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有一個名叫雷·克洛克的人。他出生的那年,恰逢西部淘金熱已結束,一個本來可以發大財的時代與他擦肩而過。按理說,讀完中學就該上大學,可是1931年的美國經濟大蕭條使其囊中羞澀而和大學無緣。后來他想在房地產上有所作為,好不容易才打開局面,不料第二次世界大戰烽煙四起,房價急轉直下,結果“竹籃打水一場空”。為了謀生,他到處求職,曾做過急救車司機、鋼琴演奏員和攪拌器推銷員。就這樣,幾十年來低谷、逆境和不幸伴隨著雷·克洛克,命運一直在捉弄他。
雷·克洛克雖然屢遭挫敗,但熱情不減,執著追求。1955年,在外面闖蕩了半輩子的他回到老家,賣掉家里少得可憐的一份產業做生意。這時,雷·克洛克發現迪克·麥當勞和邁克·麥當勞開辦的麥當勞餐廳生意十分紅火。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他確認這種行業很有發展前途。當時雷·克洛克已經52歲了,對于多數人來說這正是準備退休的年齡,可這位門外漢卻決心從頭做起,到這家餐廳打工,學做漢堡包。麥氏兄弟的餐廳轉讓時,他毫不猶豫地借債270萬美元將其買下。
雷·克洛克給麥當勞制訂的黃金準則為“顧客至上,顧客永遠第一”,具體為QSCV。其中Q是“質量”(Quality),麥當勞對食品有極其嚴格的標準,以確保顧客在任何時間或任何連鎖分店所品嘗的麥當勞食品都是同一品質,沒有差異。S表示“服務”(Service),指按照細心、關心、愛心的原則,提供熱情、周到、快捷的服務,客人進店后有一種“賓至如歸”的溫馨之感。C說的是“清潔”(Clean),麥當勞提出了員工必須堅決執行的清潔工作標準,以確保食品安全可靠,店面干凈整潔,讓就餐的客人放心。V代表“價值”(Value),充分體現了麥當勞的企業文化,目的在于進一步傳遞麥當勞“向顧客提供更有價值的高品質”的理念。
經過幾十年的苦心經營,麥當勞現在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以漢堡包為主食的速食公司,在國內外擁有1萬多家連鎖分店。據統計,全世界每天光顧麥當勞的人至少有1800萬,年收入高達4.3億美元。雷·克洛克被譽為“漢堡包王”。
成功離不開經驗的積累,創業的過程其實是在不斷的挫折和失敗中“跌打摸滾”。只有在挫敗中不斷地總結經驗教訓,堅持前行,才有可能到達成功的彼岸。
在素有“創業大本營”之稱的硅谷,每年倒閉的企業可以說是數以萬計,與此同時一夜暴富的創業者也不乏其人,多達成千上萬。在揭示硅谷成功神話的奧秘時,美國知名的創業教練約翰·奈斯漢用“失敗”兩個字加以高度概括。他指出:“從表面上看,失敗的結果或許令人難堪,但實際上卻是取之不盡的活材料。在失敗過程中付出的努力和累積的經驗,都將成為締造下一次成功的寶貴基礎。”
有這樣一個美國人,原本在肯德基州開設了一家“可賓餐館”。 1955年,餐館因為有一條新建的高速公路要從它旁邊經過而被拆除。他出于無奈,只得在公路邊的一輛破舊卡車內暫且住下,后來好不容易領到一筆僅105美元的救濟金。他自言自語道:“我還有什么可利用的資源呢?”在經過一番苦苦的思索之后,這個人想起自己還保存有一份關于炸雞的秘方,何不將其賣給哪家餐館?
