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多媒體課件在中學生物教學中有著容易引起興趣、使于理解難點、提高課堂效率等優勢,但與傳統教學手段比如板書、實驗等相比又有其局限性,認清其優缺點有助于在教學過程中揚長避短,提高課堂效率。
關鍵詞 多媒體生物課堂
中圖分類號G633.91 文獻標識碼B
多媒體課件是一種先進的教學工具,已經普遍在生物教學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它有利于學生對生物現象、生理過程、生物狀態等的觀察和分析,理解和思考,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時多媒體課件又有其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的局限性,不能完全取代傳統教學手段比如板書、實驗等,這是生物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應清醒認識到的。
1 多媒體課件在課堂教學中的優勢
1.1表現生動活潑,便于引起學生興趣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讓學生感興趣,他們才能真正參與到教學中來,才能取得最佳教學效果。多媒體課件能將文字、聲音、圖片、動畫及影片等融合,以鮮明的色彩,變幻的畫面,悅耳的音效創設逼真、形象的界面,很容易吸引學生興趣。比如在“高等動物的個體發育”的課程導人時播放“蛙受精卵卵裂”的視頻片斷,當同學們看到一個受精卵經過一次次的分裂使細胞數目逐漸增多形成卵裂球時,普遍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以至于在后面講述胚胎發育的過程中,學生不僅積極思考、踴躍參與,而且課后印象深刻。同樣在講述“動物行為產生的生理基礎”時,除了解釋教材中的例子外,也可以加入“黑猩猩洗襪子”、“雄鳥的求偶舞蹈”等視頻,當學生看到這些平常難得一見的畫面時,均表示出對動物各種行為的驚奇和興趣,這時再由教師講解這些行為產生的生理基礎,學生會積極思考、呼應,有助于提高課堂效率。
1.2表現直觀,便于學生理解
生物中常有一些難以直接觀察到的事物或現象,如宏觀、微觀事物發展變化、某種瞬間或長時間的變化等;不適于直接操作或觀察的試驗,比如對人體有毒害、設備較精密、昂貴,試驗周期長的實驗。而這些知識又常常是中學生物教學中不可忽略的重點,比如蛋白質脫水縮合、細胞分裂的過程、噬菌體侵染實驗、豌豆遺傳實驗等,都是屬于微觀結構的變化,或是抽象的過程,對于這些學生很難形象化的知識點,教材中的例子和圖片又常常有限,不便于學生深入理解、掌握,使這些知識點成為了教學的難點。從心理學的角度看,視覺比聽覺所形成的印象更深刻,百聞不如一見。多媒體課件可以通過圖像、文字、動畫、視頻等多種媒體,穿越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突破了宏觀與微觀的束縛,展示這些難以描述的動態變化過程或微觀結構,以直觀的手段將抽象的知識形象化,讓學生充分感知,突破難點,加深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從而能彌補傳統教學手段在這方面的缺陷,使其既是教師講解演示的工具,也是學生理解學習的幫手。例如在有絲分裂的授課中,在利用教材中的圖片使學生了解各時期特點后,借助多媒體課件播放有絲分裂的動畫或影片,輔以教師的強調,讓學生在加深理解的同時,更真實地認識到細胞分裂是一個連續的變化過程,各時期間沒有嚴格的界限。又如種子的萌發實驗,同樣可以利用影片在幾分鐘內把自然狀態下一個星期的變化表現出來,讓學生切實地了解種子萌發是先生根后發芽的過程。
1.3信息量大,便于高效學習
高效教學可以理解為能使教師和學生用相對較少的精力去獲取較多學習收獲的教學活動,是所有教育工作者不斷追求并為之奮斗的目標。多媒體課件是在課前制作完成的,其所能容納的信息量是傳統教學手段無法比擬的。比如在講解細菌時。通過在一張幻燈片上同時展示三幅桿菌、球菌、螺旋菌的圖片,再在每幅圖片下注明各種細菌的名稱,利于學生在觀察、比較后認識細菌的多種形態類型。這種大信息量載體的作用,在習題課中的優勢更加明顯,由于可以將題目提前錄入進課件中,并在預料到的難點處加入文字或圖形、圖片進行解釋,所以在講解過程中教師只需對同學們提出的預料外的問題,利用板書進行解答,從而省去了教師在黑板上抄寫大量題目而學生等待的時間,因此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能夠講解更多類型的題目,提高了課堂效率。中學生物課程中的知識點、概念較多而且比較零散,教師在教學初期,可以通過課件制作一些知識網、知識樹讓學生模仿繪制,便于知識結構化,但要在一定時間放手讓學生自己繪制,避免讓學生產生依賴。
