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七大明確提出要不斷推動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縮小區域發展差距。根據黨的十七大精神加大對貴州省這樣的欠發達、欠開發地區的資金投入,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對全國構建和諧社會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一、貴州省經濟發展與全國平均水平的差距不斷擴大
從歷史看,改革開放這近30年來是貴州省經濟發展最快速的時期,貴州省經濟發展取得了顯著的成就。全社會生產總值從1982年的129億元,增長到2006年的2267.43億元,增長了16.6倍,年平均增長率達到9.4%以上。改革開放以來這30年年平均增長速度比1952年到1982年前30年的年平均增長速度4.9%提高近一倍以上。特別是本世紀初黨中央國務院實施西部大開發以后,加大了對貴州省的固定資產的投入力度,貴州省的經濟發展進一步提速。從2001年到2006年貴州省的經濟發展年平均增長速度進一步提高到10.2%以上。
由于加大了基礎設施的資金投入,貴州省的城鄉基礎設施不斷改善,特別是交通基礎設施顯著改善。相繼建設成了崇遵、貴遵、貴黃、貴新、貴凱等高速公路。其它民用航空、鐵路運輸等也有較大改善。到各地州縣鄉鎮的公路基本上建成了油路,農村村組公路也有較大程度改善。農村通訊普及率也不斷提高。廣大農村通過農業綜合開發,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也有進一步的改善,農業綜合生產能為顯著增強,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貴州省農村貧困人口顯著下降。但是由于歷史原因,貴州省的底子薄。經濟基礎差,投入不足,經濟發展與全國平均水平的差距仍舊很大,在有些方面還有進一步擴大的趨勢。首先,貴州省經濟總量在全國占的份額偏低,有不斷下降的趨勢。1982年貴州省全省經濟總量占全國經濟總量的1.3%左右,到2006年貴州省的經濟總量達到2267.43億元,占全國經濟總量的1.08%,2006年比1982年下降了0.22個百分點。貴州省的人口總量占全國人口總量的3.01%,而經濟總量只占全國經濟總量的1.08%,明顯低于人口總量占全國人口比例的份額。全省財政收入只占全國財政總收入的1.23%。其次,貴州省的城鄉人均收入水平與全國平均水平的差距也有進一步擴大的趨勢。1982年,貴州省城鄉人平均收入水平200.27元,與全國平均消費水平的絕對差距是65.73元,低24.7%。而到2006年,貴州省的城鎮人口平均收入水平達到9116.61元,比全國平均低22.5個百分點;而貴州省農村農民2006年人均收入1985元,占全國農村農民人均收入總數的55.3%,比全國平均低44.7個百分點。收入絕對差距城鎮居民擴大到1783.6元,農村農民收入擴大到1467.97元。無論是城鎮居民還是農村農民人均收入和全國平均水平的差距都有進一步擴大的趨勢。
第三,貴州省的貧困人口占的比例大。貴州省在全國是欠發達、欠開發地區,經濟發展滯后,農村貧困人口多,比例大,貧困人口集中連片。貴州省有48個貧困縣,其中有26個國家級重點貧困縣。貴州省人口占全國人口總數的3.01%,而貧困人口占全國貧困人口總數的12%。2006年全省有貧困人口265萬,年平均收入1000元以下的低收入人口有850多萬,低收入人口占全國總數的10%左右。貴州省在全國是一個唯一總體上沒有達到小康社會的省份。
貴州省經濟發展滯后,對全國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將起到重要的影響,對全國構建和諧社會也將產生負面影響。因此增加對貴州省的資金投入,加速貴州經濟發展速度,不斷縮小貴州省經濟發展和全國平均水平的差距是構建和諧社會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任務。
二、貴州省經濟發展滯后的原因分析
關于貴州省經濟發展滯后的原因,貴州省不少經濟學理論工作者已進行多層次的深入分析,本文不作過多的探討。但是有幾點是應當肯定的,從新中國成立以來,貴州省經濟發展的歷史經驗充分證明,貴州省的經濟發展是投資拉動型。由于貴州省經濟落后,積累低,依靠自身的積累投入發展是無能為力的,只有靠中央的扶持和外資的投入才能加速度發展。
一般來說,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發展主要依賴投資、外貿進出口、內需消費三個車輪驅動。但是貴州省的外貿進出口數量少,在全省經濟中所占的份額低,不足以拉動全省經濟發展。從2001年到2005年,全國外貿進出口從42183.6億元增長到116921.8億元,增長了2.0倍。而貴州省同期外貿進出口不僅沒有增長,反而下降了21.1%。2005年貴州省的外貿進出口總額占全國外貿進出口總額的0.04%。貴州省的外貿依存度只有5%,遠低于全國61%的水平,貴州省的外貿進出口總量在全國排列第28位。從內需消費來看,貴州省也處于十分落后的狀態。貴州省城鄉人口平均收入低,消費水平也低。2005年貴州省城鎮人均消費支出6159.3元。僅占全國城鎮人均消費支出的77.54%。比全國平均低22.46個百分點。而貴州農村農民人均收入更低,2005年全省農民人均收入1876.96元,只占全國農民人均收入的57.67%,比全國農民人平均收入低42.33個百分點。2006年貴州省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89.77億元,占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0.9%,在全國排列第27位。貴州省的外貿進出口總量和社會消費水平在全國都處于落后狀況,不能拉動全省經濟的發展。
