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是中國重要的地理分區,也是高考常考考點,主要問題有以下幾方面。
1 環境特征
氣候和地貌是決定地理環境基本特征的兩大要素,地勢“高”和氣候“寒”是青藏高原的主要自然特征,并由此決定了該區域的其它環境特征,各要素之間的關系如圖1所示。
西北地區深居內陸、遠離海洋,氣候以干旱為主要特征,地形以高原盆地為主,其主要環境特征如圖2所示。
2 能源豐富
兩地均為我國太陽能豐富區,但原因有所不同,青藏高原太陽能豐富的原因:①地勢高,空氣稀薄,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弱,絕大部分太陽輻射可透過大氣層直接到達地表。②氣候干旱少雨,晴天多,日照時間長。西北地區則主要是距離海洋遠,降水少,氣候干旱,日照時間長而太陽能豐富。除此之外,青藏高原地熱能(板塊交界處,地殼活躍)、水能(大江大河源頭,落差欠)、風能豐富,西北地區風能、石油、天然氣、煤炭等能源可觀。
3 氣溫日較差、年較差大
青藏高原氣溫日較差大而年較差小,西北地區氣溫日較差大且年較差也大。兩地氣溫日較差均較大,但原因不同。青藏高原是由于地勢高,空氣稀薄,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及對地面的保溫作用均較弱而導致氣溫日較差大。而西北地區是由于深居內陸,地表熱容量小導致氣溫日較差大,同樣原因導致氣溫年較差也大。青藏高原氣溫年較差小主要是由于夏季氣溫低。
4 青藏高原太陽能豐富而熱量不足
太陽能豐富不等同于熱量充足。太陽能豐富程度主要取決于光照強度和光照時間,而熱量多少則主要體現為氣溫高低。青藏高原太陽能豐富而熱量不足的原因有:①雪山連綿,冰川廣布的地表對太陽輻射的吸收能力差,到達地表的太陽輻射大部分被反射。②地勢高,空氣稀薄,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差,致使地面輻射及反射的熱量有相當一部分散失到宇宙空間。
5 青藏高原作物單產高
青藏高原盡管“高寒”,但主要作物(青稞、小麥、豌豆)單產都較高,其原因有以下幾點:①太陽輻射強,光照時間長,利于農作物的先合作用。②低溫延長了作物的生長期,有利于其營養物質的積累和制造。③晝夜溫差大,減少了農作物對自身營養物質的消耗。④夜雨多,減輕了旱情對農作物的危害。⑤自然災害少。
6 地域分異
西北地區主要表現為經度地帶性(從沿海到內陸的)地域分異規律,即由東向西降水量逐漸減少,植被表現為由草原到荒漠草原再到荒漠的遞變,但在天山西部由于受大西洋和北冰洋水汽的影響降水又有所增加。青藏地區則表現為由東南向西北的水平地域分異和由山麓到山頂的垂直地域分異。青藏高原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北部和南部是呈東西向的山脈,西北部是較完整的高原,而地勢較低的東南部是呈南北走向的高山峽谷。由于夏半年有來自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暖濕氣流進入,青藏高原有東南溫暖濕潤,西北寒冷干旱的地域差別。在高原面上由東南向西北出現了山地森林一高山草甸一高山草原一高寒荒漠的水平變化。同時,由于地勢的強烈隆升,使得山地自然景觀隨海拔的升高而發生明顯變化。以青藏高原東南部為例,海拔較低的河谷地帶發展耕作業,而分布有各種類型灌叢、草甸的高山帶則發展畜牧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