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學過程中進行師生互動,能發揮傳統教學中難以達到的效果。因傳統教學只限于教師與學生群體之間的彼此影響和作用,局限了信息傳遞的方式,壓抑了學生“自我實現”的發展。而現代學習方式普遍認為,一個人若生活在一個關系融洽、健康、上進的群體中,與他人交往密切、彼此有相互接納、幫助,思想有產生共鳴,感情有相投,就有利于他們的學習,反之,就會阻礙他們的學習。布盧姆在其掌握學習理論中,談到要使大多數學生掌握學習,需要學生與學生的相互支持和教師與學生的相互支持(即學生或教師通過交談、討論來研究、解決學習中小的困難和問題),學生在學習中應互相關心、幫助和合作、負有支持、關心分享以及尊重的責任。
1 不拘一格,情感互動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若通過教與學的紐帶而建立起師生的情感互動,對教學效果可起到意想不到的促進作用。和諧、健康、緊密的師生情能促進學生努力把教師所教科目學得更好。如一次質檢測試后,學生小馬拿著試卷對本人說:能不能額外給他3分,使他的生物學科能達到60分的合格分數?我說:行!但有個條件,就是在期末考試時要“還\"30分,即到期末考試時,他的生物學科成績要達到87分。小馬當即表示遵守老師與他的約定。之后,在生物學科的學習過程中,課堂上積極思維,多舉手發言、練習、作業認真完成;實驗或課外項目調查也一絲不茍。期末成績出來了,他得了89分。問及他成績快速提高的原因,小馬說:作為高中生,老師已把“人情”給了他,他能不努力去還老師這個情嗎?故不進步不行啊!
一般地說,考核的成績當然是不能隨意改動的。但在不影響公平、公正性的情況下,又能激勵學生進步的情況下,這種方法有何不可呢?在此例子中,師生情感互動促進了學生學習成績的提高,教師則收獲了一份轉變學生的成功感;而師生間增添了一份濃濃的師生情,師生的情感升華又進一步促進學生更努力學習,提升自我。
2 巧妙發問,課堂教學因互動而精彩
課堂上,教師巧手發問,引發課堂教學互動,課堂教學會因“動”而精彩。
2.1導入新課,因問引發課堂互動
在學習了生物鏈后,接下來學習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知識。剛上課,老師就說:同學們,如果一個人只能吃鷹,不能吃含淀粉類的食物,能正常生存嗎?學生一聽,都笑了:他們知道老師和他們復習上一節生物鏈的知識,也知道人根本不可能只吃老鷹而不吃含淀粉類的食物能生存。因為如:植物——昆蟲——蛙——蛇——鷹這條食物鏈,已有五個營養級,再加上人,就超過五個營養級。一般的食物鏈超過五個營養級就很難延續下去的,因最后的營養級得到的能量太少了,這是其一;其二是和學生講授這個問題時,教師加了個環保問題:鷹是保護動物,是不能捕捉的!這時小高已把手舉得高高的:老師,如果只吃鷹,不吃淀粉類食物,很快會餓死的!再說也不環保。但我想知道為什么隨著食物鏈的延伸,下一營養級的生物得到的能量越來越少呢?抓住此契機,教師在黑板上寫出食物鏈:植物——昆蟲——蛙類——蛇——鷹,并分析:因為我們的先驅者(生物學家)經過大量事實證明:由上一營養級流動到下一營養級的能量是10%~20%,最多不超過20%。此時,急性子的小阮忍不住問:老師,我們平常吃食物是把整個生物體吃了,為什么才得到最大20%的能量呢?例如吃雞,有些人連雞骨頭都啃進肚子里的。這時,其他學生都“豎起”耳朵等待老師解答。教師說:你說對了一半。不錯,我們吃雞時,有些人吃肉啃骨。但你卻忽略了,吃雞前要退毛除內臟;還有,即便雞肉雞骨進入人的肚子里,也不能全被消化,營養也不能全被吸收和利用的;另一個原因是雞在生長發育過程中,吃了食物要維持其生命活動:呼吸、循環、排泄等,這樣就使雞得到的能量最多只有20%流到下一營養級了。
