹率,還將在2008年1月和2月維持在高位,甚至還會繼續上升。對投資者而言,也還在擔憂難于預期的政策反應。事實上,若中國人民銀行再次提高商業銀行法定存款準備金率時,市場可能會將此誤讀為央行政策導向重新轉向控制通貨膨脹的信號。
這還不是全部。對中國企業的收益率和利潤率而言,2007年是標志性的一年,總體的工業收入同比上升40%,在關鍵的重工業部門,上升速度則更快。這些趨勢都促成了去年市場的意外走高。但是請記住,這種耀眼的收益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一次性股市投資的所得,這種所得可能占到總收入增長的15%,甚至更多。所以,即使這種上不得臺面的公司收益能力仍然良性上升,在“基數效應”作用下,企業總體收入增長速度也還是很可能降到零附近。
最后,當然還有估價。中國股票不再像幾個月前那么昂貴,但是按照我們的標準,H股仍然被高估將近15%,A股總體看來甚至還要更昂貴一些——跟幾個鄰國顯然被低估的股市相比,這種情況尤其明顯。
那么,我們應該什么時候買進呢?從宏觀經濟的角度回答,最好在下半年之前都按兵不動。到下半年,我們應該已經可以看到中國經濟趨于穩定的更多跡象,以及通貨膨脹率的下降和經濟增長的平穩。我們應該也能對美國的形勢看得更清楚——是否真的會出現衰退?趨勢是更好還是更壞?不過,到那時,市場可能已經波瀾迭起、十分脆弱,并有更多的問題出現。所以,敬請耐心等待。
作者喬納森·安德森(Jonathan Anderson)為UBS全球新興市場經濟學家(Global Emerging Markets Econom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