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優化地理教學目標
地理教學目標是地理課堂教學的主攻方向,是地理課堂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也是地理教學和評價的重要依據。地理教師一定要以課程改革為指導思想,嚴格按照課程改革的要求,結合地理課程標準、地理教科書和學生的認知水平,優化地理教學目標。教師不僅要根據教學內容和各校的實際制定出明確的、科學的教學目標,將章節教學目標細化為課時教學目標時做到具體、適度,還要確定落實教學目標的優良對策,使教學目標的實施可行,具有可操作性。
教學目標中的層次要分明:既要有內在聯系,在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思想教育目標中體現出層次,又要有內在的統一;學段目標、單元目標、課時目標要形成有機的整體;思想品德教育和能力培養要在傳授地理基礎知識時同步進行。
教學目標制定后,就該尋找落實教學目標的良策。根據課程改革的“全面、全體、主動”原則,落實教學目標可采取以下對策:①以認知目標為切入點和主線,分層教學。知識是能力的基礎,地理教學的主要任務是把最基本的地理知識傳授給學生,以認知目標為主線就是以再現知識的發生過程為線索,逐步揭示各知識點的內在聯系,使學生獲得較系統的知識,形成較完善的認知結構。分層教學就是堅持“以人為本”的思想,在承認學生個體差異的前提下,面向全體學生,因材施教,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擁有同等的參與機會和成功感。②以智能目標為核心,主動發展。實施課程改革的主旨是發展學生素質,提高學生能力,讓學生主動發展。因此教學中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地理讀圖、析圖、繪圖、填圖能力和解決實際地理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主動獲取知識、形成能力、發展智力。③以情感目標為動力,和諧滲透。通過地理教師的情感感化學生,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地理求知欲,增強學生學習的信心,促使學生智能與情感的和諧發展。
二、優化地理教學內容
地理學科涉及的內容相當廣泛。地理教師不可能也沒有必要將所有的地理知識都傳授給學生。地理教師的任務是選取重要的,與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密切相關的地理知識傳授給學生,并且在傳授過程中教會學生自主學習地理的正確的基本方法,便于學生以后進入社會在工作、生活時根據自己的需要去學習有關地理知識。因此教師要遵循“三個面向”的戰略思想,根據課程標準和學生實際,選擇所必需的地理教學內容。
教師要把優化教學內容作為地理教學實施課程改革的突破口。本著減輕學生學習負擔和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原則,精選教學內容,突出教學重點和難點,抓好關鍵知識點的聯系,構建地理知識網絡結構,使學生從整體上理性地駕馭地理知識。
優化地理教學內容,教師要遵循以下原則:地理教學內容的安排要有序——縱有序列,橫有聯系,使教學內容既符合學生認知地理規律的順序性,又注重地理知識的系統性。同時要抓好“四點”:①地理技能的訓練點;②學生智力的開發點;③地理思想品德的教育點;④非智力因素的結合點,全方位地培養學生的智能、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質。
優化地理教學內容要求教師具備現代課程觀、教學觀,不斷學習現代教育教學理論,充分利用自己的聰明才智,調動自己的知識積累,結合學生的發展水平,注意學生的個體差異,站在科學方法論和美學高度研究教改,把握教材,活化課本,促進教學內容現代化。
三、優化地理教學過程
優化課堂教學過程就是將教學的基本要素設計成一個優化的組合方式和運作流程,使教學活動有條不紊地進行。地理課堂教學的基本環節有新課導人、傳授新知、課堂小結和鞏固練習等。在教學之前,教師要明確每個環節的基本要求:復習鋪墊要講究簡潔性;導人新課要力求趣味性;傳授新知要充分調動學習積極性;課堂小結要體現高度概括性;鞏固練習要注意多樣性,體現出層次。同時整個教學過程要堅持“五主”:以發展為主旨、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以教材為主源、以練習為主線。各個教學環節之間的過渡要自然、銜接要緊湊,并突出重點環節,時間安排也應合理。
新課導入是地理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對整節課的教學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好的導人是教學的良好開端。因此地理課的導人要以趣激趣,牢牢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和學習熱情。地理課的導入方法很多:如復習導人、故事導人、設疑導入、材料導人、實驗導入等等。學生的興趣被激發起來后,在傳授新知時教師要明確學生的主體地位,調動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使學生的濃厚興趣一直保持下去。教學中要注意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特別是要采取多種方式開發學生的非智力因素、激活智力因素,使兩者有機結合以有效提高教學質量。課堂小結是在結束前用較短的時間將整堂課的主要內容高度濃縮,幫助學生整理思路,加深理解,鞏固記憶。課堂練習主要是檢查教學效果和學習情況,因此要體現多樣性,包括題型的多樣性和層次性,以滿足不同程度學生的要求,達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四、優化地理教學方法
中學地理教學方法多種多樣,各具特色。作為一名教師,應汲取這些教學方法的實質和精華,大膽構建能真正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和體現學生主體地位的多種教學方法,并進行優化組合。因此及時了解地理教學方法的最新變化,熟悉各種有效教學方法,明確其效能是優化地理課堂教學方法的重要前提。
教師的“教”必須致力于“導”,服務于學生的“學”。教師的“導”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首先是誘導。通過啟發,誘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即思維動機)和正確的學習動機(思維方向),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使學生的認識活動變成心理需求,變“要我學”為“我要學”;變“苦學”為“樂學”。其次是加強引導。學生有了學習的動機和欲望,教師要抓住時機進行引導,激發學生情感,即根據教材的知識特點、體系和學生的認知水平,利用認知理論,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引發學生主動探索,總結規律,變被動接受為主動獲取,變“死學”為“活學”。第三是勤于疏導。主要是點撥學生化解學習難點和排除思維障礙,當學生思維受阻或思維發生偏差時,教師要及時發現,并指點迷津,疏通思維障礙,在化難為易中發展學生地理思維能力。最后是強化指導。主要是學法指導,使學生掌握科學有效的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學生獲取新知、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變學會為會學。學法指導的方法有多種,如啟發式指導法、目標式指導法、遷移式指導法等。學法指導是學生會學的保證,重視并加強學法指導,提高地理學習效率和學習質量,在深化學法指導中積極、穩步地推進地理課程改革。
五、優化地理教學手段
地理教學內容的豐富性,決定了地理教學手段的多樣性。伴隨著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進行學科教育不僅成為可能,而且成為當前教學改革的總趨勢。
教學手段的多樣化和現代化,使學科教學效果大為改觀。利用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幻燈投影、實物投影、電影電視、錄音錄像等現代化教學手段,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各種感覺器官,使豐富多彩的感性材料形象、逼真。并通過多渠道、多形式、多側面傳輸給學生,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和教學效果?,F代化教學手段的采用并不等于我們長時間使用的傳統教學媒體如掛圖、各種教具、模型等沒有了用武之地。相反,優化教學手段,既要使用傳統的教學媒體,培養學生的實際觀察、動手能力,又要充分、積極、合理地使用現代化教學媒體,變靜態為動態,變抽象為具體,突出地理教學重點,突破地理教學難點,激發學生的地理求知欲,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教學氛圍中,實現地理知識的有效積累,形成學生新的地理知識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