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課堂提問是課堂教學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是最常用的啟發式教學形式。本文結合中學生物教學的實際,探討如何通過精心設計課堂疑問,激活學生思維的火花,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關鍵詞 設疑 思維 創新能力
中圖分類號G633.91 文獻標識碼B
教學過程是提出疑問和解決疑問的持續不斷的師生雙向互動。課堂提問是課堂教學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是最常用的啟發式教學形式。本人認為,設疑應重點放在“五處”,應遵循“七性”原則。“五處”即是開始處、重難點處、新舊銜接處、交叉點處、結尾處;“七性”是指趣味性、實際性、啟迪性、問題性、科學性、新穎性、情感性。
1 設疑的“五處”即開始處、重難點處、新舊銜接處、交叉點處、結尾處
1,1設疑于開始處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才能使學生產生求知的沖動,激活學生思維火花,進而培養其創新能力。而一節成功的課,又必須要有好的開頭,因此,在開始處設疑,導出問題,設置懸念,就顯得尤其重要,往往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學習初二生物學“基因的顯性和隱性”這節課時,我首先發問:“你們知道偉大的生物學家達爾文和他的妻子有什么血緣關系嗎?”這時,學生熱情非常高,興趣濃厚,思維極活躍,于是我便通過達爾文近親婚姻的小故事成功地導入了新課。又如,在學習初一生物學“生物圈”這一節課時,我首先問:“地球的哪些地方有生物?”學生便很快活躍起來,并很快回答出來了。但我并不就到此為止,而是引導學生逆向思維:“為什么火星、月球上沒有生物?”學生并不能立即回答,而要經過思考尋找答案,這樣就能激活學生逆向思維,培養其創新能力。
1.2設疑于重難點處
巧妙設疑是幫助學生突破重點難點的有效途徑之一。我在進行初一生物學“開花和結果”這節教學時,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組,讓學生進行發散思維:為什么先開花后結果?花的什么部分最重要?花的哪部分將來結成果實、哪部分結成種子?學生通過思考后,對花的結構和開花結果是一個連續的過程就有了初步認識。這時可進一步設問:一朵花的雌蕊被昆蟲咬掉了,這朵花還能結果嗎?為什么黃瓜、南瓜、絲瓜的花多半不結果?在果樹開花季節,如遇陰雨連綿的天氣,常會減產,這是為什么?這樣,在教師的步步設疑、循循善誘下,學生熱情高漲,發散思維活躍,最后再引導學生集中思維,就容易突破重點難點和培養創新能力。
1.3設疑于新舊銜接處
即設疑于新舊知識的銜接處,可以發揮承上啟下的作用,使學生對所學的知識融會貫通,構建知識結構體系的整體性。我在進行“植株的生長”這節教學時,先提出這樣一個問題:種子萌發后幼苗是怎樣長大的?這時學生的思維很快便活躍起來,議論紛紛,這既可復習鞏固上一節“種子的萌發”的舊知識又可引入新知識。然后又問:根是怎樣生長的?枝條是怎么發育成的?于是,學生們又沉思起來。
1.4設疑于交叉點處
設疑于知識交叉點能把有關知識有機地聯系起來從而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我在總結“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這兩個知識點時,由于有機物和能量就是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知識的交叉點,提出這樣一組設問,讓學生進行發散思維:綠色植物日復一日地進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所造的有機物用到何處去?樹木在冬天長得慢,甚至停止生長,這是為什么?植物進行生命活動所需能量來自哪里?人和動物生長繁殖所需營養和能量又何去何從?這時學生思維非常活躍,經過熱烈討論后,教師指導學生集中思維,就能把“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區別和聯系搞得一清二楚。
1.5設疑于結尾處
俗話說:“編筐編簍,重在收口;描龍畫鳳,難在點睛”。結尾的設疑,可收到“畫龍點睛”的效果。最后設疑,在曲終人散之際,拋出一個強音,能繞梁三日,能將學生的思維引向縱深的發展,培養其創新能力。例如,在講授“遺傳的基本規律”這節課時,最后,我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孟德爾獲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通過學生的熱烈討論,學生深刻領悟到:任何一項科學成果的取得,不僅需要有堅韌的意志和持之以恒的探索精神,還需要有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和正確的研究方法。這樣就能將學生的思維引向縱深發展。
