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流動人口問題
中國正在經歷世界最大規模的人口流動。自從中國實行改革開放以來,越來越多人擺脫以往的戶籍束縛。到外地工作和生活。中國目前流動人口數量已經達到1.5億人,占總人口數的1/10。流動人口當中80%以上是農民工,鑒于現階段中國國情和人口發展趨勢,以農民工為主體的人口流動現象將長期存在。
大規模流動人口帶來許多問題:①交通壓力。②給城市管理帶來一些難題。③嚴重的;中擊了原有的社會秩序,影響了一些區域的社會穩定,致使治安惡化和嚴重刑事犯罪劇增。④加大了計劃生育工作的難度。
2 剩余勞動力問題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和農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極大地促進了農村生產力的發展,解放了大量的農村勞動力。農村剩余勞動力出現了逐年增長的趨勢。據專家測算,按現有耕作水平和農村勞動力需求狀況,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約為60%,相當于2.7億人/年。2000年農業就業人數占全社會勞動力的比重首次下降50%以下,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問題非常嚴重。未來35年,我國有8~10億勞動力,現在我國農村有剩余勞動力2億人,城市登記失業人數525萬人,隱性失業的人員2000~3000萬人。有人估計,今后5年可能有3000萬有勞動能力的人下崗。
3 人口素質下降問題
目前,我國15歲以上人口中,有1.8億文盲或半文盲,占總人口的15.88%,是世界上文盲最多的國家;問題還在于現在的青少年和今后出生的兒童,他們是21世紀前半期的勞動力,教育投入不足,現在初中普及率僅68%,有500萬學齡兒童因貧困不能入學,在校生中每年流失小學生400多萬,每年產生200萬新的文盲。人口質量下降的原因表現:①在嚴格控制生育的情況下,人口素質高的城市生育率下降。人口素質低的農村超生,從長期來看可能損害中國的人口素質;同時我國把人口政策主要歸結為控制人口數量,沒有把教育列入人口政策。②我國大量的流動兒童和留守兒童的教育堪憂,使我國的文盲和半文盲數大大增加。③新的讀書無用論已經抬頭多年。在很多鄉村都可以聽到這樣的論調,讀大學不如出去打工掙錢合算,大學昂貴的學費,使多數農村家庭望而生畏。另一個方面就是年年擴招超越現實的辦學能力,已使教學質量急劇下降,難以勝任社會選擇,就業形勢一年比一年嚴峻。
4 人口老齡化問題
半個世紀以來,我國人口發展經歷了高生育高死亡、高生育低死亡和低生育低死亡幾個發展階段,尤其是近10年來隨著計劃生育政策的進一步貫徹實施,生育率又迅速大幅度下降,這是我國人口老齡化速度加快的基本原因。2000年至2025年中國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將從7%左右上升至超過12%,年齡結構已成為典型的老年型人口類型。2020年至2050年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將從12%上升到20%以上,中國人口的年齡結構高度老化。根據聯合國的預測,今后近半個世紀的時間內,中國老年人口的負擔系數呈不斷上揚的趨勢。世紀之交時,大概每100個勞動適齡人口要負擔約10個左右的65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而到2050年,這一比例將上升到100:30。
5 留守兒童問題
在市場經濟迅猛發展的推動下,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為改變生存狀況外出務工,其中大部分為夫妻一同外出,因經濟等原因無法將子女帶在身邊,由此引發留守兒童問題。由于留守兒童多由祖輩照顧,父母監護教育角色的缺失,對留守兒童的全面健康成長造成不良影響,隔代教育問題在留守兒童群體中最為突出。據有關部門統計,我國有近1.5億農民離家在外務工,導致“留守兒童”總數達2290多萬,在農民工輸出大省安徽約有600萬,湖南約有200萬,江西農村則約有1/5的兒童屬于留守兒童。即使在經濟較為發達的沿海省份福建,也有90萬留守兒童。他們在生存發展中面臨著教育、生活、心理、安全等突出問題。主要表現為:①日常生活質量下降,生活家務負擔加重;②學業隱憂增多;③性格孤僻、自閉、自卑者多,有的甚至違法犯罪;④安全隱憂增加,傷亡事故時有發生。
6 空巢老人問題
隨著社會的發展,過去那種四世同堂的家族越來越少,幾代人同居一屋檐下的其樂融融早已被社會的進步給遺棄。越來越多的獨生子女長大成人,他們或在異地求學,或在異地奔波,或在異地創業?,F在隨著農村青年大量外出務工現象的出現,“空巢現象”已不是城市老年人的專利。農村空巢家庭增多的原因,主要是農村人口預期壽命有了很大提高,目前平均壽命已超過70歲;生活和居住條件明顯改善,許多老人喜歡過獨居、空巢清靜的生活;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使家庭結構小型化,家庭成員減少;許多年輕人外出打工、經商或工作,很少與老人生活在一起。
7 流動兒童教育問題
近年來,流動人口舉家遷移現象增多,18歲以下的兒童少年數量急劇增加,達1982萬人,占全部流動人口的19.37%。流動,使這近2000萬兒童的成長面臨著教育、健康、貧窮、社會邊緣化等諸多挑戰?,F階段,流動兒童在城市里接受教育主要面臨兩個問題:一是他們插入城市的非專為流動兒童而設的公辦學校就讀要么需要繳納較高的借讀費,要么有一些門檻限制。二是能夠進入以城市兒童為主體的公辦學校就讀的農民工子女由于方言、習慣、日常消費、處理問題方式等與城市學生有較大差別,往往要承受來自城市孩子的歧視和種種不理解,也容易產生自卑、孤獨和尷尬,嚴重者會滋生一種報復心理和偏激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