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為什么能成為世行首位來自發展中國家的首席經濟學家?答案在天時、地利、人和

初春的未名湖,湖面冰凍,周遭一片靜謐。往北300米,山石掩映間古色古香的院落,便是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所在。
2月6日,丁亥年大年三十,一間撒滿陽光的辦公室里,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接受了《財經》獨家專訪。兩天前,他剛剛被世界銀行行長佐利克正式任命為世行首席經濟學家兼高級副行長。這也是首次由來自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學家出任此職。
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向來由世界知名學者擔任,其職責包括領導世行龐大的研究部門,擔任世行行長的首席經濟顧問及世行發言人,研究和制定世行發展戰略,參與國際經濟關系協調,對重大決策做出戰略性研究等。
如同一位世界銀行專家對《財經》記者所說,“這不是一個尋常職位?!?/p>
正因為此,人們對林毅夫充滿了好奇。但在任命正式公布前,林毅夫始終保持著謹慎的低調,面對外界詢問多以“不確定”作答。在本次《財經》專訪中,正式獲任的他,詳述了自己對世行任命及世行工作前景的看法。
完美匯合
林毅夫介紹,2007年10月上一位世行首席經濟學家任期結束后,世行即成立了專門的遴選委員會。過去,世行通常會選擇發達國家的經濟學家?!暗@次佐利克有意從發展中國家挑選經濟學家,因此,遴選委員會將眼界擴大到了世界范圍。”
遴選委員會與林毅夫接觸后,2007年12月,佐利克在就任世行行長后的首次訪華中,即與林毅夫進行了面晤。
“他是一位杰出的經濟學家?!痹趯Α敦斀洝酚浾哒劶斑x擇林毅夫的理由時,佐利克表示。他說,林毅夫對于發展問題、農村問題都有很好的研究,可以給世行帶來相關經驗。
前世行行長沃爾芬森也對《財經》記者強調:“重要的不在于林毅夫是中國人,而在于他是一個很好的經濟學家?!?/p>
不過,在分析林毅夫獲選原因時,被人們提及最多的不僅有他本人的成就,還包括他來自發展中國家、來自中國這一背景。
林毅夫自己也持同樣的認識。他說,獲任世行首席經濟學家與自己一些有國際影響的研究相關,“但更重要的,還是中國經濟的發展?!北绕饌€人的成就,林毅夫更強調自己作為中國學者的獨特背景。隨著近年的發展,中國經濟成就及在世界范圍內的影響已不容忽視,他自己作為一個研究中國經濟的學者,對中國經驗比較熟悉。中國對世界的重要性才是他獲選更主要的原因。
當然,這兩方面或許密不可分。如同林毅夫本人在許多場合談到過的,中國學者的研究成果正是中國經濟發展經驗的一部分,而中國經濟地位的上升,也將使來自中國的研究顯得越發重要。
可以說,“通曉中國發展經驗”和“優秀經濟學家”這兩點,相當完美地匯合于林毅夫一身,這正是世行做出其任命的原因所在。
實至名歸
在記者采訪中,眾多論者也都對林毅夫獲任做出了自己的詮釋。
在原北大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教員、花旗集團中國經濟學家沈明高看來,林毅夫之所以能獲得世行任命,“是天時、地利、人和的結果”。所謂“天時”,是中國發展到當前這個階 段,對世界已具有不可否認的重大影響;“地利”,是中國這樣一個發展中國家對世界銀行本身亦具有重大意義;“人和”,則是林毅夫本人的成就。
沈明高的分析頗具代表性。在記者采訪中,所有論者都提出了類似判斷,其側重或有不同,但都認為,林毅夫任此職位,當屬實至名歸。
曾擔任過世行首席經濟學家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斯蒂格利茨告訴《財經》記者,他認為,林毅夫能為世行注入中國的成功經驗;林毅夫長期致力于新農村發展,對世行也具有特別意義;而創辦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并取得成功,也證明了林毅夫的組織能力和領導才能。
“世行做出了一個非常好的選擇。”斯蒂格利茨說。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李稻葵則介紹,佐利克在2007年訪華時曾在清華發表演講,其主要工作方向中有兩點特別值得關注,一是要讓中國在世行運行和決策方面扮演重要角色,二是要幫助非洲扶貧,鼓勵中國把經驗介紹給非洲,并把資金投入進去。
“林毅夫任世行經濟學家,不僅反映了林毅夫本人的成就,也反映了中國崛起的重要意義和世行高度重視中國經驗的事實?!崩畹究f。
作為林毅夫的同事,北大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李玲贊譽道,“林毅夫能夠用西方世界聽得懂的語言來詮釋中國的經驗,他是一個‘以天下為己任’的優秀的中國知識分子?!敝袊洕芯恐行慕淌谄叫聠虅t從學術角度認為,林毅夫是“研究中國經濟的最好的經濟學家”。
此外,有論者分析認為,林毅夫具備了擔任世行首席經濟學家的所有條件——正規、高水平的經濟學素養,國際一流學術文章,語言水平能勝任在任的交流,以及足夠的領導能力等。但也必須看到,國際上具備這些條件的經濟學家不在少數,而從事中國經濟研究這一點,給林毅夫添加了一枚重要砝碼。
中國經驗
既然中國的發展經驗如此重要,那么它對世行、對林毅夫本人來說,又意味著什么呢?
