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課標下集體備課的基本策略
1 研究教材,人人初備
(1)理解“三點”——知能點、重難點、注意點。地理教材由眾多知識和能力點組成,每章節教學內容都有其較為獨立的若干知能點,需要教師準確全面地予以理解和把握;教學重點是指在教材各章節中起關鍵作用的知能點,具有生長性;教學難點是指學生在現有知能水平下難以理解和掌握的知能或不易解決的問題;注意點是指各知能點、重難點中易混淆的或關鍵的問題。找出教材中情感與價值觀目標教育點,以便在教學中有的放矢地加以落實。
教師個人備課時,一定要認真學習和研究新課程標準、教材、教師用書,畢業班還要研究高考考試說明以及其它相關資料;提出具體的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要深入了解學生,摸清學情,研究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學習興趣、學習態度和學習習慣等),要詳備突出重點的方法和突破難點的策略,歸納注意點的方式方法,以便設計合理有效的學生自主學習探究活動方案,利于授課時切中要害,化難為易,突出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有的放矢地進行教學。例如,在高中必修三第二章“荒漠化的防治”這一節中,荒漠化的人為因素及荒漠化的防治措施是教學重點,非洲薩赫勒地區荒漠化的自然、社會經濟因素分析是教學難點,萬里長城和農牧過渡地帶是注意點之一,引導學生關注環境問題則是情感與價值觀目標教育點。
(2)把握“三個認知層次”——了解、理解、運用。在新課程標準中出現了“三個認知層次”,了解是指對知識的認識和識別。如必修三的遙感、全球定位系統、地理信息系統、西北地區和其它自然區劃的界線、荒漠化的對策和措施等知識均屬此類。理解(或初步學會)是指在了解的基礎上,對知識的領會、解釋和說明。如必修三的人口增長與荒漠化的聯系圖、西北地區干旱為主的自然特征形成、草原地區掘井帶來的負面作用等知識。運用(或學會)是指在理解的基礎上,對知識的初步運用、分析和重新組合以及能比較熟練地進行遷移。如荒漠化的自然和人為因素、灌溉與次生鹽漬化、種植業侵入牧區帶來的影響等。這三個認知層次是基于認知水平和該知識點在本學科教學內容中的地位和作用兩個方面考慮提出的三級教學要求,使整體教育合理化和教育要求具體化。在每節課時教案中,不僅要一一列出各知識點,而且要分別用A、B、C注明教學認知要求,以便把握教學、練習的尺度。特別是復習階段,擬出雙向細目表,以使學生全面正確掌握。
每位教師應該超前一周備課,要盡力提出有獨創性的設計方案,以便資源共享;在教學環節上要有創新,要寫出教學目標達成的具體方法;提出自己有疑問的地方,以便集體研討,攻克難點。
2 研討教法,集思廣益
(1)探討“三法”——教法、學法、考(練)法。教法、學法、考(練)法是教師為實現一定教學目標所采用的教師教的方法、學生學的方法和考(練)的恰當時間及方式。教法服務于學法,考(練)是檢驗教法和學法的實際效果。備課既要對課程標準“心中有數”,還要“胸中有書”,更要“目中有人(學生)”;既要備教師怎么教,更要備學生怎么學,還要備怎么考與練。備教法,就是遵循課程標準,駕馭教材,根據學生實際,設計課堂教學過程、方法、板書、作業等,把教材中學生看不到摸不著的深層含義挖掘出來(即備出深度),如教材內容的前后聯系、因果聯系、遞進關系;把梯度大的知識點、重難點分散化,一步一個臺階地引導學生進行深入理解(即備出梯度);把各知識點的精要方面,關鍵字句歸納提取分析(即備出精度)。備學法,就是將學生的心智水平、已有的知識水平和教學要求相結合,施之以有效的教法:從課前預習、課堂閱讀、聽課筆記、知識記憶、分析運用,到課后訓練、筆記整理、知識梳理拓展等方面都精心設計,以便給予學生有效的指導。備考(練)法,就是針對教學內容的知識點,重難點和注意點,并研究分析高考的考試說明和不同地區的考題,從中找出考練重點,精心創設課堂提問,設疑討論、目標練習、課后作業、單元檢測、模擬訓練、各類題型解析等方式方法,引導學生動腦、強化學生記憶,實現知識遷移、培養學生能力。
