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有銀行不良貸款反彈的直接原因在于農行歷史問題釋放,但整體形勢惡化已有苗頭

春節剛過,銀監會在2月13日公布了2007年銀行業的不良資產狀況。令市場高度關注的是,國有商業銀行的不良資產數量和不良率雙雙反彈。這是自2003年啟動國有銀行股改以來罕見的狀況。
數據顯示,股份制銀行、城市商業銀行、農村商業銀行、外資銀行的不良貸款和不良貸款比例雙降,但國有商業銀行去年四季度的不良貸款余額比三季度增加了351億元,不良貸款比例也從三季度的7.83%上升到8.05%,受此影響銀行業全年損失類貸款增加了1191.8億元。
經《財經》記者從多方印證,導致這一現象的原因出在中國農業銀行。在工、農、中、建、交五大國有商業銀行中,只有中國農業銀行的這兩項指標是上升的,而其他銀行均保持了雙降。農行則是因為股改進程需要,在去年底新增了約840億元不良貸款,屬于歷史未清理不良貸款的集中暴露。
然而,銀行業內人士普遍認為,在目前日益復雜冷峻的宏觀形勢下,銀行業的新一輪信貸風險正在醞釀之中。
農行因素
農行不良貸款的真實規模一直是謎。
2005年8月,農行于網站上第一次全文刊發了2004年年報,稱農行的股東權益一次性減少599億元,用于“調減以前年度政策性虧損和其他財務損失”。
2005年年報顯示,農行又增加了歷史沉淀的521億元不良資產。該行稱,鑒于該行在摸底清查的基礎上,調整進賬歷史沉淀的521億元不良資產,因此年末不良貸款率僅比年初下降0.51個百分點。
對此,農行財務部負責人曾對《財經》記者表示,農行不良貸款的四級分類和五級分類多年并存,2004年銀監會取消了四級分類,2005年下半年農行才開始對不良貸款重新進行清查,新發現了1000多億元不良貸款。“我們向財政部打報告,表示不能一次性計提,而是在2005年和2006年逐步計提。”
顯然,這兩次還沒有把農行內部的潛虧計提干凈。
按照監管部門的要求,農行必須在股改前進行徹底審計,理清家底。2005年7月,農行聘請普華永道對浙江、貴州、吉林和寧波四家分行進行外部審計。2006年8月,德勤會計師事務所受聘對農行從2005年到2007年的賬目進行全面審計。同時,審計署亦進場審計。
據《財經》記者了解,目前外部審計機構已經完成了對農行2005年度和2006年度的財務報表的審計工作,有關資產、土地和物業的預評估結果已經初具。目前德勤正在對農行2007年度財務狀況進行補充審計,預計將于2月25日結束。
根據農行對外披露的數據,截至2006年底,農行的不良資產余額約為7320億元,不良貸款率為23.56%。近日,《財經》記者獲悉,2007年度農行全年各項存款增加5497億元,各項貸款增加3304億元,清收不良信貸資產574億元;截至2007年底,農行的不良資產余額約8161億元,不良貸款率為23.64%,比年初上升0.08%。
這意味著,農行2007年底的不良貸款余額比上年增加了800多億元。農行有關人士介紹,其中半數以上集中反映了以前年度與農貸有關的農林牧副漁行業的不良貸款。
農行計財部人士向《財經》記者證實,“為了股改,農行已重新清理認定以前年度的不良資產,這些不良貸款集中反映在(2007年)四季度的財務數據中。”
這也印證了海通證券金融行業分析師邱志承的分析,“農行在2007年中報的不良貸款余額為7272億元,占當期銀行業12661.5億元不良貸款的57%,占國有銀行10875.1億元不良貸款的67%。農行不良貸款的波動對于全行業的不良余額影響,遠遠大于上市銀行影響力的總和。”
據《財經》記者了解,上述農行內部審計認定的不良資產數據,已比較接近經德勤審計認定的數據,但還不完全一致。德勤是根據《新會計準則》審計認定的數據,而農行內部認定審計的仍然是按照過去的方法,所以農行真實的不良貸款情況還有待股改前的最終認定。
結構信號
從銀監會披露的數據來看,即便扣除農行不良貸款急速增加的因素,中國銀行業目前的不良貸款結構也值得關注。因為在不良貸款總量微增的情況下,三類不良貸款的結構出現了比較重大的調整。
在2007年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總體增加135億元的情況下,次級類貸款和可疑類貸款的絕對數額分別下降了491.3億元和565.5億元,但損失類貸款直接增加1191.8億元。即使農行新增的800億元貸款全部為損失類,扣除這一因素,損失類貸款也增加了300億元。而2005年和2006年這一數據都是下降的。這一不良貸款遷徙的動向,是否意味著商業銀行受當前宏觀環境影響,貸款結構已經出現了惡化的傾向?
