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開展生物研究性學習的必要性
隨著現代教育在體制、結構內容和方法上的進一步改革,高中生物新教材與舊教材相比,在內容的選取和呈現方式等方面有較大的改進,對高中生物教學質量的全面提高起到了有力地保障作用。其中開展研究性學習就是改革的一個重要方面。開展研究性學習也是對學生實施以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素質教育的關鍵。所以研究性學習已受到教育界人士的高度重視,并作為一種新興的教學理念滲透到各學科的課堂教學中。生物作為21世紀的前沿學科,在開展研究性學習上應該走在前沿。
2 研究性學習的特點
研究性學習是師生共同探索新知識的學習過程,是師生圍繞著解決問題、共同完成研究內容的確定、方法的選擇以及解決問題相互合作和交流的過程,因而具有明顯的開放性、綜合性和實踐性。
2.1開放性
研究性學習既跨越學科的邏輯體系,又超出專家預先設定的學科課程內容范圍。它的基本特性是尊重每一個學生獨特的興趣、愛好,適應每一個學生個性化發(fā)展的特殊需要,為學生自主性的充分發(fā)揮開辟廣闊的空間。
2.2綜合性
研究性學習不在學科知識的序列中構建課程模式,而是以學生的現實生活為基礎發(fā)掘課程資源;不是不同學科知識的簡單疊加,而是通過對知識的綜合運用去完整地認識客觀世界的一種途徑。
2.3實踐性
研究性學習注重學生對生活的感受和體驗,強調學生的親身經歷,讓學生在實踐中去發(fā)現和探究問題,發(fā)展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豐富多彩的探究發(fā)現,因人而異的實踐體驗,能夠克服基礎教育課程和教學中脫離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的傾向,為學生的生活經驗的積累和社會實踐能力的鍛煉開辟渠道。
3 研究性學習實施的教學程序
研究性學習的教學程序,應區(qū)別于傳統的教學模式,在教與學的過程中大大增加了背景性、活動性、綜合性、創(chuàng)新性和決策性。
3.1確定研究性學習的實施對象
所有的學生都可循序漸進地進行。小學生可根據《科學》教材內容進行一些研究性學習活動,如“航模比賽”、“觀察蠶的生活史”等。初中生可進行一些簡易可行的研究性項目,如新課程中“探究人體的骨骼成分”、“探究種子的結構”等項目。高一、高二學生可進行一些難度較大、實用性強、實施性強的研究性項目。如“測定雨水中的pH值,探討是否形成酸雨,對生物造成危害”、“調查臨洮縣環(huán)境污染情況及保護措施”等。高三學生由于高考升學的壓力,時間緊迫,不宜進行課外大型研究性項目,但在課堂教學中根據教學內容可適當進行。
3.2確定研究性學習的實施場所
研究性學習就是學生親自參與、學習體會的過程。與其它學科相比,生物研究性學習受場所、實驗材料的限制相對要小,且操作性強。由于同期開展多項活動,要同時在一個實驗室內進行顯然有困難,若根據項目特點,把活動場所多選在室外、學生家中及其它地方進行,這樣既避免了場所限制,又讓學生感到輕松愉快。如庭院經濟方面的項目直接選在有條件的學生家中進行,田間雜草調查的項目則有目的地選擇家住鄉(xiāng)鎮(zhèn)的同學,利用雙休日、暑假進行活動。這樣做,既豐富了同學們的課余生活,家長也樂于接受。在實驗材料、用具上,盡量發(fā)揮學生的積極性,廢舊利用,自行制作。這樣既節(jié)省了資金,也培養(yǎng)了同學們勤儉樸素的良好作風,由于所選項目多貼近生活,對于活動過程中的大部分操作內容,學生大都已有相當的經驗和技能。只要把關鍵步驟事先由教師集中在實驗室里演示講解清楚,大部分學生都能順利地操作完成。總之,在實驗室里可以進行一些具有培養(yǎng)性、測定性、分析性,在戶外無法完成的課題;在室外以及自己家里可進行一些栽培類、飼養(yǎng)類、調查類等課題。
3.3確定研究性學習的實施時間
要提高研究性學習成功率,在時間上首先予以保證。對于實驗室里進行的項目應定在上學期間,利用課外活動時間即可。對于戶外的大型項目應利用節(jié)假日。暑假是進行—些較大型活動項目的最佳時間。此時,動、植物生長旺盛,又有相對集中的時間保證,很多調查項目都適宜于此間進行,教師可預約一段時間進行集中指導。考慮到當前中學生的功課量和負擔,合理地把一些活動時間跨度大,但每天只需數分鐘時間的項目,安排在平時及雙休日進行,也利于教師及時指導。如觀察青蛙的變態(tài)過程中,定期記載形態(tài)變化,每天只需幾分鐘即夠。由于活動場所和取材便利,時間上有保證,生物研究性學習較之其它學科的活動成功率高。
3.4確定研究性學習的課題
研究性學習課題的確定要根據本校學生的實際情況來定,選題不宜過大,以免浪費學生過多的時間和精力。根據我校開展課外科技活動的情況,內容大體可分為:①調查參觀類:如調查當地主要“農田雜草種類”等。②農村實用技術類:如“平菇栽培”等。③驗證探討性項目:如“青蛙變態(tài)過程”等。④小制作類:如“臘葉標本”、“小動物標本”等。⑤查閱摘錄與教材知識有關的科技新進展等。
3.5指導實施過程和總結報告
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確定實施步驟,按計劃進行研究性活動,注意做好記錄。當一切程序完成后,學生應整理記錄,在教師的指導下,寫出研究性學習報告,與同學們交流。
