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改革和開放的不斷深入,圖書出版全面走向市場形成以市場為主導新的格局已成為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事實上,民營出版社的崛起和外資的變相滲透打破了國有出版單位一統出版業天下的局面。國有出版單位轉制后如果不在管理、經營理念、內部運行機制上進行有效改革,那么,它所擁有的歷史優勢將逐漸失去。
我國在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的過程中,商業競爭已經開始由原來的品種、價格競爭上升到質量、服務、信譽和企業文化的競爭。這實際上是企業整體管理水平、經營理念和員工素質的競爭。一個社會的現代化和文明程度越高,社會的人際關系相對地越簡單,人們的生活越方便。同樣的道理,一個企業的整體管理水平、員工素質越高,經營理念越先進,那么,企業內部的人事矛盾將會越少,工作效率就會越高。出版業作為一種意識形態的特殊行業,在符合規范的條件下,應該就是一種商業行為。觀念是制約行業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解放思想,更新觀念,開拓進取,積極創新,不應只是一句口號。我國出版社轉制正在如火如荼地展開,如果一個轉制出版社在觀念、企業文化建設、用人和分配準則和機制等依然如計劃經濟那一套,違背了市場經濟內在的必然規律,尤其是市場經濟的運行、用人和分配規律,那么整個轉制出版社的生存將是非常危險的,發展就更無從談起了。
那么,如何在轉制后的出版行業里真正地轉變觀念,變成制度,形成一種適合的出版文化理念即核心價值觀,使全員能夠認同和接受,統一大家的思想、目標、行為,強化核心能力,并內化成廣大職工的工作習慣,實現跳躍式成長,從而筑起一道競爭對手很難跨越的門檻,鞏固和保持在同行業中所處的領先地位,將顯得非常重要和關鍵。筆者認為,出版效益觀、出版管理觀及能力和價值觀等三方面出版觀念的轉變對于轉制出版社來說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觀念改變看似無形,卻起著決定作用。
出版效益觀
長期以來,我國的出版業既是事業單位,又是企業單位,也是商業單位。所謂企業單位事業管理,社會效益第一,經濟效益第二,只是強調圖書是特殊商品,根本沒有按照商業性經營去經營圖書。有些出版社有時可以不計經濟效益動輒用幾十萬甚至上百萬投資去做所謂的“工程書”、“精品書”和“獻禮書”。一張獎狀捧回來——光榮了;上千冊圖書進倉庫——賠錢了!有人說,有些出版社的本版書70%賠錢,靠教材教輔的廣種薄收,過著不壞的日子;有些出版社負債累累,貸款幾百萬甚至上千萬,然而照樣過著小康生活。只有個別賣書號、出黃書等違規出版社被停業整頓或被撤號,從來就未見過因經營不善而破產的出版社。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圖書市場經營的多元化與競爭的白熱化,隨著我國出版改革的深入與出版社轉制的逐步展開,這種傳統的“社會效益第一,經濟效益第二”出版效益觀成為制約出版社發展的矛盾已經越來越凸顯出來。改變這種傳統的出版效益觀迫在眉睫。我們必須改變傳統的“社會效益第一,經濟效益第二”的出版效益觀為新型的出版效益觀: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同等重要,二者都是第一,不可偏廢。換句話說,兩個效益都要抓,兩個效益都要硬。這種新型的出版效益觀才符合現代社會發展對出版業發展的要求,這也是出版社轉制后發展的內在的必然要求,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是圖書出版體系中密不可分的二元結構。
一本書社會效益的內涵之一是圖書的內容導向,內容導向正確了,社會效益只能也只有通過經濟效益才能顯示出來。很難想象,一本不被讀者認可,大量積壓倉庫的圖書能有什么樣的社會效益。