在隨后的兩年時間里,此人穿著粗制的西服,開著自己1946 年出廠的福特“老爺車”,帶著11種香料配方和壓力鍋,幾乎跑遍了全國各地,叫賣炸雞秘方,傳授他用獨特配料燒炸雞的技藝。他先后被人拒絕了1009次。一直到第1010次,才聽到第一聲“同意”。那么此人是誰呢?他就是哈倫·桑德斯,一個65歲才創業的人,后來他把這種被人譽為“吃了不肯放手”的美味佳肴定名“肯德基炸雞”。
現在,肯德基是世界最大的炸雞快餐連鎖企業,肯德基的標記 KFC (Kentucky Fried Chicken 的縮寫,意指“肯德基炸雞”)已在全球范圍內成為有口皆碑的著名品牌。今天,人們在“肯德基”連鎖店的門口,都能夠看到一個和藹可親老人的笑臉。他那花白的胡須,白色的西裝,黑色的眼睛,十分引人注目。這個老人就是著名快餐連鎖店“肯德基”的招牌和標志——哈倫·桑德斯。
每個人都有夢想,所缺的只是將夢想實施的勇氣和毅力。世界上沒有真正的天才和蠢材,有的只是有沒有信心把夢想實現的動力的差別。真正的天才會跨越一切困難把夢想付諸實施。一個人能夠默默忍受等待帶來的苦難,把焦慮轉化為歷練,這不僅僅是手段,也是大智慧。如果等不及,就永遠也等不到。不到最后一刻,千萬別放棄。有時候,必須有前面的苦心經營,才有最終的偶然相遇。不要輕言放棄,再堅持一下,就能夢想成真了。
實現一個目標要看個人的能力,這點不假。但還有兩點不能忽視:一是實現目標的耐力;二是能否承受實現目標過程中所遇到的屈辱。耐力是生存的一種本領,可被視為成功邊緣的最后一次考驗。假如我們在必要的時候總能保持一股子沖勁和耐力,也許成功的曙光離我們就更近了。屈辱是一塊巨石,壓在頭上,只有被碾成粉末的可能;踩在腳下,就可以成為躍升的階梯。一個能夠把屈辱當作動力的人,是一個遲早都會成就人生偉業的佼佼者。
為了改進鉛酸蓄電池,愛迪生曾耗時10年反復試驗。這種蓄電池為人們提供了源源不斷的電流,但卻存在致命的弱點。它的鉛電極在硫酸的腐蝕下使用壽命不長,極易產生硫酸霧。解決這一難題的關鍵有兩點:一是能否找到一種可以代替硫酸的不是強酸的溶液;二是再找到一種能夠替換鉛電極和新溶液發生化學作用后產生電流的物質。
“愛迪生”是愛迪生率領的研究團體的名稱,包含了各行各業的聰明人。他深知一個人的水平有限,必須借助別人的專長,將他們放在最適合的位置。團體的成員雖然薪水不高,但樂意跟愛迪生這樣一個會改變世界的人一起工作。有人將他的個性比作“電燈”,能照亮“整個房間”。在為鉛酸蓄電池艱苦攻關的日子里,愛迪生把研究人員分成兩班,對凡是能夠找來的物質晝夜不停地進行試驗。
時間一年一年過去了,但一直沒有什么重大突破。為了全身心地投入到研究中,愛迪生閉門謝客,只同意一個最要好的老朋友可以來找他。
一次,這位老朋友在參觀愛迪生的實驗室時,發現實驗桌上擺滿了幾百只玻璃瓶,便好奇地問道:“伙計,這么多年過去了,你實驗了多少次呀?”
愛迪生沒有正面回答,只是伸出4個手指頭。
“400次?”他問。
看見愛迪生搖了搖頭,老朋友大膽地猜道:“是4000次?”
這一次,愛迪生還是搖頭。老朋友幾乎難以置信,忍不住喊了起來:“難道有40000次?天哪!就這樣不停地試驗下去,何年何月才是頭呀?”
“是的!沒有捷徑可走。”愛迪生堅決地回答。
蒼天不負有心人,愛迪生踏破鐵鞋,終于找到了代替硫酸的燒堿(即氫氧化鈉)溶液,替換鉛的鎳和鐵,發明了新型的鎳鐵堿蓄電池,后來叫愛迪生蓄電池。由于燒堿溶液不會腐蝕鎳和鐵,因此它的壽命數倍于鉛酸蓄電池。
作為一名成功者,愛迪生始終充滿著樂觀的精神和積極的思考。在他看來,失敗是暫時走了彎路,而并非走進死胡同,可以看作是一次學習的機會。而在失敗者中,十個有九個其實是缺乏恒心,自己放棄了成功的希望,并不是被打敗的。愛迪生深有體會地說:“失敗也是我所需要的,它和成功一樣對我有價值。只有在我知道一切做不好的方法以后,我才知道做好一切工作的方法是什么。”由此可見,失敗是一座只對誠心深造的人才開放的“學府”。在這座“學府”里,真理的光芒顯得格外明亮,足以照耀人們反敗為勝的道路。
不錯,發光的東西往往被湮沒在命運的煙塵中,甜美的果實常常長在無人觸及的最高的枝頭。然而應該看到,山谷的最低點,恰恰是高山的起點。人生是把握在自己手中的,我們若是無法完全決定自己的命運,至少我們可以決定自己面對命運時的態度。失敗永遠沒后悔可怕,失敗的人不是失敗者,不想贏的人才是失敗者。你必須學會忍受失敗,但永遠不要接受失敗。只有完全拒絕失敗之時,才是徹底成功之日。
即使生命有合適的土壤,也不能給它太多的溫暖。經風雨世面,歷艱苦劫難,才是對生命的最愛。哪怕是生長在最不適宜的地方,也不能對它施以嘲諷的白眼。因為只要它努力地向下扎根,拼命地吮吸大地母親的乳汁,它就肯定會頂天立地,傲視蒼穹。
在美國3M公司,有一句創業的“至理名言”:“為了發現王子,你必須與無數只青蛙接吻。”失敗,是一筆難得的財富;而成功,則是對失敗的清算。雷·克洛克之所以年過半百時能夠取得成功,哈倫·桑德斯在碰壁1009次之后才迎來希望的曙光,愛迪生奮戰3000千多個日日夜夜才開發出新型的鎳鐵堿蓄電池,就在于他們有勇氣直面接踵而來的困境,敢于與挫折和失敗“接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