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游開發是我國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當務之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積極構建和諧社會使旅游業成為我國人民新的生活方式和循環經濟的重要發展模式。據新近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惟一政府間旅游協作組織一世界旅游組織(WTO)預測,本世紀20年代末我國將成為全球最大的旅游目的地國家,我國旅游接待行業正在加快發展,但旅游景區行業相對滯后。由于景區開發是形成旅游產業最基本生產力的基礎,旅游景區開發滯后必然成為我國旅游發展的瓶頸。
從旅游地理學的角度來看,地理差異是旅游流的根本驅動力,人地關系(游人與異地地理環境的互動關系)是旅游開發考慮的重點。總結近年來我國旅游開發失誤的教訓,探究其人地觀根源,運用人文地理學人地關系理論來剖析失誤的成因,提出相應對策,很有必要。
一、我國旅游開發失誤的人地觀根源
我國人文地理研究開展較早,在世界上居領先地位。春秋戰國時期人地關系理念百家爭鳴,“天人合一”、“因地制宜”、“人定勝天”等各種學術流派已成雛形。近代我國人文地理學發展緩慢,深受西方人地觀的影響。新中國成立后,又曾經受前蘇聯的影響,錯誤地批判人文地理學,歷史遺留的錯誤人地觀尚未肅清,現代錯誤的人地觀又影響我國,對旅游開發也產生了不容忽視的重大影響。
1 旅游開發失誤的環境決定論根源
環境決定論,也稱地理環境決定論,是人地關系上形而上學的錯誤理念,近代以來在西方學術界影響很大,由于被法西斯國家利用作為侵略擴張的理論依據,戰后在東西方都受到強烈批判。這種理念在旅游開發問題上實行資源環境導向,造成以下重大失誤。
(1)旅游資源的重復開發。同質同構旅游資源的重復開發在我國相當普遍,危害相當嚴重。如巖溶地帶,各景點都在溶洞中布置彩色燈光,利用象形巖石,編造神話傳說。又如短距離內的多處丹霞旅游區,重復開發登山觀光和竹筏漂流。旅游資源的重復開發不能導致旅游客流的倍增,而是造成旅游客流分散。實踐證明,雷同的旅游產品并無新的市場需求。
(2)旅游資源的粗淺開發。我國許多旅游景區,甚至某些頂極旅游景區,旅游資源開發停留在粗淺的層面上,旅游產品及其經營也就限于粗放的水平。在“資源導向”理念指導下,將旅游資源直接當作旅游產品來用,對旅游資源不作深入的加工包裝,不配備應有的旅游設施,致使旅游資源內在的旅游價值無法深度開發,不能充分轉化為現實的旅游吸引力。如眾多的宗教文化景觀,只用作朝圣進香,沒有深入開發其歷史文化內涵。“資源導向”理念阻礙了旅游資源潛能的發揮,阻斷了旅游資源轉化為旅游產品的過程。
(3)抹煞旅游資源的可創造性。環境決定論靜止地看待旅游資源,抹煞了旅游資源的重要特性——可創造性。于是,一些沒有現成的優質旅游資源的地方,就束手無策,不發展旅游。其實,其它產業所利用的各種資源,通過人為策劃,都可以形成旅游資源。我國是世界上地理差異最大的國度之一,許多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資源都兼有旅游開發的價值,甚至稍作加工就可以轉換成旅游資源,問題在于很多地方和部門對此還缺乏正確的認識。
2 旅游開發失誤的意志決定論根源
意志決定論,是人地關系上唯心主義的錯誤理念。近代以來,隨著社會生產力的迅猛發展,改造自然、統治自然的觀念膨脹起來。改變生態關系和上層建筑對生產力和經濟基礎產生的巨大反作用,使一些人誤以為在人地關系中人可以為所欲為而不顧自然環境。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旅游產業從無到有,發展極快,已經成為旅游大國,但意志決定論在旅游開發中危害很大。