一方面,就像許多書評專家所說的那樣,書在閱讀之前是無生命的,一本圖書只有經過讀者閱讀之后才開始變得有活力,才能算圓滿地完成其使命,而圖書只有到了讀者手里才能夠被閱讀,可見圖書的發行經營工作是何等重要;另一方面,如果出版社不重視發行,不重視出版經濟效益,或者說經濟效益意識不強,市場經營能力差,缺乏對讀者復雜的讀書需求的研究,不準確預測一本圖書的市場情況,不準確預測讀者對這本圖書的購買力情況,那么,最終將會使出版社的圖書銷售出現重重障礙,結果就會造成大量庫存,文化積累演變成文化積壓,或者迫使出版社本身常常趨向于少量生產,給出版社的經濟運營帶來諸多困難,出版再生產就無法繼續進行,就更談不上什么社會效益了。因此,為了提高圖書出版的市場競爭力,發展和繁榮我國的圖書文化市場,出版社必須開拓各種銷售渠道,轉變傳統的出版效益觀,努力策劃出版健康、適銷對路,使盡可能多的讀者認可并購買的精品雙效圖書,則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因此,轉制后出版社的一切出版管理和經營理念應該以策劃出版精品雙效圖書為中心,制度化和規范化,并以此效果來評判出版管理和經營工作的好壞。
出版管理觀
出版改革在深入,出版社轉制是大勢所趨。出版社轉制,不僅是圖書出版流程的再創造,更是圖書出版管理的再創造。這種出版管理再創造必將是變編輯和發行脫節的橫式條塊管理為編輯和發行一體的縱式垂直管理。不懂圖書市場的編輯不是好編輯,不懂圖書內容的發行人員不是好的發行人員。在轉制后出版社的內部管理上,應當倡導“開拓創新、能力本位、創造價值”的觀念;倡導“開源重于節流”的觀念,改變計劃經濟體制條件下形成的“評價缺位、獎懲不足、鞭打慢牛”僵化的落后的,不利于出版人才輩出的出版管理制度,創造一套與出版轉制和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科學的出版管理制度和員工業績評價獎懲制度,最大限度地激發廣大員工的自我發展和開拓創新熱情。具體地講,不能一味注重低稿酬、高定價;不能急功近利、竭澤而漁;不能只想著掙錢而不舍得投入,包括人才培養、員工培訓與健康保障、圖書選題開發等方面的投入;不能只關注編輯和發行人員每天坐班是否達到了8小時而忽視了人的價值和圖書選題的開發。再向長遠看,轉制后的出版社應當越來越多地重視那些依靠自身質量取勝適應市場需求的自然出版物,而不只是關注和出版那些依靠壟斷出版、包銷發行的出版物。因此,出版社的辦社宗旨應該回歸到圖書選題的培育、開發和經營上來,圖書選題論證不應該流于形式,圖書選題是出版社的生命線不應該只是一句漂亮的口號。
而出版社辦社宗旨的回歸有賴于對出版資源的正確認識。對于一家出版社來說,其最重要的財產不是物,而是人,是出版社所擁有的編輯和發行人員,他們才是真正的重要的出版資源,這是出版社轉制后應該樹立的又一個非常重要的人本出版管理理念。因為在出版社的一切出版活動中,最具創造力和最能提高圖書附加價值的因素是編輯(見圖書經營U型曲線圖)。許多出版社的領導在年終總結出版社工作時,總愛說出版社擁有了多少固定資產、多少房子車子,又有多少種圖書獲了獎,出版社又獲得了多少榮譽,而偏偏不提及出版社擁有了多少具有豐富工作經驗、愿為出版社奮斗出力的高素質的編輯和發行人員。事實上,一家出版社的編輯和發行人員素質如何,將直接影響到這家出版社的出書質量、出書水平和發行規模,并將最終影響到這家出版社的出書特色和出版社名牌能否形成。換句話說,出版社事業的發展壯大所依托的是人而不是物。一家出版社有無前途,關鍵在于它是否擁有一支成熟而又充滿工作熱情極具創造力的高素質的編輯和發行隊伍。獲得好的出版效益是因為有了好的選題和好的經營方式,而產生好的選題和好的經營方式是因為有了高素質的編輯和發行人員。出版活動是一種意識形態領域的活動,它的創造力完全產生于人。人力資源是所有資源中最重要的資源,人力資源的浪費是所有資源浪費中最重要的浪費。未來的出版業,不管是國營,還是民營或外資,誰擁有一流的編輯和發行營銷人員,誰將問鼎未來的出版天下。
能力和價值觀
關于人的問題、人才問題和人力資源管理制度問題,一直以來都是人們談論的重要問題。尤其是我國加入WTO后,這些問題已成為社會各界廣泛關注和談論的熱點問題。中國加入WTO后,對我國各行各業的人、人才和人力資源管理制度已經造成了極大的沖擊。為此,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有時甚至要花血淋淋的代價去學習和接受國際化的市場游戲規則。
例如,市場供需狀況決定市場價格的規律將會在人才市場中進一步得到體現。“尊重知識,尊重人才”,我們已經說了好多年了,但只有近幾年來,社會風氣才稍微有點轉變。“入世”之后,隨著人才勞動力與一般勞動力薪酬價格距離的拉開,全社會才真正懂得什么叫“尊重知識,尊重人才”。
