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限塑令”的調查 周 超 劉小偉 梅 翔
塑料購物袋是日常生活中的易耗品,我國每年都要消耗大量的塑料購物袋。塑料購物袋在為消費者提供便利的同時,由于過量使用及回收處理不到位等原因,也造成了嚴重的能源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特別是超薄塑料購物袋容易破損,大多被隨意丟棄,成為“白色污染”的主要來源。自2008年6月1日起,所有超市、商場、集貿市場等商品零售場所均實行塑料購物袋有償使用制度,商家一律不得免費提供。“限塑令”實施以后,我們試圖通過了解目前塑料袋使用情況,來了解人們當前的購物生活習慣與環保意識。
1 調查對象部分大型超市、商場、農貿市場及部分市民
2 調查方式網絡查詢、口頭詢問、實地考察及調查問卷等方式
3 調查過程及結果
首先,我們上網查詢了“限塑令”的出臺背景,理解了實施目的和意義。在此基礎上我們設計了一份問卷,利用周末時間對部分市民展開調查,在被調查的市民中,當被問及是否知道“限塑令”時,絕大部分表示知道,只有極個別表示不清楚。約80%的人支持這一政策并認為此舉對環境保護十分有利,約83%的人認為限制使用塑料袋對自己或多或少會有影響,約45%的人已經開始調整自己的習慣,同時約有41%的人未做任何改變。
其次,針對超市是人們購物的主要場所,也是塑料袋大量使用的場所,我們分為三個小組,采取實地考察的方式,在易初蓮花、麥德龍、家樂福等超市收銀臺后觀察人們的購物習慣并列表統計。在購物者中,用塑料袋的約占總數的35%,買環保袋的約占總數的10%,不用的或用購物車的約占總數的50%。我們又對購物者進行了隨機詢問,其中一些上班族反對拎著一個購物袋去上班,他們說,出入辦公場合,拎著個購物袋等著下班后去購物,感覺怪怪的。有些人購物還未養成自帶購物袋的習慣,忘記了只好購買塑料袋。超市有關負責人介紹,從“限塑令”實施一個月的情況來看,效果還是相當明顯。各大型超市的塑料袋使用量大幅度減少。有的超市賣出的塑料購物袋僅為免費贈送時每天用量的20%。很多人已紛紛開始尋找塑料袋的替代品。在無錫八佰伴、商業大廈、三洋百盛等商場,我們欣喜地發現他們已經完全“以紙代塑”了。
最后,我們又到幾個農貿市場進行調查,結果發現情況不容樂觀,絕大多數攤主仍然在無償為顧客提供塑料袋。在采訪中他們發表了看法,“這個制度行不通,塑料袋本來就是用來提供方便的,市民買菜時多出三毛五毛的零頭都不肯給,還能跟他們要塑料袋的錢?”“我們不可能向客入收這二三分錢的袋子錢,現在生意難做,向客人收錢不等于將客人趕跑嗎?”另外,農貿市場不同于超市,可以明碼標價地對塑料袋進行收費,它操作起來難度更大一些。物價監管部門不可能站在每一個攤位面前,看著攤主是否向市民收那一兩毛錢塑料袋錢。由此看來,農貿市場是“限塑令”實施中的一個難點。
4 我們的疑慮:“以紙代塑”真能減輕污染嗎?“以紙代塑”的問題在于,紙制品價格偏高,防滲、隔熱性能差,同時又帶來了新的環保問題。我們上網查知,每生產4萬個紙餐盒就需一噸紙漿,需砍伐300多米’的樹木,而造紙過程中又會對水造成污染。也就是說,即便塑料袋收費會減少其使用量,而大量使用紙袋的話,又會造成森林減少、河流污染的環境惡果,不一定能實現減少污染、改善環境的預期目標。
5 總結 國家“限塑令”推出后,在超市和商場由于國家法律的強制性實施,限塑得以順利推行,也受到了多數市民的理解和歡迎,許多消費者正在形成使用環保袋的習慣。但是,在超市和商場以外的農貿市場,“限塑令”并沒有起到很大的“限塑”作用。針對這種情況,我們提出幾點建議。①繼續加強對“限塑令”的宣傳,使限塑深入民心。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刊雜志、互聯網等各種媒體,重點選擇社區、村鎮、學校、超市、商場、集貿市場及車站等場所,廣泛宣傳“白色污染”的危害性,大力營造限售限用塑料購物袋的良好氛圍。②加強對限售限用塑料購物袋的監督檢查。要完善質量監管措施,特別是在一些監管盲點,更要加大執法力度,嚴格執行曝光、整改、處罰等制度。③從生活習慣的各方面出發。要制造更加豐富、便利、時尚的環保購物袋,讓其成為一種彰顯個性的選擇。④借鑒國外成功經驗。我們獲知,英國許多超市使用可降解的淀粉袋、可回收的紙袋、可重復使用的棉麻袋;德國大多數商店為顧客提供塑料、帆布和棉布等三種購物袋選擇;法國超市則為顧客提供耐用包裝塑料袋,并且免費以舊換新;美國則用一些自然和回收材料制成可降解塑料袋供顧客使用。這些方法值得我國借鑒。
