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創設問題情境進行教學。教師通過情境的創設和設計,使其中包含了要求學生學習解決的問題,并且包含了解決問題的方向、線索,從而在注意、興趣、思維、情感、態度多個方面都吸引或激發學生,為實現有效地教學奠定了基礎。所以教師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要善于創造地發現問題和創設問題情境,用問題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讓學生在問題情境中學會發現問題。
關鍵詞 問題情境 創設問題情境 發現問題 設置問題
中圖分類號G633.91 文獻標識碼B
創設問題情境進行教學。教師通過情境的創設和設計,使其中包含了要求學生學習解決的問題,并且包含了解決問題的方向、線索,從而在注意、興趣、思維、情感、態度多個方面都吸引或激發學生,為實現有效地教學奠定了基礎。所以,教師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要善于創造地發現問題和創設問題情境,用問題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讓學生在問題情境中學會發現問題。在高中生物教學中,讓學生如何發現問題?又如何提出問題呢?
1 從生活經驗中發現問題
學生的切身問題是學生最關心的問題,一旦在這些問題上出現與他們的想法不一致的材料或事實時,他們最容易向老師或書本提出疑問。生物學中有許多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關,教師要注意利用這些方面的內容來引發學生的矛盾心理、懷疑心理和求解心理,長期堅持可以培養學生關注生活和實踐:形成發現問題的意識。
例如,在學習遺傳性狀的傳遞規律,如果教師特意利用人類的某個性狀作為例子,學生的興趣就會很大,探究的熱情也會高漲,包括一些按照某種觀點屬于“差生”的學生也都不例外地表現出熱情。舉一例子,人類的雙眼皮、單眼皮是一種單基因控制的遺傳性狀,其中雙眼皮是顯性性狀,單眼皮是隱性性狀。在分析了這種性狀傳遞的規律和這種規律產生的機理后,教師如果提醒學生注意周圍各種各樣的“特例”,比如父母都是雙眼皮的子女情況;或者父母都是單眼皮的子女情況;如果父母一方是雙眼皮,另一方是單眼皮的子女的情況,學生肯定會從中發現一些與書上不一致的現象。學生疑惑不解就會向教師提出質疑,這樣就非常有利于教師在課堂上開展教學了,而且有利于學生對課堂知識內容的深刻理解。
再比如說,在講到伴性遺傳——色盲遺傳時,教師可以拿包青天審色盲案件為題材,向學生講述包青天的審色盲案件的過程以及本案的結果,向學生提出問題:包青天審案會不會冤枉好人呢?案犯真的就沒有可以冤屈可言嗎?如果有,包青天錯在哪里呢?我們如何給本案冤枉之人重新翻案呢?這樣便可引出色盲的遺傳機理。
2 通過多種媒體直觀教學手段設置問題
依據教學內容及學生可能出現的認知障礙引入教學輔助手段,如掛圖、投影、模型、錄像、多媒體課件、學生實驗等手段,使學生的多個感官受到刺激。思維活躍,問題火花由此進發。通過小組討論、課堂交流等方式解決難題。如“生長素的發現”的“問題探究”提綱可這樣設計:①植物為什么具有向光性?②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哪兒?明顯生長的部位又在哪兒?③胚芽鞘尖端是從哪到哪?是否可用什么方法較精確地測量它的長度?④胚芽鞘尖端是如何引起其下部明顯生長的?⑤植物的彎曲生長與生長素濃度有何關系?通過這一系列“問題鏈”形式,緊緊抓住學生的注意力與思維,環環緊扣,逐層深入,不僅使學生很好地理解知識點,更能訓練學生嚴謹的思維與推理方式,培養科學的思維能力與嚴謹求實的科學精神。解決這些問題與突破難點的方法,一是制作成多媒體課件,演示科學家們做過的實驗;二是錄像,播放與教材配套的錄像帶。
我們嘗試了學生實驗法,采用課外實驗、課內交流、討論分析,教師進行“過程式問題引導”的方法,效果更好,尤其是問題③的實驗設計是科學家未曾涉及的而由學生自己設計的(學生通過在胚芽鞘上畫一條豎實線,然后放到暗箱培養的方法確定它們的部位,并測量它的長度約為2 mm,而在2 mm以下實線明顯變成虛線,說明明顯生長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以下),在實驗中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創造潛能,培養了創新能力,學生在實驗中表現出來的熱情、機敏以及鍥而不舍的精神深深感染了教師,更融洽了師生情感。
3 從“生命系統”蘊涵的本質規律中發現問題
生物科學教育,不僅要求學生獲得生活和工作所需的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應使學生形成科學思想、科學方法,使學生增長認識世界的智慧和創造新事物的能力——培養學生的科學素質。生命是經過幾十億年的內部協調和外部環境適應性變化而進化發展起來的“高級”系統。因此,生命系統蘊涵著極其“優秀”的組織形式和活動方式。而學生就是通過對生命系統中一些具體的“組織形式”和“活動方式”即生命活動的剖析中,形成認識生命系統的科學思想和方法,提高認識其他事物的能力。
例如,在高中生物“新陳代謝與ATP”的課堂教學中,我精心設計了這樣一系列的問題:物質變化總是伴隨著能量的消耗或釋放,細胞是怎樣解決能量的有序流動的呢?如,線粒體的呼吸作用氧化分解有機物釋放能量,而核糖體合成蛋白質、細胞膜主動運輸、高爾基體分泌功能等需要能量。可見細胞中“產能”和“用能”在空間上存在矛盾,那細胞是怎樣解決這一矛盾的呢?又如,細胞內有許多能源物質,糖類的淀粉(或糖原)、脂類的脂肪等有機物都儲存大量且穩定的能源,這些能源物質的穩定性,利于大量的儲存能量但不利于及時靈活地利用,那么細胞是怎樣解決能量的“穩定儲能”和“靈活用能”這一矛盾的呢?