貴州省的經濟發展基本是依靠投資拉動型的。投入大,產出高,發展就快。反之投入偏低,產出也低,發展速度就慢。從歷史上看,上世紀的60年代中期貴州省發展是較快的時期。當時由于中央實施大三線建設,不少沿海地區的軍工企業遷入貴州,帶動了貴州省的經濟發展,1966年到1976年總投資86.7億元,形成較大的生產能力。1964和1965年兩年增長率達到兩位數以上。2000年以后,黨中央國務院實施西部大開發的重大戰略,貴州省抓住這一歷史機遇,重點打造能源、優勢原材料為主的新興支柱產業,特別是實施以“西電東送”為標志的大開發。在十五期間,貴州省的固定資產投資年平均增長17%以上,貴州省西電東送總投資在1000億元以上。特別是電力基礎設施僅2005年和2006年兩年就投入476.25億元,占全省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21.57%。總裝機容量達到1320萬千瓦,黔電送粵400萬千瓦。電力工業成為貴州省的第一支柱產業,2006年增加值達到167.5億元,占全省新興工業增加值的49.54%,幾乎相當于煤、鋁、磷等工業增加值的總和。其它一批新興民族醫藥產業,高新技術產業,生物技術產業由于招商引資,形成固定資產84.54億元,也形成較強的生產能力。因此貴州省的經濟發展速度以超常規的速度增長。達到10.7%,2006年更進一步提高到11.5%,首次超過全國平均增長速度。
從貴州省的固定資產投資資金來源看,是以中央投入為引導,以自籌資金為主,銀行信貸,招商引資為輔的多渠道的投資模式。2005年全省固定資產投資1037.8億元,其中國家財政預算投資金43.9億元,占4.23%,通過銀行信貸投資304.3億元,占29.32%;利用外資18.5億元;各級財政自籌資金558.8億元,占53.84%,其它資金122.3億元,占11.78%。以上統計數據說明,貴州省的固定資產投資是以國家財政投入為引導,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帶動固定資產投入,從而推動貴州經濟發展。
貴州省的固定資產投資近幾年來雖然增長較快,但仍低于全國平均水平。1996年貴州省的固定資產投資713.7億元,占全國同期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1.05%,到2005年貴州省固定資產投資增加到998.3億元,占當年全國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1.12%。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從1995年的20019.3億元。增加到2005年的88773.6億元,增長了3.4倍。而貴州省同期增長了4.9倍,但是由于基數低,固定資產投資絕對數量在全國仍處于偏低的水平。
由于資金短缺,固定資產投入偏低,貴州省的基礎設施建設在全國總體上仍處于落后狀態,其中以公路交通,信息化建設,一大批工廠企業的設備技術更新改造,特別是農村以水利為重點的基礎設施建設仍處于落后狀態。由于基礎設施滯后,招商引資困難。因此貴州省在較長時期內仍舊被資金短缺所困擾。
在今后貴州省的經濟發展過程中,依賴投資拉動仍然要持續相當長的歷史時期。而資金來源靠本省的積累是一個方面。更主要的仍然要依賴中央加大對貴州省的投入力度,不斷完善貴州省的基礎設施建設,增強自我發展能力。通過輸血和造血同時并舉。只有這樣,才能實現貴州省經濟的跨越式發展。貴州省要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的歷史性跨越,僅僅和全國保持同樣的增長速度是不夠的,那樣和全國平均水平的差距并不會縮小。要趕上全國平均水平,必須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以高于全國平均增長速度發展。因此只有在保持較高的資金投入水平,才能實現這個目標。
三、不斷增加資金投入,是促進貴州省實現區域經濟協調發晨、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保證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在快速發展的同時地區差距已經日益顯現出來。國外有的經濟學者將沿海發達地區的上海比喻成歐洲的葡萄牙,經濟發展和人均收入已經達到較高的水平。而將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相對滯后的貴州省比喻為非洲的納米比亞,經濟社會發展和人均收入都處于較低的層次。貴州省的人口總量是上海的2.1倍,而國內生產總值僅是上海的22.1%。這種區域經濟發展的巨大差距已經受到國際上的廣泛關注。這種巨大差距成為我國建設和諧社會的主要障礙,也是制約我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主要障礙。
