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學生在學校所受到的教育主要注重文字語言記憶和思考,而忽視了圖像語言的培養。生物學科與圖表圖像密不可分,在新課程背景下教師應從學生本身和生物學科特點出發,充分挖掘生活素材。支持學生的多種圖像表征方式,開發學生圖像語言,以提高其科學素養。
關鍵詞 圖像語言 生活 差異 科學素養
中圖分類號G633.91 文獻標識碼B
學生入學后所受到的教育主要以“讀、寫、算”為基礎。所以,培養出的學生往往注重用文字語言記憶和思考,而忽視了圖像能力的培養,使得另一些潛能由此埋沒。用文字語言思考,結論唾手可得,過程都省略了,因此文字語言思考比較經濟。生機盎然的生命現象,對于學生而言卻顯得枯燥、乏味,展現在眼前的多是蒼白無力的語言文字,學生的學習和記憶受到影響,教學效果可想而知。但是圖像思考容納較多的細節,利用圖像進行思考可讓學生有磁鐵一般的記憶力,從畫面中取出記憶。本文在新課程背景下,研究學生圖像語言的開發策略,支持學生多種圖像表征的方法,不斷豐富學生教育的方法和手段,以提高學生科學素養。
1 充分挖掘生活素材
教育學和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習的材料與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相聯系時,學生對學習就會有興趣。縱觀圖像語言,學生學習活動所選的內容應成為實現學生圖像表征的重要載體,而教學內容的選擇必須貼近學生的生活。
在學習“生物固氮”一節內容時,本人改變教師擔當演示實驗的角色,采取學生親自采集、展示為主的策略。學生利用假期親自采集各種根瘤,_是可以加強生物來自于生活的理念,二是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動手能力。課堂展示成果時,學生表現出了較高積極性,植物連根帶花一起展出,有大豆根瘤、豌豆根瘤、蠶豆根瘤、紫云英根瘤等等。有部分學生非常細心,注意到當地開展柑桔質量提升工程,農技局在示范園區采用箭舌豌豆與桔樹套種方法增強土壤肥力,注重農業生產與生物的聯系性。本人抓住機會,用數碼相機拍下學生的成果,適時播放,進一步使生物知識和生物圖像深入人心。
由此可見,只有來源于學生生活周圍的內容,才能促使學生用豐富的圖像語言訴說自己對知識的感知、理解或是困惑,以此推動學習的進程。所以,在教學內容與學生圖像語言之間,我們可以找到一個適合的點,使兩者相得益彰。那個點就是:學習內容和圖像語言共同“生活化”。
2 支持多種表征方式
研究表明,學生的圖像語言在表征方式上相對于純語言表征方式顯示出特有的多樣性和靈活性,主要包括:①繪畫:模仿畫、創意畫等;②表格:采訪表格、調查表格、統計表格、分類表格、對比表格等;③制作:撕貼、粘貼、構造、捏、剪、雕、刻等;④圖片:照片、圖書、網上下載圖片、刊物剪貼、幻燈片、多媒體課件等。教師可以根據教學的內容和進展,根據學生的興趣和原有的經驗,選擇不同的圖像語言的表征方式,把握教學內涵,使圖像語言成為學生的一種比文字更清楚、更有效的交流工具。
減數分裂是高中《生物》“有性生殖”的重點和難點。教師在教學中可化整為零,變抽象為具體,采用圖像式教學降低學習難度。首先,利用細胞有絲分裂過程圖和精子形成過程圖,讓學生觀察比較,找出它們的相同點。在教學中先讓學生自行總結,糾正其表達不準確(或錯誤)的地方,以培養學生“看圖、識圖、讀圖”的能力和從圖中提取信息、圖文轉換的能力。其次,教師可利用多媒體動態播放動、植物細胞有絲分裂過程和精子形成過程,使學生從整體宏觀上把握整個過程。再次,教師課前制備一些染色體輪廓的活動剪貼圖,可讓學生動手拼出減數分裂各時期的細胞特點圖。通過動手拼圖,有利于學生深刻理解和掌握減數第一次分裂過程中同源染色體的行為變化和減數第二次分裂過程與有絲分裂的異同點,使學生在形象生動的拼圖過程中理解和掌握減數分裂的概念和過程,以做到“蓄圖在胸”,達到應用知識的水平。最后,教師組織學生繪制有關“減數分裂各時期DNA、染色體、染色單體數量變化”的表格和“減數分裂中DNA、染色體、染色單體數量變化”曲線圖。如果學生能做到“蓄圖在胸”,并能“憶圖解題”,則教學目的已達到。
事實表明,利用多種圖像語言表征方式進行多方位的記憶,印象深刻,易形成空間觀念,到考試或檢測時,通過再現和回憶,在大腦皮層形成生動的圖像表象,這種現象也稱作“心理圖像的再現”。
3 尊重差異,分層教學
近些年來,隨著社會生活的日趨多元化,學生的家庭和社會經驗背景的差異還在擴大,學生間的個別差異似乎越來越“加劇”。“承認并尊重差異”已成為現代教師必備的教育觀念。學生的圖像語言與他們的其它任何方面一樣,個體之間存在著明顯的差異性。高中生年齡跨度不大,但同一年齡階段也有著不同的圖像語言。即使同一班級,同一位教師的教學和指導,學生之間還是存在著不可避免的差異。
低段高中生已經能夠感知大量的圖像語言(如:閱讀圖片,觀賞作品等等),但感知能力各有差異和感知對象各有偏好。根據感知的差異性,教師應多方面滿足他們繪畫、材料操作等各方面的需要。完成從視覺到圖像的轉換。其次,他們手指較靈巧,能完成較精細的動作;能在感性的基礎上對事物進行概括歸納分類;喜歡運用各種感官參與探索行為;表征水平較高。這些都是他們完成各種圖像表征的有力保障。當然不同學生擅長的方面不一樣,這一階段的學生在教師、家長的幫助下逐步積累圖像表征的各種經驗:信息收集方法的拓寬;各類圖片的閱讀;調查表、實物記錄、繪畫記錄、簡單統計、簡單分類記錄的嘗試等等。
高段高中生的動作更趨精細化,操作水平更高,概括、分類能力提高,自主探索能力增強:就繪畫而言,或真實或想象,或組合或分類,畫面滲透著思想,顯示出學生圖像表征水平的游刃有余。在“減數分裂”教學中,學生表現出了不同的表征能力,有的游刃有余,有的勉勉強強,有的基本不能完成任務。在表征速度上,也表現出了不同的水平。
顯然不同的學生生命主體,其圖像語言存在著明顯的差異,教師應該善于發現差異,承認差異,才能針對差異實施分層教學。這是保證學生課堂生命活動質量的重要前提。
綜上所述,新課程改革已經開始,教師應突破傳統教育中比較單一的教學局面,充分而又合理地開發學生的圖像語言,激發學生大腦右半球功能,提高學生科學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