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選擇題
讀表1,完成1~2題。

注:表中數據正值表示正向轉化——濕地面積增加,負值表示逆向轉化——濕地面積減少。
1 各類濕地面積變化幅度由小到大順序為:
A.水庫坑塘 海涂 水田 河渠
B.河渠 水田 海涂 水庫坑塘
C.水田 河渠 水庫坑塘 海螗
D.河渠 水庫坑塘 海涂 水田
2 與2000年相比,2004年該區域:
A.物種多樣性有所減少
B.水鳥棲息地減少
C.生態環境有所改善
D.濕地面積減少
答案:1.B 2.C
解析:本題對學生知識和能力的考查主要從兩方面體現。一是對試題類型中的表格題的考查,學生通過對表格中主要數據的分析,根據所學知識,經過自己的獨立思考,得出正確的結論,突出了地理學習中“比較學習法”的特點。這就要求高中地理教師在今后的教學活動要加強這方面的訓練;二是對“濕地”這一知識點的考查,隨著城市化步伐的加快、現代化工業化的發展、人口的不斷增加和耕地的不斷減少,做為“地球之腎”的濕地,面積不斷減少,功能不斷減弱,對人類的反饋作用越來越強。通過對題目中所給材料和知識信息的分析,學生得出的結論是:在人們的認知逐漸清楚的狀況下,濕地的保護正在逐步落到實處。第1題:考查各類濕地面積變化幅度,根據地理信息分析可知,B項正確;第2題:比較數據得出結論,C項正確。通過這一知識的考查,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體現出新課程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一終極目標。

圖1示意不同緯度三地白晝長度變化。讀圖1,完成3~4題。
3 若此圖表示南半球三地的白晝變化,則a、b兩月分別是:
A11月、2月 B.3月、4月
C.6月、7月 D.11月、12月
4 在圖示月份中:
A.②地夜長超過10小時
B.三地中①地晝長最長
C.三地晝長變化率在a月相等
D.三地中③地晝長變化最大
答案:3.A 4.D
解析:對于晝夜長短的考查,基于兩個方面的考慮。晝夜長短及其變化,是地球運動這一章節中的重點和難點知識。由于其運動性特點和空間思維能力強,一直是課堂教學中難以突破和學生難于掌握的知識點。第3題:從圖中所給知識信息分析可知,①②③晝長都大于12小時,且都處于南半球,說明是南半球的夏季(12、1、2月份)。晝夜長短的變化,是一種自然現象,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對其有一定感受和認知,源于生活。對它的考查,突出新課程標準中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這一基礎目標;第4題:通過圖中所給信息,結合日常生活知識可知,對于南半球的夏季來講,緯度越高,白晝越長,變化越大。對這一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突出新課程標準中“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這一發展目標。
圖2示意日本部分地區櫻花初放日期。讀圖2,完成5~6題。
5 符合緯度地域分異的表現是:
A.T地與Q地櫻花初放日期相近
B.櫻花初放日期在Q地晚于R地
C.R地與P地櫻花初放日期相近
D.櫻花初放日期在T地晚于R地

6 影響乙島M、N兩地櫻花初放日期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A.N地接受太陽輻射較多
B.M地受南下寒流影響
C.N地地勢較為低平
D.M地受北上暖流影響
答案:5.D 6.B
解析:地理的地域分異規律性,也就是高中地理教材中對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的描述。具體體現為由赤道向兩極、由沿海向內陸、垂直地帶性和非地帶性四種地域分異規律。第5題:植物花期的早晚,主要受氣候條件和物候條件的影響。影響緯度地域分異規律的主要是熱量條件。緯度低,太陽輻射強,獲得的熱量多,花期早,故選D,知識源于教材,以某一典型事物(櫻花)為依托,考查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差異是本題的最大特點。第6題:M、N兩地,地理緯度基本相同,植物花期出現早晚的差異,主要是地域差異性的主要體現。在洋流的影響下,M地增溫、增濕,獲得的熱量多,故花期早。通過題目折射出命題人要求學生要關注生活、注意觀察、注意思考甚至二次思考,重視學生地理學習能力的培養。

圖3示意某國部分地區的地形(a)和人口密度(b)。讀圖3,完成7~9題。
7 M、N、P、Q四地中,降水量最多的是:
A.M地 B.N地 C.P地 D.Q地
8 影響L地人口稀少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地形 B.緯度位置
C.洋流 D.距海遠近
9 圖示地區主要的的農業地域類型是:
A.商品谷物農業 B.乳畜業
C.大牧場放牧業 D.游牧業
答案:7.A 8.A 9.B
解析:本題是對學生區域地理知識的考查。區域地理事物的識別,主要體現在地理事物空間位置、地理事物輪廓,主要山脈、河流、湖泊,主要交通線路的延伸等內容上。第7題:根據以上常規知識點的判斷可知,該國家為英國,53°的緯度說明受西風帶的影響,再加上處于沿海的地理位置,判斷可知M地降水最多。第8題:自然因素對人口的影響,主要是地形因素,結合圖中知識信息,L處海拔最高,故而人口分布最為稀少。第9題:對于英國來講,其農業地域類型主要表現為乳畜業。從本題考查的知識可以看出,學生能力的高低,還是體現在對所學的原理、規律的理解和實際運用,而不是停留在初步的記憶上。記憶是基礎,理解是關健,運用是實踐。
溶解氧DO是指溶解于水中的氧的含量,是衡量水質的重要指標。生化需氧量BOD是微生物分解水中的有機物體時需要消耗氧的數量,它用于監o)水體有機物的污染狀況。圖4為某河由M河段至Q河段水中溶解氧和生化需氧量來度變化曲線。據此完成10~11題。

