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調控基調發生重大轉變?
《財經》網 2008年2月13日
【背景】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最近提出:“要充分認識外部經濟環境的復雜性和多變性,科學把握宏觀調控的節奏和力度,盡可能長地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也表示,2008年恐怕是經濟上最為困難的一年。
摩根士丹利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王慶認為,胡錦濤和溫家寶的講話,傳遞出決策層政策基調發生重大轉變的信號——從僅僅一個月前強調經濟過熱的風險,轉而強調不利外部環境帶來的經濟下行風險。這一轉向可能在二季度從放松對信貸和投資項目的行政性控制開始。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上兩輪全球經濟衰退的經驗表明,政府主導的資本支出有助于抵消出口疲軟壓力,防止GDP增幅急劇下滑。
即便通脹在近期內出乎意料地加重,進一步采取緊縮措施的幾率也并不高,預計一季度或上半年,政策姿態仍偏緊,而在今年剩下的時間內轉向中性或寬松。到4月中旬,一季度經濟數據將陸續出籠,政府可借此重估國內外形勢。
在此之前,政府不大可能采取實質性的舉措。若出口增長率出現顯著下降(比如自2002年三季度以來首次低于20%),決策層便會出臺實質性政策措施加以應對。
建議密切關注外部形勢的發展和關鍵領導人的表述,以判定真正轉向的時機。加快人民幣升值步伐和頻繁提高存款準備金率,將是政府倚重的兩大政策工具。
(《財經》記者楊哲宇采寫)
如何防止通脹預期“自我實現”
《財經》網 2008年2月2日
【背景】從今年1月1日至25日,農業部公布的農產品批發價格指數上升了7%左右。此后四天,因雪災,全國農產品平均價格又上漲7%。
德意志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馬駿認為,目前最令人擔心的問題是,通脹預期已成為引起物價上漲的新的、也是更加明顯的動因。而對國際經濟數據的研究表明,一旦通貨膨脹率超過4%,通脹預期的繼續上升,會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一個“自我實現”的過程。
為抑制CPI漲幅,目前最為緊迫的任務是采取果斷措施,盡可能防止CPI漲幅在1月之后的幾個月內再創新高。政府有關部門可考慮在短期內采用進口補貼、增加進口、實行部分產品出口控制、建立農產品運輸綠色通道、銷售補貼等措施,來穩定農產品和食品價格,從而穩定通脹預期。
如果對農產品和食品提供六個月10%-20%的進口補貼或銷售補貼,財政對此的支出在200億元到400億元。與去年5萬億元左右的財政收入相比,不到1%,是完全可以承受的。而這些補貼帶來的宏觀穩定的效益或避免全面通脹的效益不可估量。如果下半年CPI增幅回落到4%-5%,可逐步取消上述臨時補貼措施和控制措施。
(《財經》記者宋燕華采寫)
(以上內容詳見《財經》網www.caijing.com.cn“意見領袖”欄目)
本欄目近期重點提示
羅杰斯(量子基金前合伙人)
投資如何不被經濟周期左右?
劉尚希(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副所長)
應對次貸,中國財政政策怎樣調整?
時勘(中科院社會與組織行為研究中心主任)
抗雪災,如何做好民眾心理援助
Craig Chan(雷曼兄弟駐新加坡外匯策略師)
人民幣升值抬基準還是擴區間?
諸建芳(中信證券首席宏觀經濟分析師)
雪災能推高CPI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