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日子好過了,可小時候的豆米圓子還讓人不時回味。
仲春時節,大理的洱海壩子的蠶豆豐收了。為了改善生活,白族農家變著法子弄好吃的。將蠶豆剝莢擠出豆米,可以做成人們所喜愛的豆米火腿燜飯、豆米圓子、豆米腌菜湯。這些都是當時最美味的食物,對農家的意義遠比今天各種風味的雞鴨魚肉重要。尤其是到了清明節前后,女人們就要準備煎豆米圓子,預備祭祖和上墳時吃。做這項吃食之前都要先將豆米用杵臼搗碎成黏糊狀,滾刀將茴香葉子細細地切碎再與適量糯米面、火腿末、精鹽拌勻,做成比雞蛋小一點的形狀規則、邊緣修齊的圓子,放在鐵鍋里,用文火慢慢炕烤,直到炕得金黃熟過心才起鍋,或贈與長輩,或遞與孩童。豆米圓子精致細膩,綠紅相間的清爽樣忍不住叫人垂涎欲滴,更莫說那香噴噴、甜滋滋的味兒了,叫人不忍下箸,一旦擋不住誘惑咬下一口,那甘甜綿軟、不焦不燥的滋味令人難忘,要是佐以油辣椒、蘿卜丁或咸菜,更叫人回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