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是紀錄片的靈魂,這在十集人文電視紀錄片《河之南》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xiàn)。《河之南》通過電視這一現(xiàn)代化傳媒手段,用豐富的史料和精致的影像片段,講述了中原地區(qū)涌現(xiàn)的眾多歷史文化名人,及他們創(chuàng)造的文明成果,全方位地剖析了中原即河南地區(qū)在中華文明演進中的核心地位,凸顯了中原文化的原創(chuàng)力及自強不息的時代精神。片子中,既有史料及文物的原貌,也有詩化的語言朗誦,又有色彩濃淡相宜的影像穿插,更有河南本土歷史文化名士如二月河、張宇等的解讀和中國其他知名學者、學術泰斗的點評,娓娓道來,波瀾不驚,用影像代筆“寫意”出一個文化的河南。
文化之自信
從夏代到清代長達4000多年的歷史時期,其中有3200年,河南一直居于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地域,有20多個朝代、200多位帝王建都或遷都于此。炎帝黃帝的傳說、盤古女媧的神話、殷商的甲骨文開啟了中華文明的源頭。南召猿人、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等考古發(fā)現(xiàn),賦予了中國遠古歷史更多的細節(jié)與佐證。鄭州、安陽、洛陽、開封等古都,見證了中國傳統(tǒng)社會政治制度的變遷。甲骨文與小篆等書法遺跡,訴說著中華文明的傳承與延續(xù)。中原大地儒道佛三家的會聚,也見證了這一過程對于中華民族文化心理的建構。著名作家、學者余秋雨來河南講學時說:“河南是全中華民族的家鄉(xiāng)。”因此,作為中華民族文明、文化發(fā)源地的河南有理由自信。而《河之南》通過電視這一功能強大的媒介手段,用精致的影像把這種自信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了出來。
首先,《河之南》擯棄了以往慣常的斷裂解讀方法,即朝代劃分、地域分割等,換以相關性串聯(lián)、大跨度、宏觀和微觀并重的歷史解讀方法,以政治、文化、社會變遷的橫截面串聯(lián)題材,而不受時間先后順序的拘泥,從政治、思想、科技、藝術等方面把河南的燦爛文化自信地展現(xiàn)出來。第一,政治文化。在《河之南》第一集《大河之源》和第三集《大河之都》中,我們知道了從公元前21世紀的夏代到公元11世紀的宋代,歷時3500多年,其間有20多個朝代、200多位帝王在河南建都。全國八大古都,河南就占其四:安陽、洛陽、開封、鄭州。安陽有“中華第一古都”之稱,洛陽是“九朝古都”,開封是“七朝古都”,鄭州是商代早中期的國都。這些朝代,建都中原某地,頒行法律、制定政策、形成制度,從而形成厚重的中原政治文化。第二,思想文化。一個沒有思想家的民族,就是一個沒有靈魂的民族。在《河之南》第四集《大河之魂》中,我們見到了眾多曾經生活在中原大地上的中華民族之魂。出生于中原的老子、莊子,祖籍中原的孔子,從不同角度塑造了中華民族的精神氣質雛形。他們在中原大地所引領的百家爭鳴,造就了中國歷史上思想文化的輝煌時代,也成為中國2000多年文化思想變遷的源頭。而第五集《大河之光》中,我們更看到了東漢洛陽太學的興盛,儒學在河南人程頤、程顥、楊震等人手中逐漸成了“國之正統(tǒng)”。西行求法的漢使也用白馬把佛經、佛像馱到了洛陽白馬寺,而印度高僧菩提達摩也將禪的種子移植到中國嵩山少林寺,并在這里開花、結果。第三,科技文化。在第八集《大河之學》中,我們又找到了天文、醫(yī)學等科技文化的自信。