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南威爾士州(簡稱新州)被稱為“澳大利亞第一州”。新州的教育在澳大利亞最為出色,尤其是它的高中畢業證書考試(High School Certificate Exarmna-taon,HSC)。因此,新州的教學大綱和課程標準在澳大利亞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階段6(相當于我國的高中階段)的地理課程包括預備科目和高中證書科目兩類。高中證書科目包括危機中的生態環境、城市空間、人類與經濟活動這3個單元。
課程規定著學生必須學習的內容,決定著學生的發展方向,并影響著教育目的的實現。澳大利亞根據本國形勢的發展變化,相應調整了課程的結構、內容和形式。從HSC地理課程標準的設置可以看出澳大利亞的學校教育基本上是目標導向的。在課程改革的過程中,澳大利亞的教育工作者首先研究了未來社會對人才的要求,并由此確定了學校教育的一般意向。在注重課程目標基礎性的同時,更注重發展性和創造性課程目標的確立與實施,全面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要求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
一、HSC地理課程標準主要內容
危機中的生態系統。學習的重點是對危機中的生態系統的運行、管理及保護進行地理調查。具體內容:①生態系統及其管理;②生態系統案例研究;③通過以下途徑進行地理調查和表達。提出并陳述地理疑問,如大堡礁出現在澳洲東部的原因是什么;④使用地理技能和工具,如建立一個事件和活動日志,記錄為解釋人類影響危機中的生態系統而進行的野外工作活動的進程:⑤認識地理方法在工作中的用途和效果,如使用氣象資料、衛星圖像和航空照片,繪制環境地圖并編輯環境影響報告。
城市空間。學習的重點是對國際大都市、百萬人口城市及大城市的城市動態和城市區位等進行地理調查。具體內容:①國際大都市;②百萬人口的城市;③城市動態:④通過以下途徑進行地理調查和表達,提出并陳述地理問題,如未來的城市將是怎樣的;⑤使用地理技能和工具,如繪制并解釋區域分布圖;⑥認識地理方法在工作場所的適用性和有用性,如分析地圖、收集并分析城市區域數據。
人類與經濟活動。學習的重點是結合當地和全球的文獻對經濟活動進行地理調查。具體內容:①全球經濟活動;②局地案例研究;③通過以下進行地理調查和傳達,提出并陳述地理問題,如全球技術變化怎樣影響區域水平的企業運作;④使用地理技能和工具。如通過野外工作確定、收集和記錄地理數據;⑤認識地理方法在工作場所的適用性和有用性,如收集開分析有關經濟活動的現場數據。
二、HSC地理課程標準特點
學習內容包括理論和實踐兩個部分,并且理論學習和實踐活動緊密聯系。在學習重點中明確提出對學習的部分進行地理調查。以第一單元為例,學生先學習生態系統及其管理,并研究生態系統案例,然后根據這些書面理論來進行地理調查和使用地理工具等。如“使用GIS監測與生態系統保護和管理有關的空間和生態問題”。理論結合實際很好地體現了地理學的實用價值。學習有用的地理是我們提出的目標之一,即學以致用,新南威爾士州的做法值得我們學習。
學習內容具有突出的現實意義。目前,很多生態系統面臨危機,研究處于危機中的生態系統,目的在于運用現代技術手段和管理策略去保護它們,使這些生態系統得以可持續發展。了解生活在大城市所面臨的挑戰,如住房、就業和健康等問題,這些是生活在百萬人口以上的城市居民必須面對的現實問題,對以上挑戰做出適當的反應,采取正確措施加以解決,如自助計劃、社團自治和非正規經濟運作等。把一個經濟活動放在全球范圍內去考察,這是適應當前經濟全球化的需要。國家經濟融入世界經濟之中,才能贏得更大的發展空間。
學習成果要求運用數學思維和技能分析地理數據,這一點充分體現了地理科學文理兼具的學科特性。在我國,地理在高中階段屬于文科的學習科目,沒有明確規定對地理數據進行數學分析。另外,設計地理調查,進行野外工作取得第一手資料,是對學習內容實踐性的延續,而獲得有用和可靠的信息資料,用來充實和積累地理文章的數據,定性研究和定量分析相結合,大大增強文章的說服力。
三、評析HSc地理課程標準
HSC地理課程標準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教育思想。標準改變了過去機械學習的模式,重視學生地理知識“遷移”能力培養的傾向,把課堂學習、野外考察與實地調查、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作為地理學習的主要方式,鼓勵學生積極探索地理問題,形成主動學習地理的態度,從而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在學習成果中“利用適當的、書面或口頭的、繪圖法或表格等形式,有效地傳達復雜的地理信息、思想和問題”得到很好地體現。我國高中地理新課程標準也建議教師指導學生開展觀察、實踐、探究活動,但往往因為客觀條件限制,加上主觀上不夠重視,難以實行。
HSC地理課程標準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動手能力和地理技能。這在學習內容中有明確體現。“提出并陳述地理問題,使用地理技能和工具”。這就要求學生注意理論與實際的結合,在學習間接經驗的同時,也獲取直接經驗,即動腦又動手,提高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增強地理技能,對于學生未來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我國高中地理新課程標準中有知識、能力和思想觀念三方面的要求和規定。對于能力這方面,往往只停留在分析問題的層面,或者說只在于動腦,很少把動手落到實處。
我國高中地理新課程標準對地理學習評價要在知識與技能評價基礎上,關注對學生價值判斷能力、批判性思考能力、社會責任感、人生規劃能力形成狀況的評價。有的省份舉行地理會考,有的省份進行學業水平測試,最重要的還是高考。HSC地理課程標準對學生進行全面評估。地理課程階段6的內部評估分數僅以HSC課程為基礎。最終評估要均衡各種類型的評估手段而定。在對成果、課程內容的了解和理解與技能成果和課程內容評估之間有一個平衡。一個任務可以由多個要素的評估。HSC課程評估建議選擇3~5個任務。
HSC外部考試規范:考試包括一份持續3小時的試卷(加5分鐘的閱讀時間)。所有的問題都是必答的,且來自HSC課程專題或對HSC課程知識的運用。第一部分包括15個多項選擇題;第二部分有3~5個問題,要求考生以各種形式回答,如補充相關的材料、段落式回答和結構式回答;第三部分包括3個擴展問答題,要求考生能就有關手冊材料進行討論。第一部分權重是10;第二部分權重為20;另為70加在第三部分。從以上的內部評估和外部考試可以看出HSC地理課程標準注重對學生進行全面公正的評價,既重視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又注重能力和技能的提高,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
HSC地理課程標準重視學生的學術研究。在“地理寫作”中提到作出“結構完整的論文”,是學術研究規范性的體現。這樣可以引領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逐步養成規范的研究型學習模式,為其將來撰寫論文和深入學習打下良好基礎。我國高中地理新課程標準中沒有寫論文的明確要求,進行研究性學習也沒有達到學術研究的水平和高度。筆者認為,在我國將來的課程標準的改革和制定中可以參照并借鑒HSC的做法。
澳大利亞重視地理課程標準的制定和教學改革,以適應地理科學本身發展和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其考試科目的多元設置;靈活多樣的考試形式;客觀公正的評分方式;不以“一考定終身”的特點為地理課改提供了很好的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