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問題
1 水土流失
典型地區:黃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區。
產生原因:①自然原因:季風氣候降水集中,多暴雨;地表植被稀少;黃土土質疏松。②人為原因:植被的破壞;不合理的耕作制度;開礦。
治理措施:壓縮農業用地,擴大林、草種植面積;植樹造林;小流域綜合治理。
治理意義:有利于因地制宜地進行產業結構的調整,使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可以增加農民收入,促進當地經濟發展,改善農民生活條件,提高生活質量;有利于改善當地的生態環境,建立良性生態系統;建立生態農業模式,有利于促進生態和經濟可持續發展。
2 荒漠化
典型地區:西北地區(新疆、青海、內蒙古等地)。
產生原因:①自然原因:全球變暖,蒸發旺盛;處于內陸地區,降水少;鼠害;蝗害。②人為原因:過度放牧;過度樵采;過度開墾;水資源的不合理利用;交通線等工程建設保護不當。
治理措施:制定草場保護的法律、法規,加強管理;控制載畜量;營造“三北防護林”建設;退耕還林、還牧;建設人工草場;推廣輪牧;禁止采伐等。
治理意義:有利于因地制宜地進行產業結構的調整,使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可以增加農民收入,促進當地經濟發展,改善農民生活條件,提高生活質量;有利于保護土地資源,改善當地的生態環境;有利于促進生態和經濟可持續發展。
3 干旱缺水
典型地區:華北地區、西北地區、長江中下游地區。
產生原因:①自然原因:溫帶季風氣候,全年降水少,河流徑流量小;降水變率大;春季蒸發旺盛。②人為原因:人口稠密、工農業發達,需水量大;水污染嚴重;浪費多,利用率低;春季春種用水量大。
治理措施:南水北調;修建水庫;控制人口數量,提高素質;減少水污染;減少浪費,提高利用率;限制高耗水工業的發展;發展節水農業;采用滴灌、噴灌農業灌溉技術,提高利用率;實行水價調節,樹立節水意識;海水淡化等。
4 土壤次生鹽堿化
典型地區:黃淮海乎原、寧夏平原、河套平原等。
產生原因:①自然原因:頻繁的旱澇氣候(黃淮海平原);地形低洼;大氣降水少,以灌溉水源為主。②人為原因:不合理的灌溉;不合理的水利工程建設(渭河平原)。
治理措施:引淡淋鹽;井排井灌;生物措施;農田覆蓋;合理的灌溉,不能只灌不排;采取噴灌、滴灌技術等。
5 地面下沉、沿海地區鹽漬化
典型地區:北方廣大地區和南方城市。
產生原因:過度抽取地下水。
治理措施:控制抽取地下水;實行雨季回灌。
6 赤潮
典型地區:珠江口、杭州灣、渤海等。
產生原因:①自然原因:氣溫高;靜水;靜風;海域相對封閉。②人為原因:沿岸地區人口稠密、經濟發達,排人海洋的工業和生活污水多;農業生產過程中大量使用化肥、農藥;由于海洋開發程度高和養殖業規模的擴大,嚴重污染了養殖水域。
7 咸潮
典型地區:珠江三角洲。
產生原因:①自然原因:降水少是主要的自然原因。②人為原因:珠江無序挖沙助長了特大咸潮的形成,海平面上升加劇咸潮蔓延,生產和生活用水增加加劇咸潮的嚴重。
自然災害
1 洪澇災害
典型地區:東北;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淮河流域;珠江流域等。
產生原因:①自然原因:降水持續時間長,降水集中(如長江流域的梅雨天氣);夏季風的強弱變化(副高強:南早北澇;副高弱:南澇北旱);臺風的影響;缺少天然的人海河道(淮河);地勢低洼(海河、珠江);水系支流多(扇形水系、樹枝狀水系);河道彎曲(荊江河段);厄爾尼若現象等。②人為原因:濫砍濫伐,造成水土流失加劇,河床抬升;圍湖造田;不合理水利工程建設(渭河流域)。
治理措施:植樹造林,建設防護林體系;退耕還湖;修建水利工程;裁彎取直,加固大堤;開挖人海河道(淮河);修建分洪區;建立洪水預報預警系統等。
2 沙塵暴
典型地區:西北、華北地區。
產生原因:①自然原因:快行冷鋒天氣影響;氣候干旱,降水少;春季大風日數多;地表植被稀少等。②人為原因:過度放牧;過度樵采;過度開墾。
治理措施:制定草場保護的法律、法規,加強管理;控制載畜量;營造“三北防護林”建設;退耕還林、還牧;建設人工草場;推廣輪牧;禁止采伐等。
3 地震
典型地區:東部沿海;西南、西北地區。
產生原因:位于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的交界處,地殼活動劇烈。
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的原因可能有:震級大,破壞性大;震中附近城市分布多,人口集中;淺源地震發生的時間可能在夜間;誘發其它災害等。
減輕災害的措施:積極開展防災、減災的宣傳教育,提高公眾的環保和減災意識;建立災害監測預報體系;加強地質災害的管理,建立、健全減災工作的政策法規體系;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強度;植樹造林,建立防護林體系;加強國際合作等。
4 西南地區地質災害
形成原因:①自然原因:山區面積廣大,巖石破碎,風化嚴重;干濕季分明、暴雨集中;地殼運動強烈、山體中斷層發育,②人為原因:對植被的破壞。
治理措施:恢復植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