濮陽“45號墓”的龍虎成為四象中的青龍、白虎,是中國6400年天文學歷史的起源見證。東漢張衡、元代郭守敬分別在中原大地上創(chuàng)造出了渾天儀、地動儀與觀星臺等天文學奇跡。醫(yī)圣張仲景以醫(yī)濟世,明朝朱載堉創(chuàng)造了音樂上的十二平均律,以及墨子在物理科學上的發(fā)現(xiàn)探索,都閃現(xiàn)出中原文明在浪漫之外的理性。第四,藝術文化。《河之南》中對中原藝術上的成就表現(xiàn)更讓人嘆為觀止。中原的詩歌傳統(tǒng)源遠流長。《詩經》是中國最古老的詩集,其中《國風》的半數(shù)以上出自中原。李白、杜甫、白居易、韓愈、李商隱、李賀、蘇東坡、柳永等,在中原大地上發(fā)出迷人的光芒。春秋時代的蓮鶴方壺,其理性寫實的藝術風格,折射出中原大地的美麗變遷。南陽漢代石畫像和龍門石窟,流傳下的是漢唐時期的綺麗與大氣雄渾。吳道子和顏真卿,以書畫演繹了中原藝術的磅礴與風骨。黃庭堅和張擇端的書畫與以汝窯為代表的瓷器,構成了一種文雅到了極致的藝術景觀。
其次,《河之南》大膽地運用了多種“真實再現(xiàn)”手段,用生動、逼真的動態(tài)影像把中原文化的博大精深自信地再現(xiàn)在人們面前。第一,采用人物扮演等“搬演”手段,用動態(tài)的影像再現(xiàn)中原文化的輝煌。第八集《大河之學》中,采用人物扮演的手段,再現(xiàn)了東漢末年大瘟疫在中原肆虐,醫(yī)圣張仲景為了解救疾苦,潛心醫(yī)術,勤求古訓,博采眾方,終寫成《傷寒雜病論》十六卷,創(chuàng)造性地確立了對傷寒病的六經分類、辨證施治原則,奠定了中醫(yī)學的理、法、方、藥的理論基礎。并在“搬演”中,穿插了壁畫、文物靜態(tài)的鏡頭,一張一弛,動靜結合,把張仲景的“濟世良醫(yī)”形象塑造得更加逼真、生動,人們對張仲景在中醫(yī)學發(fā)展中的地位也有了更感性的認識。第二,采用了一切可以使靜物、靜止畫面活動起來的手段,盡可能通過鏡頭的外部運動,使靜態(tài)的壁畫、繪畫、歷史文物給人以動感,讓中原文化栩栩如生地展現(xiàn)在人們面前。如第一集《大河之源》中講到甲骨文的發(fā)現(xiàn)時,用動畫表現(xiàn)了幾片破碎甲骨聚合成一個整片甲骨的過程,讓靜態(tài)的甲骨文物“自己”動起來,讓人們對甲骨文有了直觀的認識,并更能深刻地體會到甲骨文中包含的文化內涵。
最后,《河之南》的解說詞采用歷史大散文的形式,語言優(yōu)美動聽,娓娓道來,而又不失大氣,加上央視著名主持人任志宏極具感染力的解說,聲音帶動著畫面,自信之感油然而生。如《河之南》開篇任志宏用他那莊重大方、成熟內斂、具有思辨內涵的聲音解說道:“這是黃河中下游交匯處的一段河流,曾經奔騰喧囂的波濤,在這里變得舒緩而溫情,河南屹立著我們的先祖炎帝和黃帝,他們用深邃而堅毅的目光,凝視著東向的黃河,也凝視著中原大地和他們的后人們。”配合著炎黃二帝雄偉的塑像和黃河靜靜流淌的畫面,中原文化的自信表露無遺。
文化之朝圣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說的是中華文明源流九曲黃河水的壯闊。在黃河之南,有一片熱土,它的名字叫河南。盤古在這里開天辟地,女媧在這里創(chuàng)造人類,炎黃二帝在這里帶領中華民族走出了洪荒時代,夏、商、周三代,中原先民的文化創(chuàng)造,奠定了中華文明的基礎,從夏代到清代的4000多年間,這片熱土有3200年居于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中原,是中華文明的搖籃。黃河與黃土所孕育的文明,不僅滋潤了這片厚重的土地,并由此遠播到整個中華大地,進而輻射到整個華人世界。