作者單位:江蘇省太湖高級中學高一(4)班(214125)
家鄉經濟發展之我見 王超飛
我的家鄉——汝州市大峪鄉位于山區,地廣人稀,山地面積廣大,經濟比較落后。作為一名在大峪鄉土生土長的中學生,我多么希望家鄉的父老鄉親發家致富,早日過上小康生活。假期里,我走遍家鄉的山山水水,走訪家鄉的農戶,通過調查,就家鄉的經濟發展提出以下幾點拙見。
一、因勢利導,發展養殖業
目前,大峪鄉的農民收入主要是青壯年男性外出下煤窯或打工的務工收入,家庭養殖業收入很少,養殖戶平均不到一個生產小組一戶,更不用說家家戶戶搞養殖了。但該鄉有發展養殖業的優勢,家家產尸的住房都是獨院,有充足的養殖空間。男子務工后,婦女、老人留守家中,有充足的人力資源。另外,有部分村民自發形成的養殖專業戶,對周邊群眾也有一定的示范帶動作用。養殖業落后的原因是“缺技術、缺資金、缺思想意識”。隨著農業機械的廣泛應用,一年中農忙的時間極短。因此,政府可組織群眾學習養殖技術,并在資金上給予扶持,銷路上給予幫助,讓其學得一門技術,搞家庭養殖,同時引導現有的專業戶輻射帶動全鄉群眾。
二、因地制宜,發展經濟林
大峪鄉是個山區鄉,荒山、坡地面積廣大。目前,這些荒山絕大部分是光禿禿的,那些山坡地種糧食作物也收入微薄。因此,可以采取有效的措施,鼓勵農民把這些低收入的坡地和荒山改種經濟林,種上核桃、蘋果、大棗、山杏、桃、柿子等適合當地生長的果樹,雖說一兩年內沒有收入,但掛果后收益無窮。因為它們不僅經濟價值高,而且都是多年生植物,可以生長幾十年,甚至上百年。就拿核桃來說,現在市場價格是每公斤20多元,一棵成年核桃樹能收200公斤,就是4000多元,一家要是種上10棵,僅此一項年收入就多了40000多元。要是把大峪的滿山遍野都種上核桃樹,那收入該有多大呀!核桃樹可是能長上百年的,核桃多了,再辦個加工廠,生產核桃粉、核桃露,收入更大。所以,根據大峪東西兩山的不同條件和現有的種植習慣,因地制宜,在東山發展核桃等干果基地,在西山發展食用杏、仁用杏等鮮果基地,培育出象靈寶的“蘋果”、新鄭的“大棗”、中牟的“大蒜”那樣聞名全國、暢銷海內外的名牌農產品。
三、合理規劃,開發礦產資源
大峪鄉境內有豐富的鋁土、煤礦、鐵礦及花崗巖等資源,雖然現在對其也有所開采,但都是亂采或采富棄貧,單一出產礦產品。這樣的開采不僅破壞資源、破壞環境、效益低,更不利于經濟可持續發展。針對這些,政府應采取措施嚴禁亂采及采富棄貧,對礦區要合理規劃與開發。開采后的礦區應進行植被恢復,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同時,對一些礦產品進行一定的深加工,提高產品的附加值,改變出售低價礦石的局面,這樣也不失為增收的一條渠道。
四、著眼長遠,發展旅游業
旅游業是個陽光產業,一朝投資,收益無窮。旅游業又是一個綜合行業,它可以帶來交通、建筑、餐飲、商業等一系列行業的發展。大峪是個山區鄉,有大紅寨的千畝紅葉林、觀音堂的千年古柏、觀頂山的奇峰怪石等自然旅游資源,又有,臨汝抗日縣政府舊址、宋代汝窯遺址等人文歷史資源,大紅寨省級地質公園已被立項,豫西抗日根據地大峪紀念館也已初步建成。若能采取措施對這些資源進行開發利用,老百姓的收入就能再上一個臺階。另外,還可以采取措施,號召村民把大峪鄉的山坡整體綠化,使這里山青、水秀、林茂、坡峻,在這里開發鄉村別墅或生態觀光旅游。隨著經濟的發展,對于那些過慣了城市生活的市民來說,讓他們下班后來到這里,回歸自然,感受大峪鄉的清新秀美,過個寧靜、舒心的夜晚,對村民也不失為一條生財之道。
作者單位:河南省汝州市大峪一中七年級(3)班(467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