(1)開發商誤導旅游開發。旅游開發需要較大的前期投入,招商引資是旅游開發的重要前提。投資旅游的開發商往往不懂旅游開發的科學規律,甚至有意從收益和利潤的視角來誤導旅游開發。急功近利,竭澤而漁,使旅游資源和環境遭受嚴重的乃至不可逆轉的破壞,同時導致旅游項目生命周期縮短。一些地方政府熱衷于“政績工程”,助長了開發商的片面性。有些地方還出現投資商借旅游開發之名行房地產開發之實,或圈地而不開發等不正常現象。
(2)政府誤導旅游開發。一些地方政府誤導旅游開發的主要表現是開發過熱,定位過高,違背市場規律,供過于求。這些地方政府有開發旅游的積極性,但沿襲計劃經濟時期的政府包辦的老路,以政府投入為主代替市場運作。過高估計當地旅游資源潛力,以不健康的攀比心理指導制定過高的旅游開發目標,于是到處出現“旅游大縣”、“旅游強市”、“xx旅游之都”等炒作。
(3)人造景觀泛濫。我國旅游開發中的一個重要問題即人造景觀泛濫,規劃或投資夸大了旅游資源的可創造性和旅游產品的創新性。各種主題園區重復建設嚴重,同類主題和項目重復率甚至數以百計。
3 旅游開發失誤的人地無關論根源
人地關系上的人地無關論是從兩個角度錯誤地提出來的。一是從地理環境的角度提出,認為地理環境有其自身的規律,與人類活動和人的意志沒有關系。二是從人類社會的角度提出來,認為人類行為有其自身的規律,與地理環境沒有關系。人地無關論對旅游開發的誤導主要表現如下。
(1)旅游開發的盲目性和保守性。出于人地無關的錯誤認識,我國旅游發展中同時出現無視旅游資源環境客觀條件的盲目開發,以及片面理解資源環境保護而造成旅游開發無所作為。
(2)旅游市場的片面導向。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旅游開發針對市場、適銷對路是很重要的。但人地無關論割裂了市場要求與環境供給基礎之間的關系,造成了市場導向的片面性。無論是自然環境還是人文環境,都有多種旅游開發的可能性,人地無關論無視這一客觀事實,導致兩種旅游開發的錯誤傾向。一是以當前和以往的旅游市場為準,以當前和以往的游客行為作為旅游開發的出發點,不顧旅游開發的潛力和旅游開發技術的進展,只能使旅游開發停滯不前。二是不顧我國旅游市場培育需要很長時間的這一國情,盲目以發達國家旅游需求為標準,一律向外國游客看齊,旅游開發超越時間規律,造成供需脫節。
二、以科學人地觀指導旅游開發
綜上所述,人地關系上的三種主要錯誤理念對我國的旅游發展已經造成并還在造成重大的失誤。要實現世界旅游組織的預測,完成我國旅游開發從粗放型走向精品型、我國從旅游大國走向旅游強國的進程,必須正本清源,從理念上接受科學的人地觀,以人地協調的理念和原則引領我國旅游發展上一個新臺階。
1 以科學的人地現協調旅游資源與產品的關系
從科學的人地觀出發,旅游資源是客觀存在的,而旅游產品是人為的,旅游產品才是滿足旅游需求的惟一旅游吸引物,其旅游吸引向性是顯在的,而旅游資源的旅游價值是潛在的,旅游開發即旅游資源轉變為旅游產品的過程。因此,旅游開發應注意下列兩點。
(1)選擇旅游資源開發的合理方向。同一旅游資源可以有不同的開發方向,形成不同的旅游產品。必須以科學的人地觀為指導,審時度勢,因地制宜,開發適應當前、兼顧長遠,適應國內、兼顧國外的旅游產品。如山林或淡水旅游資源,對于國內游客而言,觀光旅游產品還是必須的,要引導和滿足游客觀光的需要,加工旅游資源,建設配套設施。如果區位適合入境旅游,則可同時開發運動、度假旅游產品。因此,要糾正國內旅游規劃界混淆旅游產品與旅游資源,割裂觀光產品與度假產品的錯誤,隨著旅游發展形勢,調整旅游開發方向。
(2)更新和創新旅游資源。旅游資源具有可再開發性和可創造性,所以旅游資源開發成為旅游產品是一個持續的過程。旅游資源開發成為初級旅游產品之后,還可以進一步進行深度開發,即提升旅游產品的科技和文化含量。另外,旅游資源也可以人為創造。例如,海拔數百米的坡地,原來種植雜糧,現在改種花卉,并開發觀花、買花、養花旅游。科學的人地觀關注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的相互作用良性化,旅游資源與旅游產品相互轉化,促進旅游開發良性發展和升華,協調旅游人地關系。