4 研究性學習的實踐與思考
4.1研究性學習教學活動有助于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特別是創(chuàng)造力的培養(yǎng)
研究性學習突出“以人為本”的思想,可以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學過程中,豐富的感性認識、社會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思維的活躍性,為他們拓寬了思維和想像的空間。有些學生的設想非常有創(chuàng)意,而圍繞這些問題展開的熱烈討論,促使學生查閱大量的資料并進行了初步的論證,顯示出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得到了相應的發(fā)展,促進了學科知識間的滲透和融合。研究性學習更注重在教學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健全的人格和創(chuàng)造力、積極向上的生活態(tài)度、團結協作的人際關系,為學生的個性發(fā)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4.2研究性學習教學活動促使教師不斷學習進取
研究性學習的教學過程是師生共同學習、共同創(chuàng)造、不斷追求完美的過程。在此過程中教師以自身對科技、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的較為全面的認識,指導學生對相關問題進行探索研究和思考同時學生活躍的思維、豐富的想像、大膽的設想、積極的探究精神和參與熱情也給教師以良好的啟迪。所以,教師在參與指導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必須不斷地吸納新知識,更新自身的知識結構,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并以其強烈的創(chuàng)新意識,從更廣闊的角度探索和思考教育教學過程的規(guī)律。只有這樣才能積極引導學生對認識過程的關注,并創(chuàng)設一定的教學情景,激發(fā)并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
4.3課外科技活動是開展好研究性學習的基礎
研究性學習雖然是1999年在上海提出的,但實際上這種學習方式卻是由來以久的,其實質是深化了的學生課外活動和科技活動。
我校從1989年以來,開展了豐富多彩生物課外科技活動也取得了顯著成績。如“平菇栽培”獲1991年“全國青少年生物百項科技活動”優(yōu)秀獎;“植物標本制做”獲1991年“全區(qū)第一屆青少年生物百項科技活動”一等獎;何立容同學的作品獲同年“甘肅省第一屆青少年生物百項科技活動”二等獎;蔣映輝同學的“制做田間雜草標本”與胡彥鶴同學的制做的“農作物害蟲的成蟲標本”同時獲1993年“甘肅省第二屆青少年生物百項科技活動”優(yōu)秀獎;蔣映輝同學的《臨洮縣常見農田雜草調查報告》獲1997年“甘肅省第四屆青少年生物百項科技活動”鼓勵獎;岳素石等同學的《關于臨洮縣植被分布及環(huán)境問題的調查報告》獲“全區(qū)第二屆青少年生物百項科技活動”優(yōu)秀項目獎;閆愛華同學的《對蘋果紅蜘蛛綜合防治的調查》發(fā)表于《甘肅教育》1996、第11期;晏世奇同學的《發(fā)展高新技術,走產業(yè)化經營之路》獲1997年“甘肅省第五屆青少年生物和環(huán)境科學實踐活動”優(yōu)秀項目二等獎;宋濤等人的《臨洮縣環(huán)境污染的調查報告》獲“全區(qū)第三屆青少年生物百項科技活動”一等獎;趙學智的“死蘆葦草新法——莖滴法”獲2005年省青少年科技創(chuàng)新大賽科學競賽項目一等獎。研究性學習不僅完善了學生的學習方式,也深化發(fā)展了學生的科技活動。
4.4研究性學習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法
在生物研究性學習中,學生參與了課題的產生和實施的全過程。學生自己選題、自由組合、自己選擇指導教師、自己制定課題的實施方案,成為學習的主人,獲得了發(fā)展個性特長的時間和空間。學生從現實的情景中歸納問題、提出假設、收集材料、獲取信息、判斷分析、提出解決問題的思路和對策,在探索和實踐中培養(yǎng)了科學精神,也獲得了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終身學習能力。使學生掌握了認識客觀事物的思想和自主式學習方法,提高了學生的科學素質。
4.5提高了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深化了教育改革
研究性學習對教師提出了比較高的要求,教師指導研究性學習需要比較新的教學理念、科學的探知方法和許多跨學科的知識,通過建立新的教學觀、學生觀、人才觀,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和教育科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