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①知道我國四大地理區域分界線,能指出四大地理區域的名稱和位置。②了解秦嶺一淮河線的地理意義,掌握秦嶺一淮河線的組成,通過秦嶺一淮河線的重要地理界線,了解此線南北地區的差異。
能力目標:①通過對地圖的使用,能在地圖上指出秦嶺一淮河線、400mm等降水量線、青藏高原邊緣界線,培養學生識圖用圖能力。②通過對秦嶺一淮河線南北差異的比較,培養學生對比分析的能力和表達能力。③通過對四大地理區域劃分的判斷,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我國是世界上地域遼闊的國家之一,由于國土廣袤,所以存在明顯的地區差異,在華夏大地的不同地區,孕育著豐富的民族文化,源源流長,以此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情操。
二、教學內容及重、難點
本節課為湘教版八年級《地理》上冊第四章“中國的區域差異”第一節“秦嶺—淮河線”。本節課內容分為秦嶺與淮河、秦嶺一淮河線的地理意義、四大地理區域三大部分,是學習“中國的區域差異”的基礎,重點為秦嶺一淮河線的重要地理意義。教學難點是學生區域觀念的形成。
三、教學策略及教學方法設計
教學策略:這節課利用多媒體教學,通過圖片、動畫、視頻等資源,將本節課的內容一一展示出來,幫助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特別是通過“南方地區概況”、“黃土高原與華北平原”、“南方地區的農業1”、“南方地區的農業2”、“北方地區的種植業和農業”、“南北方地區的差異”、“南北方地區居民”七個重要視頻片段,讓學生全方位了解和感受秦嶺—淮河線以南和以北的差異,從而真正理解秦嶺—淮河線在我國區域地理中重要的地理意義。
教法設計:為鼓勵學生學習,培養學生地理素養,本節課以引導分析為主,輔以談話和講解相結合。讓學生從各種地圖及其它圖像中獲得信息。得出結論。整體思路為:教師設疑一學生觀察、分析一學生討論一教師引導點撥一學生得出結論一教師小結一學生練習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