2006年1月1日,銀監會頒布的《商業銀行風險監管核心指標(試行)》正式生效。其中,銀監會明確提出了以風險遷徙類指標衡量商業銀行風險變化程度,并明確風險遷徙類指標包括正常貸款遷徙率和不良貸款遷徙率。
一位大型商業銀行研究人員認為,判斷不良貸款是否對商業銀行的運營產生不良影響,應該考慮兩個因素:其一是不良貸款總量,其二是新增貸款的不良率。

“目前來看,不良貸款余額增加不是很多,比率上也沒有特別大的變化,還是比較正常的。”但他同時也注意到了不良貸款中損失類不良貸款的增速依然過快,“帶動不良貸款的結構呈現金字塔狀,這一趨勢值得關注”。
“此外,還要考慮到中國銀行業的現狀。由于不夠市場化,商業銀行不能及時核銷不良貸款,很多商業銀行是在年初完成不良資產核銷的。因此,需要尤其關注核銷完成后不良貸款的結構變化。”該人士認為。
一位國際評級公司的分析師稱:“剔除去年四季度的因素,不良貸款余額是微降的,但這是因為近年來有良好的經濟運行環境來支撐,不能說明太多問題。除了不良貸款,我們評級時還會考慮關注類貸款的比例,以及銀行不良貸款分類時可能低估的程度。我們關心的是經濟放緩或出現拐點時,銀行可能出現多少不良貸款,及對不良貸款的消化能力。”
緊縮影響
在從緊的貨幣政策下,2008年商業銀行的新增貸款規模被嚴格監控,不得超過上年;即新增貸款總量在3.6萬億元左右,全年貸款增幅當在13%-14%之間。監管部門對銀行貸款規模按季進行監控。據悉,2008年貸款發放的上下半年為六四開,并且要求逐季遞減。一個可供參照的各季信貸投放比例大致為35%、30%、25%、10%,如果商業銀行在季度計劃外超額放貸,將面臨多重且嚴厲的處罰措施。
統計數據顯示,今年1月信貸增長強烈反彈,新增人民幣貸款8036億元,同比多增2373億元,創歷史同期新高,且超過全年總量調控計劃的20%。交通銀行研究部的研究報告認為,信貸增長強烈反彈,“一是因為各銀行在2007年末大幅壓縮信貸投放,將大量本可以在上年末發放的貸款推遲到2008年初;二是各銀行分行習慣在年初搶先進行信貸投放”。
業內人士稱, 1月的資金較為寬松,企業資金緊張狀況有所緩解,但這種驟緊驟松的信貸形式不利于企業的正常運營。如果驟緊壓力過大,企業的融資環境將趨于嚴峻。
另一方面,去年信貸規模增加很快,銀行的貸后檢查和審貸后評價工作難以落實到位。監管當局的一位權威人士介紹,根據對幾家大型銀行的調查,目前許多銀行在信貸審批方面的工作量非常大,有的銀行總行在一年中召開審貸會近200次。審貸頻率如此之高,信貸業務數量增長如此之快,銀行相應的貸后管理和審計力量難以同步增加,銀行也就難以有效地做好貸后管理和信貸評審的后評價。
“另外,當前一個突出問題,就是部分未查實的進入股市的信貸資金存在巨大的安全隱患。一旦股市逆轉,非法挪用信貸資金炒股產生損失的客戶,其違約率必然上升,最終風險將轉嫁到銀行。”他說。
銀監會副主席蔣定之日前接受《財經》記者采訪時也認為:“當前,中國銀行業最大的風險是信用風險。”在從緊的貨幣政策環境下,銀行以往快速發展過程中累積的信貸風險將加快暴露,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加大也使“兩高一剩”行業的不良信貸逐步顯現,房地產市場的波動也會導致貸款違約風險上升;再加上一些國際國內經濟、非經濟不確定因素的影響,信用風險的壓力加大。因此,銀行業重中之重的工作是防控信貸風險。
本刊記者郭瓊、溫秀對此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