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氏集團是廣東省的一家大型養殖企業,從1983年的七戶八股8000元資本起家,現已發展成為一個擁有10大業務體系,以養雞、養豬業為主,以養牛、養鴨、蔬菜為輔的現代農牧企業集團,旗下的兩家公司正在醞釀上市。目前,溫氏集團已在全國的20個省(市、區)開辦了99家分(子)公司。2007年,溫氏集團營業額實現117億元。多年來,溫氏集團除了與華南農業大學等多所科研院校合作創新產學研合作機制,以及實行區域擴張戰略外,最引人注目的是以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為基礎,以產業鏈全過程管理為支撐,以保護農戶利益為根本,實現了公司與農戶之間的合作共贏發展。綜合《21世紀經濟報道》刊登的《農夫溫氏:十年百億》的報道以及有關專家的觀點,以“公司+農戶”溫氏模式,把產業鏈條拉長,形成規?;募瘓F優勢,增強抗御市場波動能力的做法有別于一般的委托生產方式,有更強的生命力,值得推廣借鑒。
與農戶結成利益共同體,使農戶成為企業的“小車間”
目前許多農業、畜牧業等采用“農戶+公司”的模式,雖然表面上是兩廂情愿,但實際上大多只是簡單的買賣關系,還缺乏相應機制讓雙方結成利益共同體。而由溫氏公司將眾多的養雞、養豬“小車間”有效組織起來,形成了農產品的商品化和規模化大生產。在這個過程中,溫氏集團以公司為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組織者和管理者,將畜牧產業鏈中的育種、種苗、飼料、防疫、養殖、產品上市等環節組合成為有機整體,在產業鏈內部建立一套完善且相對封閉運行的流程管理體系,由公司與農戶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全過程的生產。在合作當中,農戶先提出自己的養殖需求,溫氏集團在考察過后,派技術人員去指導,提供服務。養殖場建好后,拿苗、拿飼料、拿藥物,加上宣傳技術指導,養到一定時間通知對方交貨,流程十分簡單。
溫氏集團的合作政策是:農戶建好雞(豬)舍,繳納每只雞4元左右的合作互助金(養豬戶約繳納200元/頭),領取雞苗、藥物、飼料進行肉雞飼養。公司在一定區域范圍內設立1個服務中心,為每20~30個養每戶安排1個聯絡員,公司的技術員每周至少去農戶家1次,幫助解決飼養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按正常的原料價格和銷售價每詞養1只雞可得毛利2~3元,公司農戶的分配比例為5:5,即每只雞的收入1~1.5元,以每人年飼養肉雞12000只計,每年收入可達2萬元上。
創新企業管理制度,對內實行計劃經濟,對外實行市場經濟。
溫氏集團的定位,是以養殖業為核心業務,兼營上下游的飼料制造、肉制品制、獸藥及疫苗制造,形成產業鏈一條龍服務的大型綜合性集團企業。溫氏集團建立了品種培育、飼料生產、動物保健品、食品加工以及有機肥等產業鏈的延伸,使畜牧產品生產的全過程均實現了內部流程化的高效管理,主要有五個環節,均實行“對內計劃經濟,對外市場經濟”的模式進行規范管理,產業鏈各流程生產計劃服從于集團公司的肉雞(豬)生產經營計劃,根據年度計劃來安排生產,在公司內部建立了一套相對封閉運行的組織管理和監管體系。
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為農戶抵抗市場風險提供保障
“公司+農戶”產業模式的背后,是一系列的利益機制的安排。溫氏集團巧妙而成功地通過合同和誠信使得經濟利益共同體內部得以實現各自的利益最大化。首先,溫氏集團跟農戶合作的結果是以產品上市為結算依據。農戶將飼養的雞、豬交給公司回收上市后,公司首先與農戶進行流程結算并完成產業鏈合作當中的第一次分配。同時,公司與合作農戶還建立了一套完善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保障農戶在正常年景每只雞有1.5元左右的收益,在危機來臨或者行情持續低迷之時,保證有不低于一塊錢的收益。年底結算時,公司還將視行業的發展情況以及社會散養戶的平均獲利水平,采取補貼制度,公司與農戶進行再次分配。這樣,通過一次、二次甚至多次分配,與溫氏合作的農戶有了穩定的收益渠道,為農民增收提供了可靠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