正如《河之南》的策劃、總撰稿楊曉民談到他策劃《河之南》的初衷時所說的:“《河之南》就是河南這個地區(qū)。中華文明的主體部分其實是在河南完成的,如果要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源頭,它的演變和它的衰落,包括它的思想的演變軌跡,我感覺河南是一個非常好的案例,對它進行一種個案化的探討和思考,對全面認識中國文化是有啟發(fā)的,因為河南是中國歷史文化的一個縮影,當時我們的口號就是‘啟動我們的文化朝圣之旅’。”①中華文明的母體在中原,中原文化很多是中華文明源頭性的東西,電視紀錄片《河之南》就是借用影像把這些中原文化的源頭部分形象地再現(xiàn)出來。
首先,《河之南》敘事結構獨特,打破了慣常的時間順序,而把敘述重點分為十個主題,分別從十個方面對中華文明的源頭部分虔誠追尋,啟動文化朝圣之旅。《河之南》共分十集,分別以大河之源、大河之民、大河之都、大河之魂、大河之光、大河之歌、大河之藝、大河之學、大河之風、大河之南為主題,十個主題就是中華文明的十個源頭。《大河之源》中,我們知道了中華民族的先祖炎黃二帝在中原誕生,并在這里帶領中華民族走出了蒙昧,“仰韶文化”的發(fā)現(xiàn)徹底澄清了西方學者當年的一些模糊、混亂認識,有力地佐證了我國存在著非常發(fā)達而且富有自己特色的新石器時代文化,是世界新石器時代文化家族的重要一員。安陽小屯村甲骨文字的出現(xiàn)和之后青銅大鼎的出土,更顯現(xiàn)了殷商王國政權的演化過程。文字和王權的出現(xiàn),是中華文明進程中的一個重大轉折點,中華文明從此由史前文化進入真正的歷史時代。《大河之民》告訴我們中華文明遠播的過程、移民的過程。河南是中國姓氏的源頭,中國的姓氏,來自河南省的占了38%,但是人口卻占了80%到85%,根植于中原大地的中華姓氏文化源遠流長。中國歷史上每一次發(fā)生的動亂,都會引起大規(guī)模的人口遷徙。在歷次中原移民大遷徙中,河南先民走向了中國乃至世界各地,還開出了客家文化這朵奇葩。《大河之都》講城市,河南還是中國帝王之都,中原的古都作為中國歷史文明的盛器,濃縮和固化了幾千年的輝煌與滄桑。夏都二里頭,被史學家譽為“中國第一王都”;商都鄭州、安陽,九朝古都洛陽,七朝古都開封,經歷各不相同,卻都記錄了中華文明在光輝與黯淡、彷徨與失落之間的艱難歷程。而《大河之魂》、《大河之光》、《大河之歌》、《大河之藝》、《大河之學》、《大河之風》分別從思想、科技、藝術等方面用動態(tài)的影像帶領著我們對中華文明的朝圣之旅。
其次,每一個時代,每一個時期的人,在他回顧歷史時必然不能逃脫他所置身的時代、時期、社會環(huán)境、人文背景。因此,電視紀錄片在講歷史時,更多地融入與觀眾的生活密切相關的人物和事件,才有可能壓縮歷史和現(xiàn)實的距離,增加節(jié)目的信息量,滿足電視觀眾通過電視談古論今、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的需求。《河之南》在對中華文明源頭的追尋中,就常常把歷史事件和人物的追尋與現(xiàn)代人的習俗和活動聯(lián)系起來,不僅讓觀眾對中華文明的演變歷程有更親切的體會,更讓我們感受到了文化傳承的力量。如《大河之源》中說到“倉頡造字”這段歷史時,加入了現(xiàn)代人在倉頡陵祭祀倉頡的場面,青煙繚繞,眾多男女老少聚集在倉頡廟里虔誠祈禱,“昔者倉頡作書,耠天雨粟,鬼夜哭”。倉頡不僅為中華民族創(chuàng)造了文字,在他的故里河南南樂縣,當?shù)鼐用窀前褌}頡稱為倉頡神,頂禮膜拜。歷史與現(xiàn)代相連,文化的源遠流長可見一斑。《大河之民》中講到女媧、伏羲摶土造人的傳說時,和淮陽居民制作“泥泥狗”的傳統(tǒng)聯(lián)系在一起,“泥泥狗”是為女媧、伏羲看守陵墓的神狗,身上虛幻神秘的紋飾符號淵源來自女媧、伏羲時期的生殖崇拜,中華大地的創(chuàng)世神話被如此生活化了。如此拍攝技巧的處理,不僅為歷史文化演變提供了有力的佐證,也讓觀眾感受到了文化的源遠流長。