10 圖4中有機污染源在:
A.① B.② C.③ D.④
11 最容易導致魚類死亡的河段是:
A.M B.N C.O D.P
答案:10.B 11.C
解析:本題考查的出發點是河水中溶解氧的變化對河流水質的影響。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在排放的污染物已定的情況下,河流具有一定自凈能力。從題目中的信息可知,該河流在N河段開始,水中溶解氧和生化需氧量濃度變化呈下降趨勢,據圖可知,河流在②處出現有機污染源。魚類在河流中的生殖繁衍,依賴于陽光、溶解氧、浮游生物等自然條件,當水中溶解氧低于某一臨界值時,魚類由于缺氧而大量窒息死亡。0河段水中溶解氧呈最低值,是最容易導致魚類死亡的河段。本題的考查既有讀圖分析,又有自然常識,更有學科交叉滲透。
Ⅱ 非選擇題
36 (28分)閱讀資料,完成下列要求。圖5所示地區屬于北溫帶季風氣候區。當冷空氣緩慢進入并滯留于圖中某些地區時,氣溫下降致使水汽過飽和會產生濃霧,并對人類的生產生活速成影響。

(1)甲、乙兩路段多發濃霧,試說明其原因;兩路段中哪一段受濃霧影響頻次更多、時間更長,為什么?(14分)
(2)隨著人口的增加,丙村要擴建居民點。若只考慮沿著山前公路擴建,試比較說明在丙村東北方向和南偏西方向建設民居條件的差異。(14分)
答案:(1)地勢比較低(冷空氣容易進入),水汽較多(靠近河流),易產生濃霧;乙路段,乙路段地勢較甲路段(更)低平(離山較遠,冷空氣更容易進入);接近(開闊)河谷的路段比甲路段更長(水汽較多)(2)東北方向:山前到公路間的區域較狹窄,相鄰山坡比較陡,有峭壁,存在洪水、滑坡等自然災害的隱患。南偏西方向:山前到公路間的區域較寬闊,可以使用的建筑用地較多,相鄰山地比較和緩,一般不存在洪水、滑坡等自然災害的隱患。
解析: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氣象經濟”逐漸凸顯出它的重要性。我國是一個自然災害頻發的國家。干旱、低溫凍雨、沙塵暴、臺風、地震、滑坡、泥石流、洪澇、寒潮等自然災害對我國經濟的破壞性越來越大,甚至直接影響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財產和生命安全,題目的考查,體現了經濟發展對地理課程的需求。題目(1):圖中的信息告訴我們,該地海拔較低,屬于溫帶季風氣候,容易受到冷空氣的影響,在局部地區,受河流影響,空氣濕度大,氣溫下降致使水汽過飽和,甚至有逆溫現象出現,產生濃霧;乙路段的地理位置決定了濃霧多發的可能性。題目(2):影響聚落分布的自然因素主要是地形、氣候和河流的分布。通過對圖中所給知識信息的分析,比較以后,得出科學的結論。從題目的解析可以看出,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是新課程倡導的主要學習方式。
37 (28分)閱讀資料。完成下列要求。杭州灣跨海大橋于2008年5月1日正式通車。大橋南起寧波慈溪,北至嘉興海鹽(圖6),是世界上建造難度最大的跨海大橋之一。
(1)分析造成大橋施工困難的自然原因。(12分)
(2)從寧波到上海,經該橋將比走原有公路路程短。根據估算縮短的里程約為——千米。(4分)
(3)試評價大橋建成后產生的主要經濟和環境效益。(12分)
答案:(1)①海域寬闊②臺風多③潮差人④流速急⑤水深,風浪大(③海洋腐蝕環境作用嚴重⑦橋墩地基深(2)在85~105間的值均可得分(3)降低交通成本,加強區域經濟聯系(增進區域經濟整合);實現節能減排(減少運輸油耗及尾氣排放,減輕環境污染)。
解析:本題借助“杭州灣跨海大橋”這一時事熱點切入,以杭州灣為地理背景,考查的知識點有自然地理環境對工程建設的影響、自然災害對工程技術的要求、交通建設對區域經濟發展的迫切性、工程建設亦是綜合國力的體現、海洋空間資源的利用等知識點。題目(1):通過課本中海洋資源的知識點為基礎,結合所學的綜合地理知識,分析區域特征,整合自然地理知識,解決問題;題目(2):是數形結合,考查地圖三要素之一的比例尺這一基本知識;題目(3):要求學生根據所學知識對某一事物進行評價,突出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即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又考查學生的情感價值觀,重視對學生基本地理觀念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