實現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實現共同富裕是老一輩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提出的重大戰略。是實現我們國家長治久安的必要措施。鄧小平同志曾經指出:“走社會主義道路,就是要實現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的構想是這樣提出的,一部份地區有條件先發展起來,一部份地區發展慢點。先發展起來的地區帶動后發展的地區,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如果富的越來越富,窮的越來越窮,兩級分化就會產生。”(《鄧小平文選》第三卷)
黨中央、國務院已經十分關注落后地區的經濟發展,認為促進落后地區的經濟發展對推動全國經濟的協調發展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曾說過“一個艦隊決定它速度快慢的不是那個艦隊航行速度最快的船只,而是那個最慢的船只。”我國的30個省市自治區在奔向中國偉大復興的進程中。就象一個巨大的艦隊,象上海,廣東等沿海發達地區就是排列在艦隊前列的艦只,而貴州省這樣的經濟落后省就如排列在艦只后面的船只。如不采取非常措施,貴州省就會拖整個艦隊的后腿,制約艦隊的航行速度,影響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宏偉目標的實現。
促進貴州省經濟發展的首要任務就是要加大對貴州省的資金投入力度,重點解決制約貴州省經濟發展的基礎設施瓶頸問題。貴州省的交通基礎設施,水利基礎設施雖然有較大程度的改善,但是與沿海發達地區相比仍有較大差距。基礎設施滯后,成為招商引資,吸引外資的重要障礙。特別是邊遠少數民族地區,落后山區農村公路不通,信息閉塞,水利基礎設施老化,農村市場和農業科技服務體系落后。因此要特別加大對這些落后地區農村農業的基礎設施投入,提高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增強農業綜合生產水平。讓這些落后地區的廣大人民群眾能享受到改革開放帶來的成果,促進這些邊遠落后地區的經濟發展。
其次,加大資金投入要重點培育一批貴州省有資源優勢的新興支柱產業。從黨中央實施西部大開發以來,貴州省重點打造以能源為重點的支柱產業,能源支柱產業就是依托貴州省豐富的煤炭資源和水利資源建成水火共濟的能源優勢產業。使貴州省成為西部地區重要的能源基地。培育新興支柱產業一方面有充足的資源保證,另一方面有穩定的市場需求。能夠成為帶動貴州省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其它優勢原材料產業如鋁及鋁化工,磷及磷化工,煤化工等在全國都有一定的優勢,而且市場前景看好。重點培育這些優勢產業有很好的發展前景。
第三,加大投入要培育一批有較高科技含量的高新技術產業,在國內外市場上有較強競爭的特色產業。如貴州省近幾年來發展很快的民族制藥業,特色食品加工業等。貴州省有極其豐富的中草藥材資源,將這些中草藥材根據民族驗方加工成特效中草藥材在全國有較強的競爭力。2006年貴州省的民族制藥業銷售利稅率達到18.33%,遠高于其它產業。說明民族制藥業有很好的發展前景。但是貴州省的民族制藥業從銷售收入、產量、產值為國家提供的稅收都還處于既沒有做大,也沒有做強的狀況。因此加強民族制藥業的投入,是有發展潛力的。其它如特色食品加工也是如此。
第四,進一步加大資金投入,扶持貴州省的傳統優勢產業也是振興貴州經濟發展的需要。煙酒長期以來就是貴,州省的傳統優勢產業,是貴州省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近兩年來隨著全國白酒市場的復蘇,貴州省的釀酒業也在不斷擴大。以茅臺酒為代表的一批名酒在全國市場的銷量越來越大。2006年全省產量達到14.21萬噸,比2005年增長20.4%。2006年酒在全省工業利潤中所占的份額達到32.8%。其它卷煙產量達到211.73萬箱,增加值達到78.98億元,在全省工業增加值中占有重要的比例。扶持貴州傳統優勢產業,使之跨上一個新臺階,對推動全省經濟發展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第五,加大資金投入要以信息化為切入點,重點扶持裝備制造業的更新改造,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貴州省有三大軍工基地,有較強的技術設備和科研實力。在國際上引起重大反響的中國神舟號載人航天,嫦娥號宇宙飛船的不少技術設備三大軍工基地都參與研制。因此扶持這些企業盤活存量資產,進一步加強設備的升級換代。激活創新能力,不斷做大做強,以三大軍工基地為主將貴州省打造成全國裝備制造業的重要基地是有可能的。
第六,加強社會公益性基礎設施投入,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社會公利益性基礎設施如教育、醫療衛生、文化、體育、環境保護等。長期以來貴州省重生產性投入,輕非生產性投入。因此,公益性基礎設施欠帳太多。特別是在邊遠地區農村中大量中小學危房沒有改造,辦學條件差,教育質量低;農村醫療條件落后,農民看病難,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現象普遍存在。另外,不少邊遠地區農村人畜飲水困難,農民不能飲用清潔衛生水,改善這些地區的人畜飲水也是非常必要的。因此,加強社會公益性基礎設施的投入,要將投入重點放到邊遠地區,擴大公共服務。努力促使邊遠民族地區的廣大群眾學有所教。病有所醫,能夠飲用到清潔衛生水。
責任編輯:李 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