(2)研究“三結合”——知能結合、知技結合、知行結合。知能結合,就是把認知與理解、記憶、運用分析綜合等多種能力相結合,運用所學知識解釋自然界現象,工業、農業、城市形成與分布等現象,解決日常生活、生產中的實際問題。知技結合,就是把認識與地理活動、動手技能相結合,如進行熱力環流、簡易傅科擺設計實驗等。知行結合,就是把認知與知情轉化,、行為規范教育相結合,如由環保理念上升為環保行動等。結合教學內容,有機進行科學世界觀、價值觀、審美觀、環境觀的教育。知能結合屬知識智能領域,知技結合屬于操作技能領域,知行結合屬情感態度價值觀領域,只有三個領域有機結合,才能完成新課標規定的教學目標,落實素質教育。
3 管理創新,撰寫教案
(1)建立科學的考核評價體系。學校以備課組為單位進行考核和評價,“各家自掃門前雪”的現象就會從根本上得到轉變。學校把教育教學任務要求具體落實到備課組,備課組“千斤重擔人人挑,個個肩上有指標”。充分利用好每位教師的興趣愛好和個性特長,想方設法使教師群策群力,在互補共生中成長。每位教師教學各有所長,個人研究成果各有所專,集體備課可以將集體智慧與個人特長有機結合,彌補主講教師的不足,幫助教師加深對教材的理解,拓展教學思路,取長補短,提高課堂教學的整體水平。
(2)科學制定集體備課程序。集體備課應該以先進的教育理念為指導。在討論教學問題、提出教學主張、設計教學策略時,要多質疑:是否有利于教學情境的創設?是否有利于問題的生成和解決?是否有利于自主學習?是否有利于合作研討?是否有利于活動的展開?是否有利于創新精神形成?是否有利于自我體驗?要用教研的眼光去審視備課資料,使之適合當前教學,適合本校學生實際情況。
集體備課時要確定一個主備課的發言人,主備人在集體備課的前三天把已經備好的教案,發到每個人的電子信箱,讓其他教師思考并提出不足、拿出修改文稿,集體備課時人人發言,大家討論、形成共識,捕捉討論中有價值的創新思維火花。備課組應經常邀請比自己高一年級的備課組長參與集體備課,請其提出上一學年度在教學本課題時的成功經驗和失敗的教訓,供大家借鑒。最后綜合集體智慧,完善創新方案,使教案內容更加充實。集體備課方案形成以后,組織教師認真反思,緊扣自備過程中的成敗得失,捕捉感悟點,將教學感受記錄下來,開展自己的二次備課,形成自己上課的正式教案。這樣可以不斷提高教師的備課與研究能力,提升教學效果。
一個完整的備課過程應該有五個階段:準備階段、分析階段、創造階段(編寫教案)、提高階段(即第二次備課,調整和修改教案)和總結階段。課后交流是備課總結階段的主要內容,備課組教師授課后要寫好教后分析并及時進行交流,談談自己的教學得與失,促進教師教學水平更上一層樓。
二、新課程理念下集體備課應樹立的意識
(1)合作意識。合作是進行集體備課的前提條件。集體備課時要創造一種平等、民主、互相尊重、互相合作的氛圍。對每一個階段的工作,根據個人的長處,備課組進行明確分工,優勢互補、教學相長。
(2)整體意識。集體備課時教師要有整體意識,開學第一次集體備課時教師要縱覽全局,制訂整個學期或整個學年的教學計劃;要注意教材各章節之間的內在聯系。集體備課活動有可能會因意外的事情受到影響而暫停,備課組長一定另找時間及時補上,以保證備課內容的系統性和連續性。
(3)超前意識。教師超前集體備課,不僅能增強教學的目的性和針對性,而且有利于將問題消滅于萌芽狀態。在制訂好整體教學計劃后,集體備課時最好能提前準備一、兩周的課。高中地理教材一個單元就是一個專題,提前備好全章的教案,對整體內容有總體的把握,安排好教學計劃,確定每一單元的主備人和集體備課的時間。
(4)反思意識。通過對教學行為的反思來提高教學能力是教師成長的重要途徑。教師將教學方案付諸課堂實踐,并對自己(或他人)的教學過程進行反思、分析、研究、總結自己的教學得與失即教后分析。眾多在教學上獲得成功的教師都十分重視寫教后分析,有位學者指出,教師的成長=經驗+反思。教師只有通過不斷反思自身的教學行為,才能揚長補短,促進教師專業化的發展。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京市金陵中學河西分校(210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