林毅夫介紹,中國過去近30年經濟高速增長的首要經驗就是“務實主義”(pragmatic),這正是中國尤被世行看重的發展特征。
林毅夫說,中國的“務實主義”經驗,大體上就是鄧小平比喻的“摸著石頭過河”。這包括兩層含義:首先是要“過河”,從傳統計劃經濟向現代市場經濟過渡,這一目標是非常明確的;其次,怎么“過河”,就是要采取“摸著石頭”的漸進方式——先看當前的現實條件和機遇何在,采取措施克服困難、向前推進后,又面對新問題來審時度勢,繼續前進。
另外,林毅夫指出,中國經過30年的發展,已從原來世行的援助對象國變成擁有大量資金和外匯儲備的國家,在減少貧困、推動經濟發展方面成果顯著。這一結果也正是世行要達到的主要目標。
林毅夫表示,世行與中國的合作之所以是一個非常成功的范例,正是由于中國并不簡單照搬某一個國家的經驗,而是了解他國經驗,結合自身情況,才取得成功。“成功的關鍵在于中國在合作中扮演了主角?!绷忠惴蛘f。
因此,中國目前“既可以在資金上、又可以在經驗上”成為世行援助非洲、南亞、拉美的伙伴。林毅夫表示,作為來自中國的經濟學家,他一定會在這方面發揮積極作用,推動中國與世行的合作。
更為具體的,在其長期研究中,林毅夫形成了一整套關于經濟發展的見解,認為一個國家遵循其資源稟賦的比較優勢,經濟才能實現最優發展,他將此總結為“比較優勢發展戰略”或“比較優勢理論”。
在他看來,中國正是因為放棄了與比較優勢發展戰略相對的“趕超戰略”,遵循了中國此前與現在的比較優勢,發展勞動力密集型產業,經濟發展才取得了今日的成就。
“我相信‘比較優勢理論’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绷忠惴蛘f。他更表示,作為世行首席經濟學家,他希望推動“比較優勢理論”的實踐,也希望發展中國家能夠按其比較優勢發展。
當然,這并不意味著某種“一刀切”的模式。林毅夫補充說,要克服對比較優勢的扭曲,還是必須遵循務實主義原則,以“診斷式”(diagnostic)方法,找到各發展中國家當前的主要困難與機遇何在,把握其經濟各方面特征,才能幫助其實現快速發展。
“生逢其時”
作為世界上重要的國際發展機構之一,世行自成立以來,在發展與減貧方面取得了許多成就。但與此同時,對其工作方式和理念的批評聲音也一直存在,主要是指責世行未能遵循各國實際情況來推進發展。
林毅夫介紹,世行除了為各國發展提供貸款,更是一個“知識的銀行”(knowledge bank)——在對發展中國家提供援助、推廣發展項目的同時,世行更扮演著“知識帶入者”的角色。多數發展中國家也都希望通過接受世行援助,把項目的成功經驗應用到本國其他金融機構中去。
但在實際執行的過程中,世行對知識的理解難免出現偏差。因此,在林毅夫看來,世行目前的工作成效之所以不盡如人意,根本原因是世行為發展中國家提供的解決方案過于模式化,未能與當地實際很好地結合,反而造成受援國與世行的“主客易位”,最終導致實際結果與當初預期產生巨大差距。
林毅夫直言,他不認為這種差距代表所謂“美國利益”,援助國及世行并非“故意把這些發展中國家的經濟搞差”。他指出,問題的癥結實為世行對于發展的理解不夠深刻、深入,所以提出的解決方案不能真正幫助這些發展中國家。
在這一點上,佐利克與林毅夫似有共識。
2007年12月,佐利克在就任世行行長后首次訪華時即多次強調,世行應加強與中國的合作,這有利于“豐富世行的發展理念,并為其他發展中國家提供經驗”。佐利克的言論無疑顯示,世行在其發展理念上,正在謀求某種轉變。
對此,世行首席經濟學家當然具有義不容辭的責任。談及于此,林毅夫也對記者感喟:“我覺得自己很幸運,可以說生逢其時。在他們想要轉變的時候,我能夠有機會參與其中,并作為首席經濟學家發揮作用?!?/p>
“保持清醒”
在記者采訪中,所有人都對林毅夫獲任世行首席經濟學家表達了衷心祝賀。這或許能代表人們對此的普遍態度——這是中國經濟發展成就的體現,是對林毅夫本人貢獻和能力的高度肯定,可喜可賀。
但人們能不能以世行對中國發展經驗的肯定,就此滿足于中國經濟的已有成就、從而高枕無憂呢?對此,有學者表達了深層次的反思。