2 設疑的“七性”即趣味性、實際性、科學性、啟迪性、問題性、新穎性、情感性
2.1設疑的趣味性
教育家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趣味性的設疑能寓教于樂,激發學生興趣,激活學生思維。我在講授軟體動物這一部分時,這樣設疑:珍珠光彩奪目一向能與寶石相提并論,人們常用“掌上明珠”這句成語形容一樣東西的貴重,但你們知道誕生珍珠的搖籃是什么?(經過學生討論后得出結論:誕生珍珠的搖籃就是一些貝類,它們屬于軟體動物。)由于這些設問具有很大的趣味性,學生興趣很大,思維非常活躍,因而能培養其創新能力。
2.2設疑的實際性
生物學知識和生活實際是緊密相連的,把生物學知識和生產生活結合起來能激發學生的熱情,激活學生的思維。在講細胞吸水、失水的知識點時,為了鼓勵學生的直覺思維,我提出這樣一個問題組:用白糖拌西紅柿,為什么盤子里有很多水?用鹽腌菜,為什么硬挺的鮮菜變得軟縮?為什么萎蔫的蔬菜蘿卜放在清水里會變得硬挺起來?在學習“篩管的作用”的知識點時,“篩管”是學生不熟悉的事物,但是我先讓學生觀察樹干上的“疙瘩”或“樹瘤”,從而感受到篩管的存在。在學生觀察到“疙瘩”或“樹瘤”后,我這樣設問:“為什么會形成疙瘩?”由于這些問題很實際,學生非常活躍,在學生直覺思維的基礎上,引導他們進行分析思維得出結論,從而能培養其創新能力。
2.3設疑的科學性
科學性的設疑能激發學生的興趣,激活其思維。在運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時,我這樣設問:為什么新疆的哈密瓜比其它地方甜?起初,他們并不能有條理地解釋清楚。接著,我一邊引導一邊問:新疆的哈密瓜甜是因為含糖較多,然而,為什么只有新疆產的哈密瓜含糖才較多呢?之后,經過同學們結合地理等知識進行充分討論后,引導學生集中思維,最后得出結論:白天新疆光照強合成有機物較多,而夜晚新疆地區溫度低呼吸作用弱分解有機物少,所以,新疆地區的哈密瓜可以積累較多糖,因而較甜。
2.4設疑的啟迪性
設疑具有啟迪性,能夠啟發學生思維。在講授《青春期》這一節課時,我先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同學們!近段時期,你們覺得自身有什么特別變化嗎?起初是沉默,之后竊竊私語,再后熱烈討論。接著我又問;近期你們的身高、體重有什么重大變化?為什么會有這些變化?由于身高、體重都是學生很關心的事,很快就能激發學生的熱情,激活學生的思維。在關于光合作用原料的教學,在讓學生分析完普利斯特利的三個實驗后,為了讓學生的思維再上一個層次,可以這樣設問:“普利斯特利為什么要設計三個實驗,才能得出最終結論?”目的是啟迪學生對問題進行綜合分析,培養其創新能力。
2.5設疑的問題性
所謂設疑的“問題性”,即所提出的問題應有一定的難度,學生不能立即回答。所謂問題,一般解釋為不能即時到達的目標。問題并非與問句等同。例如,當學習關于合理營養這一知識點時,如果問:“怎么樣才算合理營養呢?”學生會不假思索地回答出來。但如果問:“小明的媽媽每天為小明的早餐準備2只雞蛋、半斤牛奶,這樣的早餐結構合理嗎?”學生則無法立即作出回答。兩個問題的區別在于,前者不具有問題性,后者具有問題性。只有具有問題性的問句才稱得上是問題,才能激活學生思維和培養其創新能力。
2.6設疑的新穎性
設疑新穎,切中社會熱點,容易激活學生思維。在學習《開花和結果》這節課時,我這樣設問:“在熱帶以外的地方,人們常用‘千年的鐵樹開了花’來形容事情極其罕見,但近幾年為什么鐵樹頻頻開花?”而在講“基因”有關內容時,我這樣設問:你們知道什么叫“基因治療”嗎?“轉基因食品”是什么食品?由于這些設問新穎,結果都大大地激發了學生的熱情,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從而能培養其創新能力。
2.7設疑的情感性
教師設疑應貫注情感,應以飽滿的精神和豐富的情感去感染學生。我們的教育教學過程,其實就是一個師生情感交流的過程,只有師生情感融洽,學生情緒高漲,思維活躍,才能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因此,教師設疑應聲情并茂,結合各種體態語言向學生表露自己的情緒狀態,如面帶微笑的贊揚,鼓勵期待的眼神,果斷有力的手勢,讓學生受到教師輕松活潑、和藹可親、嚴肅認真或專注投入等情緒的感染。
總之,精心設疑,能激活學生思維和培養其創新能力。但必須指出,設疑應注意到幾點:首先,設疑應精心提練,不能隨隨便便;其次,設疑應面向全體學生,應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難度的問題,切忌一刀切;再其次,對學生的回答應作出適當的評價,答對的特別是有創新性的應給予肯定和鼓勵,答錯的或答得不完整的不能責備和譏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