2 多媒體課件在課堂教學中的局限
2.1直接顯示答案,限制了學生的想象力
學生的學習是一種思維活動,思維貫穿于學生學習生活的始終,離開了思維,任何能力都難以形成和發展。多媒體課件畫面制作的越精美、直觀、形象,越拉遠學生與課本的距離,扼殺學生的想象,影響學生的個性閱讀和獨立思考,使課堂教學效益大打折扣。一味以直觀形象的畫面代替文本閱讀,必然會弱化學生的語言感受能力、閱讀能力和想象能力,甚至造成學生思維水平的停滯不前。比如在講解“生物體適應一定的環境”時過早的在課件中展示北極熊的照片,雖然學生們能思考出北極熊具有脂肪多、皮毛呈白色等適應特點,但很少有同學能提出“為什么同樣生活在極地的企鵝體色卻是黑色?”的疑問,這種先入為主的演示既限制學生的思考,又容易給學生造成適應性單一的錯誤印象。
2.2過多演示實驗,限制了學生的動手能力
生物科學是一門實驗科學,沒有實驗就沒有生物科學的成就。生物實驗課一定要讓學生在實驗室親自動手操作,這樣既能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更有助于對教材知識的深入理解。將由教師操作的實驗錄制下來制作成課件,在學生動手操作前邊講解邊播放,這樣可以根據實際需要通過定格、變速等手段清晰地展示教師操作過程的細節,有助于指導全班學生仔細觀察,為其動手操作掃清障礙。但絕不能因為實驗課組織教學較困難和實驗準備繁瑣等原因,用多媒體課件模擬實驗來完全代替學生的親自動手實驗。實驗直觀性強,真實感、可信度高,在教學中更具說服力,例如:讓學生親手觸摸新鮮的豬心臟,就能輕松比較出房室壁的厚薄及左、右心室壁的厚薄;學生通過觀察分析直接與空氣接觸的血塊表面和與空氣接觸少的血塊內部顏色的不同,及剖開血塊后剖面顏色逐漸由暗紅變為鮮紅的現象,就能深刻地理解血紅蛋白的特性。
2.3不利于學生記錄,掌握重點
多媒體課件雖然其信息量大,但由于生物知識點多而零散,而且以幻燈片演示時,新的知識點總是覆蓋原有知識點,學生大多只顧觀看,沒有及時記錄,如,果教師不使用板書提煉重點,學生很難憑記憶將各個知識點串聯形成知識體系,給學生課下理解造成困難。很多學生都有這樣的感覺,上多媒體課時較難的知識都能馬上理解,但下課后不容易把課件展示的內容與課本知識聯系起來,很快就會忘記。而如果正確使用板書,一節課結束后完整的知識重點都精煉在黑板上,學生容易對整堂課知識進行回顧和記憶,便于前后知識聯系,形成知識鏈。
2.4不適應教學過程多變性
有些教師在設計多媒體課件時,事先將教學過程、教學內容甚至問題及答案都安排好,上課時,教師只是按照課前設計的教學流程謹慎地操作鼠標,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時時刻不敢越雷池一步,這使得許多本可以上得很精彩的課在如此“功利”的引導中黯然失色。不能只憑教師的直覺和主觀認識就事先將課堂教學制定為線性模式的課件。教師不應是放映者,而學生也不應是觀眾。真實的課堂上學生是主體,中學階段學生思維活躍,教師應隨機應變、因勢利導完成課堂教學過程。這種過程中的師生情感、信息互動的具體情景是不可能完全預知的。多媒體課件只是能夠適時、適度地輔助教學的工具,它不能替代教師在課堂上的指導作用。
3 多媒體課件在生物課堂教學中的地位
課堂教學過程是應該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而這種過程的產生需要必需的手段以建立相應的情景。多媒體課件作為創設這種隋景的手段在本質上與傳統教學中的板書、實驗、提問等沒有本質區別,都是課堂教學的工具,它雖然有著傳統教學手段無法比擬的優勢,但遠遠無法完全替代其他教學手段的應用。提倡現代教學手段的使用并不意味著對傳統教學手段的否定。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處理好繼承與發展的關系,要善于根據教學內容和目標及學生實際,合理選擇教學手段,將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優勢互補,從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