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解“神七”
三大改變
“眼睛”更亮與“神六”相比,“神七”在軌道艙、推進艙的艙體安設了兩部攝像機,用于觀測航天員在艙外試驗的全過程,航天員在附近“行走”等動作也可盡收“眼”底。作為首次搭載到“神舟”飛船的全新載荷,這兩部攝像機在研制過程中克服了“既要減重,又要好用”的兩難問題,其形態為長方體,重量比家用小攝像機還輕出許多,這兩顆精巧的小“眼睛”不僅“明亮”,同時還能應對極端溫度、真空、輻射、粒子等空間環境的干擾。
“翅膀”變少由于“神七”比“神六”攜帶更多的載荷,航天員增加了1名,還要帶上艙外航天服和太空生活的必需品,因此飛船的能源保障至為關鍵。為了減輕飛船的負重,“神七”的能量源泉、形似“翅膀”的太陽帆板,從“神六”及以往飛船的兩對“翅膀”減少為一對。
“軀干”拉長“神七”的“軀干”,也出現了一少一多的變化。“一少”是飛船減少了軌道艙的16臺發動機,僅保留了推進艙和返回艙的動力設備,其原因是航天員完成任務準備返回地球時,軌道艙將不再保留,而是與飛船分離,燃燒并消失。“一多”是飛船相比于過去,軌道艙內將增加一個“夾層”,這個“夾層”即氣閘艙,其作用是幫助航天員在艙內、艙外提供氣壓緩沖,出艙前要“減壓”,從太空返回后要“升壓”,其原理類似潛水員進出深海潛艇時需進行水壓調節。據介紹,氣閘艙內有卸壓、增壓的設施,可以幫助航天員“排解壓力”。據介紹,由于軌道艙相關載荷的增加,“神七”飛船的“軀干”部分,也比“神六”有所拉長。
四大突破
出艙活動第三次載人航天飛行也就是神舟七號任務,航天員將身著艙外航天服首次離開神舟飛船在太空中獨立操作與行走。
艙外航天服 太空是真空狀態,太陽粒子、大量的輻射、宇宙射線等惡劣的空間環境會對航天員的健康和安全構成威脅。艙外航天服像一個小的生命保障系統,是專家們集體攻關的結晶,數百項高新技術濃縮到航天服里,技術含量十分高。
鏈路試驗 這次在神舟七號飛船推進艙前段安裝有中繼終端設備,將進行神舟七號與天鏈一號中繼衛星間的中繼鏈路試驗。天鏈一號衛星在36000km以外的圓軌道上,而神舟七號距地面350km,傾角為42°,要在兩顆相對運動復雜、傾角各異的空間飛行器間進行無線通訊,在我國尚屬首次,意義重大。
釋放小衛星神舟七號還將釋放一顆伴飛衛星。小衛星將在飛船軌道艙周圍進行繞飛,以便能更好地觀測飛船。
六大任務
完成航天員出艙活動飛行任務;在整個飛行期間為航天員提供必要的生活與工作條件;為有效載荷提供相應的試驗條件;確保航天員和回收的有效載荷在完成飛行任務后,安全返回地面;飛行過程中,一旦發生重大故障,在其它系統的支持或航天員的參與下,能自主或人工控制返回地面,并保證航天員的生活安全;記錄與飛船有關的數據。
格陵蘭島冰川湖消失之謎
每年夏季,格陵蘭島上的冰蓋表層因溫度升高而融化,形成眾多冰川湖。衛星圖像顯示,許多冰川湖隨后會一夜之間突然神秘消失。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美國科學家日前揭開了冰川湖消失之謎。
科學家的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夏季形成的冰川湖底會突然產生巨大裂縫,數百萬噸冰融湖水順著裂縫徑直穿過厚約975m的冰蓋,注入冰蓋底部與基巖交接處。
科學家所觀測的這個大型冰川湖形成于2006年夏季,面積約5.63km2,水深約12.19m。他們在湖周圍安放了測量儀器,成功探測到了湖底出現的一道巨大裂縫,約439億升冰融水在24小時內順著裂縫流入冰蓋底部,水流速度超過尼亞加拉瀑布。研究還發現,流入冰蓋底部與基巖交接處的冰融水能產生強大壓力,最多可抬高冰蓋6.1m。
科學家希望進一步探索,了解流入冰蓋底部的大量冰融水是否會加快冰蓋向海岸移動,致使冰山墜入海洋,最終加速海平面升高。
航天員怕遇太陽質子
據國家空間天氣監測預警中心專家介紹,飛船發射、飛船在軌運行、航天員出艙和飛船返回等,將主要受到四大空間天氣因素的影響。
空間輻射影響安全輻射環境仍是影響航天員安全的重要空間天氣因素。如果航天員在艙外工作期間遭遇到太陽質子事件。那將非常危險。
高層大氣影響運行“神七”將在距地面340km的低高度軌道上運行,由于該處大氣密度較大,對航天器的阻力較大,航天器軌道高度的維持將明顯依賴于高層大氣的狀態。
電離層影響信號電離層對“神七”的影響主要有以下兩種:一是電離層閃爍會影響衛星的導航定位;二是短波信號會被電離層反射,當短波通信所用頻率超過當時電離層所允許頻率時,地面將接收不到信號。
空間碎片危害致命來自空間碎片的撞擊,對航天器運行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構成嚴重威脅,空間碎片與航天器發生撞擊,將會給航天系統帶來致命危害。
本頁信息均摘自2008年《中國剪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