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教學與新課程標準“提高生物科學素養,倡導探究性學習”的理念相吻合,與其他教學方式互為補充,在課堂教學中發揮出其獨特的作用,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本文結合教學實踐,就如何針對教學目標對案例進行適當的選擇和處理,使之能夠發揮較好的課堂教學效果進行了闡述。
1 案例與教學案例
對于案例的定義,不同的學者都有他們的理解。勞倫斯認為:“案例是對一個復雜情境的記錄”,也有學者認為案例“就是一個實際情境的描述,在這個情境中,包含有一個或多個疑難問題,同時也可能包含有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為此,我們不難看出,案例是一種對真實情境的客觀描述,不帶感情色彩,沒有側重或偏頗,它表現的只是一種客觀的現實情況,而現實是復雜的,包含各種各樣的因素,里面有符合教學需要的內容,也會有大量與教學無關的因素,因而,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案例和教學還有很大距離,不能簡單地對其使用“拿來主義”。
從課堂教學的角度審視案例,顯然與原生態的案例是有著本質區別的。作為生物課堂上使用的教學案例應當是從教學目標出發,經過教師精心選擇和處理,有助于學生理解知識、發展能力的案例,它既是課堂教學的素材,也是課堂內容的呈現方式。教學案例應當與教學目標相符合,具備一般的生物學特征,或是生物學原理方法在實際生活中的體現,使學生通過對案例的分析、討論,理解教學內容,完成教學任務。綜上所述,案例具有貼近實際,生動形象,富有生活氣息,容易引起學生共鳴、激發學生學習動機,便于被學生接受的優點。但是案例決不可以簡單地被運用于教學。教師在開展教學前,必須對案例進行精心的選擇和處理,使之符合教學的特點,才能用于課堂教學。
2 生物教學案例的選擇原則
2.1科學性
當今社會已進入信息時代,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多種多樣,互聯網、報紙、媒體、書本等等,以前要在圖書館花費大量時間才找得到的資料,現在只要輸入關鍵詞輕點鼠標,大量相關信息就會呈現在眼前,獲取信息比以往傳統的方式快捷而豐富,但同時也存在問題,那就是信息的真實性和科學性。道聽途說、捕風捉影、尚未經過科學驗證的事情萬不可當做案例。如姚明是巨人癥患者的說法、風靡一時的臺灣學者林光常的所謂“健康飲食”觀念和“排毒”養生觀點、陜西鎮坪的華南虎照片事件等等,盡管當時各大媒體、電視臺爭相報道,社會上的影響較大,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最終被證明是站不住腳的,象這一類沒有經過科學驗證的事情就不能作為案例用于教學。在選擇案例時,教師可以到權威的雜志如《生物學教學》、《生命世界》;網站如http://www.cbe21.com(中國基礎教育網)、http://www.5ewy.com/shengwu(生物世紀)、http://www.kepu.net.cn(中國科普博覽)、http://www.pep.com.cn(人民教育出版社);電視節目,如“人與自然”、“動物世界”、“走進科學”“百科探秘”等進行查找,切不可被各種打著科學旗號的所謂“發現”、“事實”所迷惑。
2.2教育性
教學是為了學生的全面發展服務的,因而,案例的選擇不僅要有助于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還要注意到案例的教育功能。因為現實情況是真實的,也是復雜的,呈現出來的案例必然會有良莠不齊的情況發生,而學生正處于快速成長的青春發育期,身心發育尚未完全成熟,看問題還比較片面,判斷能力不強,情緒波動性大,容易受到環境的影響。當他們眼中出現的負面信息過多時,就會引起學生的一些消極情感,對社會產生失望情緒,從而影響到學生的健康成長。因而在選擇案例時,要注意選擇對學生具有正面教育意義的,健康向上的事例。如在講述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時,可用的例子比比皆是,但以消極的反面例子居多,這時教師應注意選擇一些反映人類已經采取的遏制環境惡化的正面例子,以免對學生造成不良影響,對社會產生悲觀情緒。
2.3時效性
在案例資源非常豐富,選擇的余地很大時,教師要注意跟蹤社會熱點和焦點問題用于教學,以激起學生的共鳴,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如“傳染病的傳播途徑”一節,2001年美國“911”事件后的炭疽恐慌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授課時以炭疽為例就比較恰當,而2003年的非典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時用非典作為案例就更能取得好的教學效果,2004年以后禽流感在多個國家蔓延,用禽流感作為案例也能引起學生共鳴,達到好的效果。又如“有害物質通過食物鏈富集”一節,以往可用日本的水俁病等典型案例開展教學,但是如果用社會熱點問題蘇丹紅事件、紅心鴨蛋事件更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因而更能引起學生的關注,取得好的教學效果。
2.4典型性
