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 如何磨課?
江蘇省沛縣第五中學張玉強教師回答:
磨課,就是圍繞一節(jié)課,由某位教師執(zhí)教,在教研組全體教師參與下,采取多種形式,反復深入地研究、探討,再由這位教師多次重上,以期教師教學業(yè)務快速提高、教研組全體教師共同提高的一種學習形式。在日常教學中,我們一般“一課三磨”,在上公開課時,“一課四磨”,甚至更多,好課就在這樣的磨練中產生了。
一、磨教學目標
磨課的首要環(huán)節(jié)是磨教學目標是否符合新課改理念,是否符合課標要求,是否考慮了學生的認知水平,是否便于檢測。以往的教學目標,站在“教師本位”的立場上,選用描述內部心里的詞語來陳述,如“深刻理解……”(概念規(guī)則理解),“掌握……方法”(技能形成),“培養(yǎng)……情感”(德育滲透),這樣的教學目標是無法落實完成的,也是含糊的,更是無法測量的。如某位教師上“天氣及其影響”一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為:①使學生了解天氣的概念;②使學生知道天氣的特征;③使學生明確天氣對人類生產、生活的影響。在磨課中,有教師提出,新課改已確立“學生是學習主體”的觀點,教學目標應主要選用反映學生外部行為變化的詞語來描述,說清學生通過一定的學習活動后,其內在的能力或情感的變化,并盡量使這種變化可觀察、可測量。于是教學目標改為:①能在生活中正確使用“天氣”這一術語;②能舉例說明天氣是多變的;③能感受到天氣的變化對各行各業(yè)的影響,并舉例說明。
二、磨情境創(chuàng)設
磨課既是教師經驗的共享,也是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時機,要讓磨課插上理論的翅膀,磨課會更有價值,教師專業(yè)成長會更快。如為什么要設置情境,通過理論學習,大家認同了其中的原理:現(xiàn)象與學生的原有認知結構有沖突,就構成了認知不平衡,就會引起學習動機,產生興趣。有了這樣的理念認識,磨課時,大家就會從認知沖突的角度來磨情境創(chuàng)設是否新穎、獨特,學生是否會產生強烈學習動機。第一次上“海陸變遷”吋,教師放了一段介紹魏格納的影片,學生興趣頗濃。但磨課時大家感到,學生興趣是有了,但影片本身與學習內容關聯(lián)不大,這樣的開頭太“平”,沒有懸念,沒有沖突。于是第二次上課改為用屏幕打出了魏格納頭像,請學生猜猜他是誰,對人類有何貢獻,學生興趣一下子就來了。再磨課時,大家感到引入比第一次好,但在轉入新課學習時顯得銜接不自然,有為引入而引入的味道。第三次就在打出魏格納頭像,請學生猜出他是誰之后,再打出《大陸與海洋的起源》一書的英文名稱《The Origin Of Continents and Oceans》,請學生閱讀,這時連英文最差的學生也在努力拼讀著單詞,很快從情境轉入新課學習。磨課是集思廣益,也是思維碰撞,正是這樣的磨課提升了教師的專業(yè)水準。
三、磨師生對話
有人說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其實教學是一個生成的過程,也是一段師生共度的經歷。磨課則可以彌補缺憾,使精彩可以預約,生成可以把握。通過一次次定格式的分析解剖,教師的語言才會那樣簡潔、生動和到位,課堂里才會有一次次的出彩,教學也必將一次次臻于完美。如上課時教師提問:兩人從南極同時出發(fā),分別沿20°E和20°W同速向北行進,產生的情況是什么?學生答:他們可在南極再相會。教師未置可否,繼續(xù)等待,直到第三個學生才說出了正確答案:他們在北極相遇。教師立即給予肯定,并不容置疑地轉到下一個問題的討論之中。磨課時,教師提出:這個問題真的解決了嗎?其他同學真的沒有問題了嗎?我們主張課堂對話,不能僅限于師生之間,而是“教師—學生1—學生2—學生3……教師”,只有當討論陷入僵局或陷入歧途時,教師才做一些引導性的介入或者修正。這種對話應是復雜地交織在一起的,具有內在聯(lián)系,學生對問題的關注、思維的活躍,是一般的課堂難以達到的。于是,我們將教師的回答改為:“好了,現(xiàn)在我們已經有了四個答案,‘他們在北極相遇’,‘他們可在南極相會’,‘他們之間的距離始終保持一致’,‘他們之間在赤道上相距最遠’,想一想,你同意哪個答案或哪些答案?它們之間是什么關系?理由是什么?”這是學生自己在心里思忖如何選擇,“請不要回答,先想出你不同意某一個答案的理由,然后和你旁邊與你不同意見的同學討論。”這是同學間的倆倆傳遞。
經過磨課,我們達成共識,提出問題后,“在心里想好,你會說得更精彩。”(暗示學生要有準備地發(fā)言),稍后,“誰想回答問題?”(把誰能回答改為誰想回答,鼓勵了不同層次的學生),如果啟而不發(fā),“你相信自己能說好嗎?”(予以學生自信),學生若表達不清,“再來一遍,會說得更完整。”(人文關懷,具體指導),若表達錯誤,“謝謝你提供了一個獨特的答案”(寬容失誤)。磨對話要磨教師語言是否科學,是否尊重了學生思維,是否活躍了課堂氣氛,是否有教學機智。在磨的過程中,教師才會有所感悟,有所收獲。
四、磨教學方法
磨課的過程其實就是集體反思的過程。在實踐中,我們創(chuàng)造了磨課新形式“一課三上”,即同一節(jié)課由三位教師分別上,然后來共同磨課。在此基礎上,教學方法的選用是否合理得當,就能比出高低。不管何種方法,都要思考是否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是否有利于學生知識的掌握和能力的發(fā)展,是否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在學習“地形圖的判讀”時,三位教師分別用山地模型、等高線模具+掛圖、多媒體來教學。經課后檢測等高線模具+掛圖的教學效果最好。磨課時,大家提高了認識:教具的選用要具體隋況具體分析。山地模型雖然是直觀的,但學生不容易由表及里,掌握關鍵實質,多媒體雖然形象生動,但因是平面的,有一定的局限性,不利于學生構建立體圖像,模具和掛圖雖然是人工的,但兩者結合突出了等高線各部分形態(tài)以及地勢高低、坡度陡緩的關系,剔除了不必要的枝節(jié),反而有利于學生掌握。
在學習“地形圖的判讀”時,有的教師還提出“做中學”的觀點,可提供給學生橡皮泥,要求學生捏出山頂、山谷、陡崖、緩坡、陡坡,學生躍躍欲試,學習進入積極狀態(tài)。在學習“中國的民族”時,有人提出不用課本插圖,而讓每個學生準備不同面值的紙幣,認識不同民族的文字和服飾,采納后發(fā)現(xiàn)簡便易行,效果特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