美國一家電器公司的一臺關鍵設備壞了,公司眾多的技術員左修右修都找不到癥結所在。公司請了一位專家,專家檢查設備之后,在設備的一處地方用粉筆畫了一條線,并告訴人們問題就出在這里。大家拆開設備一看,果然如此。故障排除后,公司付給專家10000美元報酬。公司里有人不服氣,說畫一道線給10000美元,太貴了。專家聽后說:畫一道線只值1美元,而知道在哪里畫線卻值9999美元,公司里那些不服氣的人聽了后心服口服。
現在我們都在說轉制后出版企業的競爭是人才的競爭。其實,出版企業的競爭實質上更是人力資源管理制度的競爭,有了好的人力資源管理制度,沒有人才也能把人才吸引過來;反之,沒有好的人力資源管理制度,即使有了人才,人才也會棄之而去。因此,人力資源管理制度的重要性必將全面而深刻地被出版企業所認同,被社會各領域各階層所認同。倡導“能力本位”與“創造價值本位”,并建立起與現代社會相適應的現代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制度,必將是未來社會發展的價值取向。
簡要地說,能力是人的綜合素質在現實行動中表現出來的,正確駕馭某種活動的實際本領、能量和熟練水平,是實現人的價值的一種有效方式,也是左右社會發展和人生命運的一種積極力量,它包括體力、智力、道德力、審美能力、實踐操作能力等一般能力,從事某種專業活動的特殊專業才能和為社會而奉獻的創造能力。這樣的“能力”具有經驗觀察性和可確證性、現實性、全面性、質量性、做事的實效性、一致性、屬人性等特征。
因此,轉制后的出版社應該徹底打破“大鍋飯”的習慣思維,承認人與人之間的能力差別、貢獻差別、分配差別,重視并鼓勵廣大員工充分正確地發揮能力,創新選題,創造價值。和諧出版社應該是個“人盡其才,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出版社,而不是平均主義盛行的出版社。也許案頭編輯工作,對于一般編輯來說都不成問題,但策劃編輯出版精品雙效圖書并非人人能夠做到。
如果轉制后的出版社不進行深層次的改革,或者不按照出版特色進行改革,或者改革不到位,“大鍋飯”依然盛行,人們的創造熱情得不到鼓勵,平庸懶惰之人得不到鞭策,那么對誰都沒有任何好處,將嚴重阻礙出版社的可持續發展。
我們應該允許并鼓勵轉制后出版社的一部分人靠智慧和勤奮先富起來,然后帶動大家共同致富。
我們相信:當代中國社會必將堅持和倡導這樣的價值——淡化權力彰顯能力,只要努力就有回報,只要盡力就有收獲,只要有成就就有價值。這是我們社會應當盡快從體制和文化上加以踐諾的!這實際上也就是能力本位的人生價值取向,只有把這種以能力為本的人生價值導向確立起來了,才能解答人生的困惑和迷茫。靠“能力本位”精神支撐人生,這是我們的人生精神支柱!我能故我在,這是能力對人生的價值!因為人生奮斗的目標和方向明確了,方法和途徑找到了,信仰和追求確定了,人生信心就必然充足了。
我們可以肯定,建構當代中國轉制出版社的核心理念——能力本位和核心價值——利益、能力、理性和自立的文化價值體系,符合市場經濟內在的必然規律,是中國轉制出版社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內涵之一;也只有建構這種文化價值體系并具備貫徹始終強的執行力,才能實現轉制出版社在架構上和觀念上、評價體系上、分配體系上,實際操作行為與市場經濟的完全對接,才能真正極大地解放生產力,激發和發揮轉制出版社廣大員工的潛力和創造力。
“發展才是硬道理”,發展出版事業,繁榮出版市場,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靠的是人去實現。轉制后的出版社,只有努力提高決策力、領導力、管理力和執行力,才能在競爭激烈的圖書市場中走上可持續的發展道路,打造“百年出版社”。
社會在日新月異地發展,全球一體化步伐在步步緊逼,一旦我國出版業與世界接軌,出版社由審批制改為登記制,那么我們國有出版社的社長和老總們、編輯們能否在書海里暢游呢?肯定有人會嗆水,或者無路生存。這絕對不是危言聳聽!愿轉制后的出版社同仁有點危機感和緊迫感,讓我們一起在出版改革的大道上一路走得更好!
責任編輯:李 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