不知不覺間,學生與老師的問與答、講與聽之間,把學生引入到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的知識學習中,繼而引導學生進行問題探討:假如你像魯賓遜一樣流落荒島,而身邊只有一只母雞和15 kg的玉米。要用這些食物盡可能地延長生命等待救援,那先吃雞還是先吃玉米?學生一下子就討論開了,有三種意見:①先吃雞,再吃玉米;②吃玉米的同時用玉米養雞,雞生蛋,人吃雞蛋;③在吃雞的同時也吃玉米。教師請每種意見代表發言,講述其理由。后引導學生回想:食物鏈越長,下一營養級得到的能量就越少的。學生立即明白先吃雞同時也吃玉米是最佳方案。在此輕松的氣氛下,教師突然問:我們把雞吃了,人從雞中得到的能量還能回到雞中嗎?問題一提出,學生都覺得老師的提問“不合常理”,有幾個學生在下面“偷”笑,都說人吃了雞得到的能量怎能又回到雞里去呢?因雞已給人吃了。“這就對了,我們可以總結能量流動的特點了”,教師說。學生也明白老師的葫蘆“賣”什么藥了。
在輕松的師生課堂教學互動中,本節課的難點、重點內容輕易突破和解決。學生在愉悅的課堂氛圍中,想象力、思維能力得到發揮,分析、綜合、概括能力也得到進一步提高,融洽、健康和諧的師生關系在課堂上突現,學生的學習格外輕松愉快,雖說高中生的理性學習意識占主要,但他們仍盼著下一節生物學課快些到來。
2.2結課因問,使互動在課后得到延伸
每節課在結束前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課后尋找答案,既能鍛煉的思維能力及搜集信息的能力,也使學生在整理答案過程中遇到的疑難反饋給教師,使教學及師生互動在課后得到延伸,既增大了課堂的知識容量,又增進了師生的情感交流,真是教者樂融融,學者也樂無窮。
如學習了基因知識后,要求學生調查父母及自己的眼皮性狀:父母分別是單眼皮還是雙眼皮?你自己是單眼皮還是雙皮?是否符合遺傳規律?下課鈴一響,小張就迫不及待地問:老師,我懷疑我是被父母收養的!表隋也甚是疑惑。我說:講講理由。小張說:“我父母都是雙眼皮,我卻是單眼皮,但其他方面如臉型、鼻子還是蠻像父母的”。我笑了:小張,你不是收養的,但答案自己找,根據基因分離定律及基因自由組合定律知識去找。第二天,從他輕松的表情中就知道他已找到答案了。
又如學習了細胞器的知識后,要求學生課后思考:為什么魚、肉類宰殺幾小時后才煮吃比剛宰殺的就煮吃,肉質更鮮嫩和有利于營養物質的吸收和利用?一石激起千層浪,不但學生討論熱烈,連家長也“摻”進來了,多人次來電問:平常不是說肉類越新鮮越好嗎?其實,宰殺后的魚、肉類的蛋白質和氨基酸要被溶酶體釋放的水解酶分解后,才容易被人體吸收的,這是需要一定的時間的。一個平常的作業問題,使學生學會了思考,在搜索資料過程中雖然“勞師動眾,但絕對是件好事情。師生的教學互動有家長的參與:更能促進學生努力學習,師生關系融洽、健康發展。
3 結語
教學過程中的師生多邊互動,不但課堂因互動而精彩,也因互動使課后的問題探討充滿情趣。學生置身于關愛與被關愛、尊重與被尊重,共同合作、支持的學習氛圍中,充分享受學習帶來的樂趣,真正體驗快樂地學習,效果自然事半功倍。素質教育的教學設計把教學過程建立在多邊互動的基礎上,充分開發和利用課堂教學系統中的人力資源,優化信息的傳遞方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多邊互動的教學策略則具有重要的創新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