2 以科學的人地觀協調開發與保護的關系
以科學的人地觀看問題,旅游開發與資源環境保護是對立統一的關系,關鍵在于把握好保護性開發的度。旅游開發不合理,造成旅游資源的浪費和旅游環境的破壞。旅游資源絕對地不開發,則造成旅游資源環境的浪費和保護旅游資源環境資金的短缺。
(1)協調利益主體的關系。旅游開發與保護的關系,表面上看是人與環境的關系,實際上反映了利益主體之間的關系。科學的人地觀主張以人為本,旅游資源與環境是屬于全人類的,也是屬于當地社區的,開發商、經營者、游客,乃至當地政府各部門,都只有合理使用旅游資源及其產品的相對權益,而沒有絕對的所有權。旅游開發從一開始,就要通過法律、規劃、制度等手段,明確旅游開發所涉及各利益主體的責、權、利,共同參與旅游開發。如游客可以參與旅游地保護活動,當地原住民也要接受培訓參與旅游開發。
(2)整合地域管理的職能。為了更好地開發和保護優質資源與環境,國際和國內劃出各種特殊的地域,國內已形成申報各種地域管理的熱潮,地域管理的類型也越來越多。世界自然遺產和世界、國家自然保護區由環保部門管理,世界文化遺產和國家文物保護單位由文物部門管理等,還有一些特殊地域由水利、交通、宣傳等部門管理。值得注意的是,同一地域由于資源環境條件優越,往往集各類特殊地域品牌于一身,必然會受到多頭管理,這就必須整合地域管理的職能。
應當由國務院召集各有關部門,從科學人地觀的角度,重新審視各種特殊地域專門管理法規、條例、規范的宗旨、體系、內容,盡可能加以整合,創設共同的語境和話語權。在地域的劃定上也要盡量一致,減少不必要的矛盾。對于絕對保護區范圍的劃定,必須兼顧各方所關注的最大利益。國家以下的各級特殊地域,只不過是管理等級不同,都是屬于國家、全民和全人類的財富,都參照國家一級的整合政策和措施。
3 以科學的人地觀協調自然與人文的關系
旅游開發的失誤表現在自然與人文關系的失調上,開發自然生態旅游時忽視文化內涵,開發文化旅游時忽視生態環境,甚至把自然與人文對立起來,進人人地無關論的誤區。協調旅游開發中的人地關系,必須協調自然與人文的關系。
(1)提高生態旅游開發的文化含量。文化是一切旅游的靈魂,自然生態旅游業也要講究文化含量。中華民族生態文化積淀深厚,應當加以充分挖掘,充分展示。
(2)提高文化旅游開發的科技含量。文化旅游要適應現代人的旅游審美需求,應借助現代科學技術。旅游開發要注重科技手段的運用。例如,歷史情境要通過現代聲光技術手段再現,藝術文化要通過實景和虛擬相結合來優化效果。
4 以科學的人地觀協調供給與需求的關系
以旅游開發者為主體,其市場環境由游客構成。以游客為主體,旅游開發及其成果則構成其旅游行為的環境。科學的人地觀用于指導旅游開發、協調旅游供需雙方的關系。
(1)積極引導旅游消費。旅游開發不僅要適應當前游客已有的消費訴求,而且更要積極引導游客新的消費欲望。旅游行為也需要培訓,旅游市場更需要培育,將開拓旅游市場看作外延的擴張是膚淺的,旅游市場要靠更新更優質的旅游開發來引領。我國旅游開發的創新空間很大,要不斷創新。另一方面,游客也應當不斷地向旅游開發者提出反饋意見和建議,促進旅游市場的發育和旅游開發的升級。
(2)科學指導錯位競爭與合作。在科學的人地觀指導下,各地旅游開發要找準各自的生態位,堅持地域特色,開展錯位競爭與合作,從根本上解決重復開發、同質同構等重要問題。
錯位競爭,即各地旅游開發憑借自己獨特的優勢來吸引游客,使游客總量增加,消費增加,而不是游客分流。區域合作則是各地旅游開發優勢整合,在大區域的層面上明確各自的優勢資源,整合開發大區域層面上的旅游精品,淘汰各地低層次旅游開發項目,提升整個區域的旅游品位,吸引更高層次、更大范圍的國內外游客,提高游客消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