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階段是人生的黃金時期,對人的品格形成十分關鍵,要培養全面的品格就應該從這一時期著手塑造。地理學探索地球與人類社會之間的關系,地理科學是人文精神和科學理性的完美結合,地理教育應該為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作出貢獻,“真正造就世界今日和未來之活躍而又負責的公民”。
(1)密切人地關系,關注人類及其它所有生命的價值。地理學是研究地理環境及人地關系時空變化規律的科學,是溝通自然與人文的橋梁。地理把人地相關性作為自己的研究對象,為我們揭示出:人類是自然的一部分,人類與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整體,人與自然平等、共生、共存,人和自然的關系是和諧的關系,強調入地關系的和諧發展,通過對地理人地相關性的研究,使我們能夠理解人與自然間的正確關系,理解并尊重自然,才能和諧共處的理念。
地理以區域環境為研究對象,具有廣闊的空間性,上及天,下達地,山水之間陰陽相配,冥冥之中剛柔相濟,宇宙的博大與神秘,萬物的多樣與和諧,可以讓其感受到地理事物和現象的多樣性。地理學要求人們在處理好社會關系的同時,還應處理好人與自然的一系列關系,對自然講倫理道德,特別是要處理好人與其它生命的關系。因而,在一定的層面上也包含著豐富的環境倫理和生命理性。強調在人與人、人與其它生命之間建立起平等、公平的秩序,因而可以讓人們形成地理倫理道德觀。
(2)地理科學發展史中求真、求善的人性精神。地理科學史是一部地理學家認識自然、服務社會、不斷創新的奮斗史,其中蘊含著豐富的人文教育素材,在教學過程中經常穿插講授地理科學發現的歷史和故事以及地理學家為追求、捍衛地理學的真理為之奮斗、獻身的內容,不但能激發學生雄心壯志、創新意識和合作精神,而且能幫助學生養成熱愛真理憎恨謬誤的習慣,激勵學生為科學而獻身。
(3)可持續發展觀。學習地理,重要的是可以給人們裝上一個“地理頭腦”,教會人們用地理的思想和方法來看待世界,更科學地選擇、安排生活和生產,指導人類理性地生產和消費。在對物質資源的消費方面,呼吁人類改變舊的思維方式和生產、生活方式,放棄高消費、高增長、高污染的粗放型生產方式和高消費、高浪費的生活方式。“地理頭腦”要求人們在消費時,盡可能多地提高自然資源的利用率,盡量減少對廢物的排放,以保持人地復合系統結構和功能的良好狀態。在人的自身生產方面,主張人口的增長要與社會經濟發展適應,與生態環境保護和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相協調。傳統發展模式是以片面追求經濟的增長為特征的,常常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的增長,把發展經濟和保護環境資源對立起來。地理對人地復合系統開放性和戰略性的研究,為我們建立了正確的人口觀、環境觀、資源觀,從而樹立一種觀察、處理當代事物的整體觀和系統觀,教給人類與自然相處的智慧和生存的智慧。樹立人的可持續發展觀念,世界的可持續發展觀念,人與人的平等,代際間的公平。
在世界地理的學習中,利用綜合、分析和比較的方法去解釋空間效應,展現全球不同地域的自然地理結構和特征,展現與之相關的不同民族的文化、文明、價值觀和生活方式。特別是在此差異基礎上形成不同的文化景觀。在欣賞豐富多彩的文化景觀時,幫助我們形成對他人他物和異質性、多樣性的寬容心。地理能強化我們的全球意識,教會我們用全球視野的角度去認識和把握世界現實,并將本國、本地區、本鄉、本土置于國際大背景下加以思考和分析,從而學會尊重與理解、競爭和合作、關心和交往。理解并增進與其他國家、其他民族及其他文化間的交往交流,用以培養和平共處并具有世界大家庭、不同膚色、不同種族、不同語言文明為一體的人。從而在價值觀方面幫助我們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人口觀、種族觀、環境觀和資源觀。在情感方面,通過地理國情教育能增強我們的國家意識,培養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同時也重視對世界、對人類的責任感,地理使我們成為一個負責任的人。
(4)平等、民主的人文精神。課堂是教師與學生教學交往的主要場所,教師“聞道在先”,教師的經驗更成熟,在知識、技能、能力方面的發展水平遠遠高于學生,因而教師擔負著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咨詢者、促進者的職責,教師是主體。學生在人格上是與教師絕對平等,學生有獨特的精神世界和價值觀念,學生自主地、自由地、民主地參與課堂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有選擇的權利和創造性地自我表現的權利,學生也是主體,由此形成“學習共同體”。在這種共同體中,師與生、生與生彼此之間相互尊重,展開自由交往和民主對話,每個人的創造性和潛能獲得充分發揮,這種師生間、生生間民主、平等的教學氛圍就是人文精神的體現,長期的潛移默化學生就能形成自由、民主、平等的人文精神。
吳傳鈞先生曾說:“中學地理教育從某種意義上說,比大學地理教育更重要,因為它影響著人的一輩子。”說明中學地理教育對一個人的“一生”都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每一個地理教師要清醒地認識到這一點,應引以為榮且責無旁貸。著眼于未來,著眼于學生終身的發展,在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是地理教育不可推卸的責任,讓我們共同努力,使地理教育為今日和未來世界培養富有活力而又負責任的公民貢獻應有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