最后,中原地區(qū)孕育了中國最早的文明,塑造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黃金時代,也承載了中華民族眾多的苦難與創(chuàng)痛。對于這片土地上所發(fā)生過的煙云往事,《河之南》所做的,不僅僅是探尋華夏文明的朝圣之旅,還有追溯中的反思與叩問。從夏朝到民國有4200年的歷史,3200年基本上是洛陽—開封這個中心地帶支撐起來的,這個地帶也創(chuàng)造了中國的鼎盛時期,中華文明的黃金時代,但是這種文化慢慢地走向了衰弱,《大河之南》中對此做了反思:數(shù)不清的戰(zhàn)亂,然后還有黃河中游的水患,從先秦到民國,中國發(fā)洪水就達到1600余次,旱災達到1060次,要么就是大水,要么就是大旱,諸多的災難,使河南處于一個災難連綿的地帶。破壞之后是重建,因此有了“開封城,城摞城”的奇觀。但是每一次破壞必然伴隨著文化的遷徙和破損。戰(zhàn)爭和洪患慢慢地侵蝕著中原大地的肌體,一次次的遷徙則將中原文化帶往異地他鄉(xiāng)。隨著北宋汴京的淪陷,中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南遷北移,中原的輝煌隨之終結。雖然作者的觀點有待商榷,但在帶領我們做文化的朝圣之旅時,也激發(fā)了我們對現(xiàn)時的思考:我們如何傳承傳統(tǒng)文化,又如何建設我們的新文化。
文化之傳播
文化是人們在長期的社會生活中凝聚起來的生活方式之總和。文化本身并沒有優(yōu)劣之分,但有發(fā)展水平高低的差別。所謂強勢文化,主要是指代表了更高生產力水平,能夠向其他文化單向流動并產生強烈影響的文化。強勢文化的傳播特征主要是從高文化區(qū)向低文化區(qū)的單向流動。②文化本身具有流動性,它一經形成,就會與其他文化發(fā)生交流,強勢文化更是如此,由于它代表了更先進的生產力水平,其外溢性就更加強烈,在文化之間的交流中,主要體現(xiàn)為它朝生產力水平更低的區(qū)域單向流動。在中華民族近5000年的文明史中,中原大地在大部分時間都處于中國政治、經濟的中心位置,從而形成的強勢文化——中原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以河南為中心,不斷地向四方傳播著。電視紀錄片《河之南》用影像把中原文化的傳播途徑清晰地勾勒了出來。
首先是人口遷徙。在中國,古代人口遷徙是文化傳播的重要途徑。《河之南》中用豐富的“情景再現(xiàn)”手段生動、逼真地展現(xiàn)了中原人口三次主要的遷徙過程。西晉永嘉年間的“八王之亂”,持續(xù)了15年,民族矛盾的激化,使中原殺戮不止,中原百姓在鋒鏑之下輾轉溝壑,星散四方,中原歷史上第一次大規(guī)模移民爆發(fā)了,此次遷徙方向集中于今安徽以及湖北、江西,其后又沿鄱陽湖流域及贛江而至今日贛南及閩邊諸地,南渡人口達90萬之眾,把中原先進文化帶到了南方和東南地區(qū);唐朝安史之亂引發(fā)的移民潮還未散去,黃巢發(fā)動了一場波及全國、時間長達9年的農民戰(zhàn)爭,使中原民眾再次踏上了南遷的道路,固始籍王潮、王審知等人帶領固始籍及周邊的中原人士在當時的福建地區(qū)建立了閩國,把中原先進的典章制度和文化帶到了福建地區(qū),為以后明清時期福建成為文化之鄉(xiāng)打下了基礎;到了宋代,“靖康之難”導致了再次的中原大遷徙,金人入宋,除了搶奪財物外,還把大量中原人口搶擄到漠北等地,僅靖康三年一次,就達15萬之眾,更大規(guī)模的遷徙發(fā)生在趙構南渡之后,時間長達100多年之久,中原族群大量擁入江南、江西、福建三地,以及兩湖、嶺南等地,這是歷史上規(guī)模最大、持續(xù)時間最長的一次大遷徙。在歷次中原移民大遷徙中,中原先進文化被傳播至各地,在贛南、閩西、粵東等地開出了客家文化這朵奇葩。
