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英年早逝者較多,年齡趨向低齡化。哈爾濱市第一醫院連續發現11名猝死者,都是心腦血管病。最年輕的僅37歲,相當可惜。專家指出,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心腦血管病都是漸進式演變的,不合理飲食、不良生活方式是病根。中年人是社會棟梁,肩挑事業、家庭兩副重擔,強烈的責任心和使命感,促使他們廢寢忘食、疲于奔命,日積月累,變成沉疴,加之忽略,極易突變。
亞洲國家如今是世界經濟的發動機,但是亞洲人普遍很累。富蘭克林的名言“時間就是生命、時間就是金錢”,被大多數亞洲人奉為至理名言。據日本《朝日新聞》報道,由于企業普遍處于市場無情的競爭之中,使經理和中層管理者幾乎都成了“工作狂”,由此而引發的中年猝死者日益增多。
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壓力越來越大是普遍問題,那么,如何尋求一種更健康的生活方式呢?
英國時間管理專家格斯勒說:“我們正處于一個把健康賣給時間和壓力的時代。忙,特別是心理上的忙碌感所帶來的傷害,可能超出我們的想象,那種不眠不休的工作,是一種自殺式的生活。”
于此,上世紀80年代末起,意大利人首先提出“慢生活”方式,他們希望放慢生活節奏,“慢餐飲”、“慢旅游”、“慢運動”等等。這里的慢,并不是速度上的絕對慢,而是一種意境,一種回歸自然、輕松和諧的意境。專家認為,“慢生活”是一種積極的生活方式,是一種健康的心理狀態,是一種富的充實、窮的快樂的生活狀態,做到“工作再忙心不忙,生活再苦心不累”。
這種生活方式提出以后,立即風靡歐洲發達國家。
如今,法國人大多不知道什么是“過勞死”,即使知道了,也嗤之以鼻。對法國人來說,生活的目的并非為了囤積錢,而是工作和享受生活兩不誤。他們慢而有序、慢中有樂。上班的步伐總比下班邁得大,辦公室說話總比家里語速快。他們可以很勤奮地工作,業余時間可以很消閑地去享樂。夜晚,街頭燈紅酒綠,咖啡館樂曲悠揚,令人深切地感受到法國人放慢節奏,珍惜和享受生活的樂趣。
在我國,著名衛生健康專家洪昭光也適時地提出了“慢生活”這一理念。洪教授指出,在生活節奏不斷加快的今天,我們應該靜下心來思考:什么是人生的真諦?物欲催促著生命的腳步,時光分分秒秒日復一日地流走。人生在金錢方面看似相對豐富了;而在另一方面,卻是生活質量下降,影響到身心健康,甚至影響到了壽命。他認為,生活要歸于簡單,工作要抓重點,對于在職場忙得焦頭爛額、精疲力盡的人士,不妨梳理梳理心情,看淡名利,讓生活節奏慢下來。
調查顯示,我國有高血壓患者1.6億、高血脂患者1.6億、糖尿病患者將近5000萬,另外,還有幾億肥胖者和煙民,加起來,我國有近半數的人口處于疾病的危險之中。除此之外,還有若干處于亞健康狀態的人群。這些處于疾病威脅之中的人群,幾乎都是終日奔波勞碌者。許多人是“前40年拼命掙錢,后40年花錢買命”。嚴酷的現實,促使人們反省生命的價值。終日勞碌,卻無時間去欣賞人生的美好,無法享受春陽暖洋洋的舒適,無法體驗春風楊柳的暢意,無法體會休閑悠游的美好時光,不能不說是人生的一大缺憾。放棄忙忙碌碌的生活,轉而過一種相對較慢的生活方式,對身心的回報,對生活質量而言,對生命而言,也許比事業成功、加級進爵更有意義。
著名作家、諸多文學獎獲得者昆德拉認為,“慢生活”是事業成功而又健康的關鍵,“慢生活”狀態應該是每周一小休、每月一中休、每年一大休。慢,有時是一種生活態度和生活方式,是一種安排好生活和工作的能力,也是一種對有限生命資源的保護和儲備。著名“慢生活”倡導者卡爾·霍諾認為,“慢生活”不是支持懶惰,放慢生活節奏也不是拖延時間,而是讓人們在工作和生活之間找到平衡。“慢生活”提醒人們不要透支健康去拼人生,強調節奏、有勞有逸、一張一弛,做事計劃性強一些,清理不必要的應酬,提高生活效率。
放慢生活節奏,也許會損失金錢,卻豐富了生命。太過實際、看重金錢的人,永遠只會被生活所累,卻看不到生活中精彩動人的細節。
86歲高齡的金庸先生說:“我的性子很緩慢,不著急,做什么事兒都是徐徐緩緩,最后也都做好了,樂觀豁達養天年。”金庸先生學識淵博、著作等身,但他不尚奢華,向往自在逍遙沒人管的生活,飲食簡單清淡、七八分飽,衣著自然簡樸。
飛人劉翔別看跑得快,生活中也有慢的時候。他說:“我吃飯比較慢,喜歡洗澡的時候慢一點,因為我喜歡慢節奏的生活。”劉翔喜歡喝普洱茶和鐵觀音,在比賽的時候無暇顧及,賽后回到家中,總要品茗一番。
如今,諸多城市人到鄉下去購房,向往田園風光和農村清新潔凈的空氣,追尋前輩慢節奏、恬淡的生活方式。這是一種回歸自然的傾向,也是追尋“慢生活”的一種方式,更是珍視健康、享受生活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