教師創設了矛盾的問題情境,引起學生強烈的探討欲望。通過師生對這類問題的共同探討,可以使學生獲得認識生命的科學思想,啟迪認識一般事物的智慧,發展學生的能力。
4 從知識網絡的聯絡處提出問題
依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學生認知能力的發展水平,把教學課題中的各關鍵知識點,以知識間的聯系為紐帶,知識的發展和學生的認知規律為脈絡,設計成一系列的討論問題。這樣可以使學生在研討問題中形成知識結構,利于學生獲得系統化的知識,并在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自如提取和運用。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我在《細胞膜的成分和結構》一書教學時采用此種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具體做法如下:
在講解細胞膜的化學組成時,設計了下述問題,要求學生用已有知識分析討論:
(1)科學家在實驗中發現:脂溶性物質極易通過細胞膜,并且細胞膜很容易被脂溶性溶劑所溶解。你認為,這—事實說明細胞膜的組成成分中應有脂類物質嗎?
(2)科學研究發現:細胞膜易被蛋白酶水解,說明細胞膜的組成成分中有蛋白質。
第一個問題學生用已有的“相似相溶”的化學知識,可以很方便地推出細胞膜的組分中應有脂類物質這一結論;學生在分析第二個問題時因不懂蛋白酶的具體功能,探究時遇到了困難,教師及時講解“蛋白酶是專門水解蛋白質的酶”,學生利用該知識很快就得出了細胞膜中有蛋白質的結論。
5 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其一,教師備課是關鍵,啟發提問是先導,閱讀、自學是基礎,引導啟發精講是主導,學生討論探索是主體,課堂訓練是手段,課堂總結是提高。問題教學不但參與面廣,而且課堂氣氛民主、寬松、活潑、生動,有利于學生個性發展和創造潛能的開發,因為設計時考慮了層次性和激勵性,使學習困難生嘗到成功的喜悅,樹立了一定的自信心。
其二,對比傳統的“滿堂灌”教學模式,更能為學生提供展示才華的機會與舞臺。嘗試問題教法后的最大收獲是教師的精心“問導”激發了學生發問的熱情,筆者專門準備了“學生提問記錄冊”,上面不光有與教學內容直接有關的問題、知識點的理解,還有許多生活問題,如學完植物細胞吸水、失水原理后,聯想到生活中涼拌菜、腌菜出湯現象即為植物吸水、失水的表現,提出涼拌菜滲出的湯中是否含有豐富的營養物質?有關注社會、關心熱點的問題,如什么是沙塵暴?北京的沙塵暴來自哪里?土地荒漠化的原因是什么?關注重大生物學問題:什么叫生命大爆炸?發生在什么時間?等等。
其三,在教學中,教師應立足學生實際,站在學生角度看問題,從心理角度分析學生解決問題的某種缺陷,幫助構建解決問題的心理橋梁,不能從純知識角度批評指責,挫傷學生的學習熱情。
其四,使教師面臨更多的知識挑戰,學生各式各樣的發問,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除了應不斷學習,廣獵信息,更應注意不斷反思,及時總結得失,才能在課堂教學中“駕輕就熟”、“如魚得水”。
實踐表明,教師只有科學地設置問題,才能有利于學生積極思維,進而大大提高生物課堂的教學效果。總之,在教學中,教師要真正把學生當作學習的主人。就要努力地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就是要學生們學會帶著問題走進課堂,又帶著問題走向社會,向社會去求證。提高學生獨立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自覺性,逐步提高思考能力和創新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