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改革開放30周年。“改革開放”四個字,我們早已說習慣說順口了,現在大家一張口就來。可要知道,當年擺在改革開放面前的一個最大障礙就是要解決對真理標準的認識問題,而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報》頭版發表署名“本報特約評論員”文章《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很好地完成了這個重大而又艱巨的任務,掃清了障礙。關于這篇文章撰寫、修改的前前后后及何以得到發表和發表后引起的振動以及所受到的攻擊,30年來多有報道,這里一概省去不說,只就這篇文章的意義和接著這篇文章的意思再往下說幾句,以示對這篇對中國改革開放具有歷史意義并被稱作“政治宣言”發表30周年的紀念;而對這篇文章的紀念,也正是對改革開放的紀念。借用前不久一家媒體的話說:事實上,從這篇文章開始,幾乎整個中國都被投入一個浪潮——關于真理標準的大討論,并由此引發了這個古老國家當代史上最激動人心的一次變革。
現在全國都在提倡“進一步解放思想”,而提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的作者在當時可以說就不止是“進一步”。我們今天看這篇文章,看到這個提法,不說已經覺得很平常了,至少沒有當時那種震撼。這其實正是我們社會的進步。由此也可明白一個道理:即使在某一個時間段,被認作是“已經解放思想”,甚至“進一步”了,可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時代的發展,我們仍然會感覺到需要繼續解放思想。也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講,解放思想又永遠沒有盡頭,又不可能“徹底”。
今天提倡進一步解放思想,很顯然,仍是就發展我們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而言。但30年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終于讓我們認識到,市場經濟的正常運轉要伴隨與之配套的政治法律制度的完善。此外,正如英國哲學家羅素在《社會主義》一文中一再提醒人們的,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條應該屬于全人類,并不僅僅屬于無產階級。這一點,今天的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似乎正在證明著。當然,當資本主義在證明著這一點的同時,我國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也證明了市場經濟這種“模式”并非資本主義的專利。今天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加入社會主義元素,也是一種制度“調整”。有意思的是,在20世紀要結束時,一些資本主義和一些社會主義的國家,都在探索向著整個人類社會幸福的目標走去——比如一些社會主義國家進行改革開放、實行市場經濟,而一些資本主義國家也在不斷地增加著像工人權利、社會福利等這種原本是“社會主義”的元素。
市場經濟發展史告訴我們,要想更加穩健地發展市場經濟,就必須更加勇敢地解放思想,不受已有的理論束縛,突破原來社會發展進程的公式化的設想。
我們不能把將來的人們想成“飯桶”。
我們不要替將來的人們設計社會。
我們也不可能預測出將來社會的模樣。
將來的人們也是不會聽我們的!
恩格斯當年與法國的《費加羅報》記者的談話時就曾指出:“我們是不斷發展論者,我們不打算把什么最終規律強加給人類。關于未來社會組織方面的詳細情況的預定看法嗎?您在我們這里連它們的影子也找不到。”而馬克思更是認為,“在將來某個特定的時刻應該做些什么,應該馬上做些什么,這當然完全取決于人們將不得不在其中活動的那個既定的歷史環境”。而上面提到的羅素先生在他的《權威與個人》一文中這樣說道:“我并不認為,我們所發現的這種歷史發展規律是確定的或不可避免的。新的知識會導致產生完全不同于以往事件的過程;……在19世紀,也沒有什么人,甚至包括馬克思在內,能夠預見到蘇聯的出現。由于這些理由,所有關于人類未來的預言都只應看成是值得考慮的假設。”
人類社會不會有一種終極的理想制度,就是有,也不是今天的人們所能預見到、更不可能設計得了的——怎么會有呢?如果承認有,就推翻了我們今天所認識到的宇宙中的一些基本規律,比如,基本規律就告訴我們:矛盾是在不斷變化著發展著。既然如此,人類社會也就只能不斷地變化著發展著。一個沒有變化沒有發展的人類社會是不可思議的。人類社會和宇宙永遠變化著,這是一條鐵律。而今年4月12日,國家主席胡錦濤在博鰲亞洲論壇2008年年會開幕式上發表的演講中也說道:“世界上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發展道路和發展模式,也沒有一成不變的發展道路和發展模式,必須適應國內外形勢的新變化、順應人民過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真正做到與時代發展同步伐、與人民群眾共命運。”
宇宙間不僅沒有絕對的真理,也沒有永恒的真理。我們對已知的真理也還要持理性思考和理性批判的態度,在實踐中不斷檢驗,甚至就連對我國改革開放起到“政治宣言”作用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句話,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科學的進步,人們也一定又會產生或已經產生新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