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濟全球化步驟越來越快的時代,區域協作成為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區域共同環境的開發是促使區域經濟發展的有效措施,它可以在資源互補、基礎共用、相互協調、共同促進中發揮巨大的效應。
過去,中國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區域經濟發展已經取得舉世矚目的成績,長江三角洲經濟圈、珠江三角洲經濟圈、環勃海灣經濟圈等的先后進發,足以證明區域協作的巨大威力。而北部灣地區是我國沿海地區最后一塊未充分開墾的“處女地”,因此中央加強了對“環北部灣經濟圈”的研究和規劃,它將成為影響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部分。
一、環北部灣經濟圈概況
范圍:指中國廣西沿海地區、廣東雷州半島和海南省的西部以及越南的北部沿海地區,擴展到更大的海域,還包括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等6個東盟國家。
位置:北部灣地區處于中國一東盟自由貿易區、泛珠三角經濟圈和大西南經濟圈的中心結合部,成為溝通中國大陸、中南半島與東南亞諸島國的重要通道。
氣候: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和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
地形:以山地丘陵為主,是世界上著名的喀斯特地貌分布區。
河流:珠江是中國南方最大的河流,支流眾多,其上游流經云貴高原,落差大,水能資源豐富;湄公河是亞洲唯一一條流經六國的國際河流,被喻為“東方的多瑙河”。
區位優勢條件:海岸線曲折,島嶼眾多,有多處大型深水不凍港灣,海港條件十分優越,本身又是經濟地理學上所說的“一日區”(相隔最遠的沿海港口直航一日可達);區域內海洋石油、天然氣資源富集,有豐富的海洋生物資源、海洋礦產資源和海水化學資源;區域自然景觀秀麗、民族風情獨特,旅游資源價值大;緊靠珠江三角洲,距離香港、澳門、臺灣近,利于引進外資與技術;經濟腹地廣闊;區域環境容量大;市場廣闊。
二、環北部灣經濟圈建設的作用
促使對外開放政策與區域經濟合作計劃方案融為一體 “南貴昆經濟區”、“泛珠三角經濟圈”、“兩廊一圖”、“泛北部灣經濟圈”、“南寧——新加坡經濟走廊”、“大湄公河流域次區域經濟合作”,這些都涵蓋在“一軸兩翼”的開放新設想中,而環北部灣經濟圈很明顯就處于其中的核心位置,此時直接參與和收益于環北部灣經濟圈建設的各方(廣西、廣東、海南三省和越南),都對該經濟區的發展寄予厚望,形成具有共同經濟發展要求的強烈意識,它們都將自覺地加強彼此間緊密的區域經濟合作,增大區域交通、資源、人力優勢的合力,充分進行國內外產業對接,促進區域經濟快速持續地發展。
重構“西南出海大通道” 在小平總設計師南巡講話之后,廣西作為西部地區惟一的臨海省區找到了自己在改革開放中的突破口:建設成為西南出海大通道。經過多年的努力建設,確實帶動了整個廣西沿海沿邊的經濟發展,但其與北部灣其它地區的大通道建設未形成合力發揮最大作用。環北部灣經濟圈的形成和建設,使西南出海大通道的作用得到擴大與增強,這將更有力地帶動整個西南地區對外開放的步伐,從而推動“西部大開發”戰略措施的深入實施。
完善我國沿海地區區域經濟布局,提高國民經濟整體水平加快環北部灣經濟圈的開放、開發和建設,打造中國經濟發展新的增長極,有利于我國沿海沿邊的經濟布局更加完善、合理,從而帶動國民經濟整體水平的提高。
促進民族團結和邊境繁榮穩定環北部灣經濟圈的實施將帶動西部少數民族地區的開放和建設,利于深入開發當地的自然資源,促進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城市化進程,徹底改變經濟社會面貌落后的局面,增強民族團結,維護邊境繁榮與穩定。
三、環北部灣經濟圈建設可能遇到的問題
21世紀,隨著中國一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的推進,原有研究的視角、框架、方法和成果已不能適應環北部灣經濟合作區的發展,與我國其它經濟區域的發展戰略研究相比,目前,對于環北部灣區域發展的研究仍處于起步階段,缺乏深入、系統的研究。
環北部灣經濟圈的建設是一次歷史機遇,但也存在諸多挑戰。“在環北部灣區域,周邊的一些國家和我國還存在領土、領海的爭端,”即使我國奉行“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原則,周邊一些國家對與中國的合作仍存在一定顧慮。
環北部灣經濟圈的各方經濟發展層次差異較大,新加坡、香港已達到發達國家水平,馬來西亞、中國廣東處在較高工業化水平,而越南、中國廣西則仍處在工業化起步階段。區域內發展模式也是多樣化,香港和新加坡以金融、物流和服務業為主導,中國廣東、馬來西亞和菲律賓則以原料加工、制造為主,越南則以勞動密集型產業和低端制造業為主。這種發展層次的差異化和發展模式的多樣化在一定程度上雖然可以實現區域合作優勢的互補,但同時也增加了選擇區域重點產業和合作突破口的難度。
未來的環北部灣經濟圈與世界其它經濟區的發展結構一樣,第三產業的比例將越來越大。旅游業、物流業是該區最大的優勢,然而該區域的基礎服務設施和服務意識還相對跟不上產業更快發展的要求,雖然當地政府正在積極地擴大宣傳、加強建設,務求適應時代發展的腳步,但是能提升服務素質的技術、管理人才缺乏仍然制約著該區的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