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到“108”這一數字,很多人會自然想起水泊梁山一眾好漢。“‘宛子城中藏虎豹,蓼兒洼內聚蛟龍’,眾好漢或拱手相邀,或聲震天下”,這是《水滸傳》中對108將聚會時的描寫。2007年11月26日晚,在清華科技園陽光廳,一群身著商務裝的現代人握拳揮臂,高呼著各種口號,宣泄著他們的情緒,恍若900年前的聚會場景。
他們正是參加“創業邦-贏在中國108強進京酒會”的選手,在攝像機鏡頭前面真實、盡情的展現自己。一位主持人曾這樣描述自己的工作,“不可能訪問全部的心靈。最好的狀態也只是對方把他的心靈打開了一個角落,并讓大家看到。”在用“放大”的大全景方式,記錄下這個創業群體迸發的熱情的同時,不妨再用“細微”的特寫手法,記錄每一個創業選手的細節,留下他們心靈的“快照”。
“沒有傘的孩子”
生于1970年代者成為這一創業群體中比例最大的,處于黃金年齡的他們頂著來自古語“三十而立”的巨大壓力。他們與中國在改革開放后一道成長,在劇烈的經濟變革和社會轉軌中逐漸尋找自己的定位。
“咱創業的人,有啥不一樣,自從決定了創業,就不再有傍徨,說不一樣其實也一樣,一樣的激情,留在路上發揚。”11月26日晚上的“創業邦酒會”上,中央電視臺兩臺攝像機聚焦于一個激情演唱的選手,他就是1970年代出生的創業選手許洋,他借著《我是一個兵》的旋律唱出自己的創業感受。
后來,這段“熱情洋溢”的素材成為了《贏在中國》節目宣傳片中的鏡頭。身上有著絕大部分1970年代選手共性的許洋大學剛畢業時,也找了一份很穩定的工作,但在兩年后感到迷惘的他覺得南方“風景獨好”,遂前往深圳。
進入一家連鎖店工作的第二天,許洋在深圳的一條街道上來來回回的向各個商店反復推銷公司產品,從早上到晚上11點,不知道走了多少遍。又是兩年后,了解了整個連鎖經營流程的許洋最終選擇了自己創業。
“我不得已上路,為不安分的心,為自尊的生存,為自我的證明。”2007年12月19日,《贏在中國》節目錄制現場暖場時,選手集體唱起了熟悉的主題曲《在路上》,許洋微閉著眼睛,又一次沉浸在直擊心靈的歌詞中。
同樣生于1970年代的選手盤和林在博客上說,“我們這些人擁有在雨中奔跑的勇氣和力量,但都是沒有傘的孩子,所以就得拼命跑。”而立之年,何以立?許洋與盤和林們給出的答案是,創業“而立”,向前奔跑。
從被迫到追逐
根據美國小型企業管理局(Small Business Administration,SBA)的估計,2005年,美國自辦企業的女性人數已經和自辦企業的男性人數幾乎持平。以企業3年后仍然在營業為標準的統計數據顯示,女性創辦的企業存繼力(staying power)為75%,而全美的企業存活率為67%。這表明,女性創業比男性更有可能獲得成功。進入21世紀,女性以前所未有的數量躋身企業家行列。女性創業者已從男性創業者手中“收復失地”,進入了“平等時代”,甚至在某些商業領域邁向“控制時代”。
“女性創業者開始追逐夢想,而不是彩虹”,美國西北大學教授勞埃德#8226;舍夫斯基(Lloyd Shefsky)在其迄今惟一的著作《創業者不是天生的》(Entrepreneurs Are Made Not Born)一書中這樣說。而參加《贏在中國》創業大賽的女性群體無疑也是這樣一個追逐夢想的群體,晉級108強的選手蔡麗就是其中一個。
蔡麗坦誠的說,“其實,我最初的創業有點被迫。我丈夫跟我說,你只要幫助我三年,三年以后,你可以去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情。”。女性在溝通技巧、建立共識等方面具有很多天生的優勢,蔡麗將之充分發揮,在她和丈夫張華一起創辦的一家健康科技產品公司中,成為了非常稱職的營銷總監。他們的公司以健康飲水為主業,現在是中國電解功能水行業的引航者。
被迫加入的蔡麗現在很喜歡這份工作,“身邊有一大群伙伴,有太多的責任要求我去必須做好這份工作”。2008年,除了推動公司繼續發展,她的另外一個計劃是生小孩,這是數年前還未創業時的最大夢想。
“是否能在中國干點事”
“出國需要理由,回國難道還需要理由嗎?”2007年12月19號,《贏在中國》12強選拔賽的錄制現場,一位“海歸”選手這樣表達自己的情感。這種表述很容易讓每一個人把“回國”跟“回家”關聯起來,甚至可以等同起來。正如一位網友所說,“中國需要你們,你們更需要中國。”
在本屆《贏在中國》108強的選手中,有10來位“海歸”創業者,他們用自己的行動給這句話做了最好的注解。本屆108強中年紀最小的創業者、19歲的小海歸“楊帆”更以最純粹的心態給很多人闡釋了這個道理。
19歲時,很多中國女孩子都剛剛進入大學,新鮮感還沒消去,對未來還沒有明確認識和規劃,而就讀美國霍普金斯大學生物醫學材料工程系的楊帆已經有了10年的海外獨立生活,擁有數個世界級科研發明專利。在抬頭仰望天空的時候,她或許并不會去想,數十光年之外的遙遠宇宙中還有一顆為表彰她的科研成果而命名的小行星。楊帆說,國家的強大系于科技成果產業化,所以她一直為之努力,并時刻記住回報國家。
對于選擇回中國創業,楊帆給出了一個最簡單樸實的答復,“我只是想看看, 是否能在中國干點事。”清華大學中國創業研究中心副主任高建教授評價說,“‘海歸’回國創業是一個大好事,說明他們是有遠見的,以后優秀的海歸都會回來創業,不優秀的反倒不會回來。”
不光“海歸”創業將成為常態,甚至外國人也瞅準了中國這塊創業熱土。來自美國西部,畢業于沃頓商學院的美國選手文亨利(Henry Winter)以美國式的幽默,表述了自己在中國創業的理由,“中國有很多機會,我認為創業會帶給我很多快樂,很多自由,所以我不得已下海。”大學畢業后,這位崇尚自由的“西部牛仔”曾陸續就職于美國、巴黎、香港的國際金融公司和咨詢公司,6年前“假海歸”文亨利扎根上海,搶占“高地”,開始了自己的中國創業之旅。甚至有網友認為,“亨利樹立了美國公民在中國創業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