其次是戰(zhàn)爭。戰(zhàn)爭是強權文化和強勢文化得以快速傳播的最原始往往也是最快捷的辦法。戰(zhàn)爭帶來的災難是巨大的,但戰(zhàn)爭在客觀上又促進了文化的交流與傳播。如《大河之民》中講到:唐代初年,福建九江地區(qū)發(fā)生蠻獠嘯亂,光州固始人陳政、陳元光父子率軍入閩,平定叛亂后,在潮州、漳州等地建州設縣,按照中原地區(qū)的模式,建立統(tǒng)治機構,執(zhí)行中央王朝的政策,推行中原漢族文化,陳元光更被閩粵人稱為“開潮圣王”,陳元光對老兵老將實行獎勵退役耕種的政策,并提倡與當?shù)赝林鴭D女結合,使得陳元光及其部屬的后裔成為當時閩粵人口比例最大的居民,其后裔以唐代軍人為榮,自稱“唐人”,很多后裔又從潮州移民到臺灣、東南亞及歐美各地,不但把“唐人街”建到了各地,更把中原文化傳播到了世界各地。
最后是教育。教育制度也是文化傳播的重要途徑。古人十分重視教育,不但有官方辦的官學,還積極鼓勵民間興辦私學。《大河之光》中,我們見識了洛陽太學的興盛。從西漢武帝時期開始設立官方學校太學,東漢、西晉、北魏時期都有太學,因其都設在洛陽,統(tǒng)稱“洛陽太學”。洛陽太學規(guī)模最大的時候達到3萬人,在當時中國歷史甚至是世界歷史上都是一所最大的中央大學。偃師發(fā)現(xiàn)的辟雍碑文描述,東漢太學發(fā)展到西晉時期,作為天子之學場地的辟雍聚集學生7000余人,太學學生來自15個州,東越于海,西及流沙,由此可見洛陽太學的盛況。不但官方學校興盛,民間私學也蔚為大觀,許多有名望的學者,身邊往往聚集數(shù)百名傾聽者,有“關西孔子”之稱的楊震,跟隨學生有3000余人。及至北宋,書院興盛,嵩陽書院、伊川書院等眾多書院屹立中原。不論官方的太學還是民間的私學,都使得中原文化生生不息地代代傳承。
著名傳播學者麥克盧漢說過:“媒介是人體的延伸。”③紀錄片延伸的正是人類的視覺更渴求觸及到的地方。電視紀錄片《河之南》用影像為我們“寫意”了一個歷史上的文化河南,讓中原人對中原文化更加自信,中原是中華文明的源頭,中原文化曾經對于中華文明的形成、對于民族精神的傳承、對于經濟社會的發(fā)展,都發(fā)揮了獨特而重要的作用。歷史上的河南之所以能夠成為中華崛起的高地,與博大精深的文化是分不開的。而我們現(xiàn)在實現(xiàn)中原崛起,同樣離不開文化,不能固步自封,不能沉溺于歷史的輝煌中,要開發(fā)中原文化,發(fā)展中原文化,創(chuàng)新中原文化,要把豐富的文化資源變?yōu)閺姶蟮奈幕α浚押幽辖ǔ僧敶袊奈幕瘡娛。M一步構建當代的“文化河南”。
注釋:
①《<河之南>主創(chuàng)人楊曉民聊再現(xiàn)中原文化精髓》,2007年4月25日,http://www.sina.com.cn。
②張志昌:《論強勢文化傳播的主要特點》,《西安工業(yè)學院學報》,2005(5)。
③郭慶光:《傳播學教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作者為河南大學副教授、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博士研究生)
編校:張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