從中國的宏觀經濟指標、減輕貧困的成果、科技成就來看,中國經驗毫無疑問可以為非洲、拉美等地區發展中國家提供重要借鑒。但中國經濟前景并非清晰得一覽無余,在推廣中國經驗的同時,也必須注意其可能的局限乃至缺陷。在經濟金融制度、法治發展、貧富差距、民生福利、環境保護等諸多方面,中國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皩Υ?,我們應當保持清醒。”
當然,林毅夫的工作與這種反思并無矛盾。
林毅夫自己即表示,各國要發揮其比較優勢,需要致力于建立一個完善的市場經濟體系。而且,發展中國家政府還需要在公共產品的配套政策方面發揮更為積極的作用。因此,中國仍然任重而道遠。
另一方面,平新喬認為,林毅夫出任世行首席經濟學家,表明中國經濟學的研究和政策應用水平得到了國際性的認可。但是,人們尚不能對中國經濟研究過于樂觀,中國經濟學家在理論上的原創性貢獻還極其有限。
林毅夫表示,他準備在北大2008年春季學期結束以后,于5月底在世行履新?!白鳛橐幻處煟业谝晃坏穆氊熯€是教書?!绷忠惴蛘f,他的春季課程早已安排滿了。
當然,在遠赴華盛頓之前,身為北大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他要將工作交接安排妥當。 “我相信自己到世行工作,也將為北大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的發展帶來更好的機會?!薄觯▍⒁姟敦斀洝肪Wwww.caijing.com.cn“視頻”)
本刊記者曹禎對此文亦有貢獻
林毅夫小傳
林毅夫,曾用名林正義、林正誼,1952年出生于臺灣宜蘭縣,先后就讀于臺灣大學、政治大學,1978年獲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學位。畢業后從軍,任金門防衛司令部連長。
1979年5月16日夜,林毅夫孤身從金門泅渡至廈門,據稱當時“抱著籃球”。后輾轉來到北京大學,1982年獲經濟學碩士學位。在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芝加哥大學教授西奧多舒爾茨訪華講學期間,林擔任其翻譯,并獲得賞識。1982年,他前往芝加哥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成為改革開放后大陸首批赴美留學生。
1986年,林毅夫獲經濟學博士學位。在耶魯大學進行一年博士后研究后,他回到中國,先后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等處工作。1994年,林毅夫與易綱、海聞、張維迎等共同組建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并擔任主任至今。
林毅夫的主要研究領域是發展經濟學、農業經濟學和制度經濟學。作為中國經濟學界的杰出代表,林毅夫一直頗受國際學界推崇。
20世紀90年代初,他在國際頂尖經濟學期刊《政治經濟學雜志》《美國經濟評論》等發表論文,對中國上世紀50年代末“大饑荒”成因及80年代初家庭聯產承包制作出解釋,在學術界影響深遠。
在長期研究中,林毅夫形成了一整套關于經濟發展的見解,認為一國遵循其資源稟賦的比較優勢,其企業才能具有“自生能力”,經濟才能實現最優發展,他將此總結為“比較優勢發展戰略”或“比較優勢理論”。
上世紀90年代末,林毅夫建言開展“新農村運動”,改善農村生產生活基礎設施,同時也可在當時通貨緊縮的條件下拉動內需。這成為數年后“新農村建設”的先聲。
2007年10月31日至11月1日,林毅夫在一年一度的英國劍橋大學“馬歇爾講座”發表題為“發展與轉型:思潮、戰略與自生能力”的演講,在比較優勢框架下對中國經濟轉型和發展的經驗作出總結,中國經濟學者中獲此殊榮者惟此一人。
本刊記者 吳燕/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