不是任何一個事例都可以信手拈來,當做案例在課堂上使用。作為教學案例,應當能夠生動形象地反映出生物學基本原理和規律,具有鮮明的生物學特征;或者與生物學教學的要求相符合,具有針對性,為完成教學目標而服務。或者能提供正面的經驗或反面的教訓,通過案例分析獲得蘊含其中的原理、原則、方法等知識,還可提高學生的創造思維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提高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如果只為吸引眼球引起“轟動”效果而選擇案例,其結果只能是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把教學引入歧途。如講述消化系統時,有教師以兒童猛轉呼啦圈的新聞為案例開展教學,這樣的案例固然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但與教學內容相去甚遠,難以達到案例教學應有的效果。
2.5生活性
新課程倡導教育要回歸生活,因而案例的選擇也應具生活性。生活周圍的很多事物和現象都與生物學有聯系,教師可以把日常生活和工農業生產實際中與學生有關的生物學問題、社會普遍關注的生物事例或學生感到有趣的、能反映生命科學新進展的生物學信息進行整理,作為案例引入課堂,使之與抽象的理論相結合,就能喚起學生生活中已經具備的生物學感性知識和經驗,從而有利于學習。如 “血液”部分的教學,以我校近幾年來先后發現的患白血病的學生花倩、吳曉、任星的故事為案例,啟發學生開展對血液成分的探究。如果是羅列出一大堆的數字,學生會比較麻木,認為離他們的生活較遠,不會引起太多的共鳴。而一旦這樣的事情發生在身邊的同學身上,就會引起他們格外的關注,自然而然地喚起學生的生命自覺。再如外來生物入侵,我以近幾年在我市蔓延趨勢日益嚴重的加拿大一枝黃花為案例開展教學,對一枝黃花學生有切身感受,生活中經常看到,深有感觸,所以更易認識到生物入侵驚人的蔓延速度和危害,增強環境保護意識。
3 生物教學案例的處理
3.1去粗存精,突出重點
案例來源于真實的生活和實際的情境,而現實生活是紛繁復雜的,里面包含了大量與教學無關的因素,如果是不加任何處理地用于教學,這些無關因素不僅拖延教學時間,而且會干擾學生的正常思維。因而教師要將案例中與教學無關的部分剔除,緊緊圍繞教學目標對案例進行簡化和細化,使之符合教學的要求。如“胰島素的調節作用”一節,在人類研究糖尿病的發病機理的探索道路上,無數科學家付出了艱辛的努力,做了大量實驗,其中也走了不少彎路,在這方面可用的案例有很多,但是如果在課堂上一一列出,不僅時間不允許,而且容易使教學過于分散,偏離教學目標,從而影響教學效果。為此,教師可以圍繞胰島素的作用這個中心,將素材簡化,最終歸納為三個實驗:
1.切除狗的胰腺后,狗的尿液中出現了葡萄糖。再將切除的胰腺移植到狗的腹部皮下,尿液中的葡萄糖消失。
2.結扎狗的胰管,胰腺細胞多數萎縮,但胰腺內部的胰島細胞仍正常。此時狗的尿液中不出現葡萄糖。
3.給患糖尿病的狗注射健康狗的胰島細胞提取液,狗的糖尿病癥狀得到控制。
這三個實驗,簡單明了,重點突出,不僅可以使學生得出正確的結論,而且可以從中體驗感悟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教師在組織活動過程中,引導學生思考分析、領悟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和看法,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討論、交流總結出胰島素的生理作用,提高學生生物學基本素養。
3.2融情喻理,引起共鳴
“教育不能沒有情感”,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促進學生知、情、意、行等諸多因素的協調發展,從而培養全面發展的人。如“關注艾滋病”一節,在講述艾滋病的傳播途徑時,我選擇了我國第一個公開自己病情的在校大學生朱力亞的案例,通過分析,學生不難得出性傳播這條途徑。在之后對待艾滋病人態度的教學中,告訴學生朱力亞被查出是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后即被委婉地勸離公寓樓,學校讓她提前畢業,向學生展示朱力亞的內心想法和感受,“我手足無措,沒有人能幫助我。……不能因為我攜帶病毒,而讓我流浪四方。為什么不多點對年輕人的寬容,保護我在大學校園的自由?”“我想告訴中國的年輕人,中國的性開放已經20年了,該收了,我們也該清醒了。傳統還是美好的。”用朱力亞的經歷引發學生思考如何正確對待艾滋病感染者,同時也對他們今后步入社會后如何正確對待性敲響警鐘。再如“生態系統的保護”一節,我向學生講述中國環保第一名烈士許秀娟的事跡時,播放了歌曲《一個真實的故事》,意境優美的flash動畫,如泣如訴的歌聲深深感染了學生,讓學生在思想上有認同感,進而激起學生的環保意識和使命感。
3.3合理整合,提高效率
不同的案例各有其側重面,如果將這些零散的案例加以整合處理,使之成為一個整體服務于教學,就能全面反映出教師想要體現的生物原理或規律,完成教學任務。通過案例的整合,突出教學重點,提高教學效率。如“環境污染與保護”一節,教師可以在學生調查生活中的環境污染現象、認識環境污染危害性的基礎上,列舉全球環境問題、我國政府關于垃圾分類和限制生產銷售使用塑料購物袋、限制汽車尾氣排放,從正反兩方面促使學生樹立起愛護環境,控制污染,減少浪費,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的環境保護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