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宏觀”分析:地理教學目標表述比較
地理教學目標是對人的培養,人的培養有多方面內涵,如系統知識、能力、技能、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由于兩國的教育思想不一、教育價值取向不同,其培養學生的側重點存在差異。
德國地理教學目標引導學生重點掌握三個方面的能力。理解“世界”,內容方面的知識;自身的體會,個人和社會的能力;奠定基礎以及知識與能力的促進,方法。我國地理教學目標是從三個維度闡述教學目標,“知識和技能”、“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過程和方法”。相比之下,兩國都比較重視對地理基本知識和技能的學習,樹立科學的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和可持續發展觀。但兩國的教學目標又不完全相同,具體體現在教育理念、培養學生的方向、評價機制等方面。
1 不同的分類方式體現兩國教育目的現差異
教育目標的分類方式不同,實質上是兩國的教育價值取向的差異。德國教育目標受到民主、獨立、自由當代德國人的價值取向并以此為基礎而確立和發展起來。德國人注重人的培養,以培養一個健康的完人為最高目標。“知識”為人的發展提供條件。“個人和社會能力”強調人的獨立和民主,同時又不能完全排除外界的壓力。“方法”為人的發展提供保障。我國現行課程標準所設計的課程目標絕大部分是按照布盧姆的目標分類理論來進行劃分的。布盧姆將教育目標分力認知、情感和動作技能三個目標領域,其三個目標領域是有層次性的。“知識和技能”是基礎目標,“過程與方法”是關鍵目標,“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是終極目標。
2 兩國培養學生的方向存在差異
德國地理教育目標重在培養“能力”,教學目標實用性很強。在對知識學習的掌握上,注重學生的能力培養。同時更強調學生個人的能力,在過程中、在體會中獲得個人能力。在德國,整個教學過程是開放的,學生要完成的作業都必須滲透自己的思想。如在初中階段,教師就要求學生完成論文,學生必須通過查閱各種資料,對這個專題有很深的見解才能完成。這對于培養學生終身學習、自主學習有很大的作用。我國的教育目標停留在技能方面,強調讀圖、識圖能力,實際作用發揮不夠,與生活的密切程度聯系不足,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受到影響,學生的終身學習能力有待提高。
3 德國教學的指向性更強
德國的教學目標通過簡單的劃分,“知識”、“能力”、“方法”的指向性更強,知識是內容方面的知識,能力一方面是個人能力的提高,一方面是為社會做了什么,方法就是“知識與能力的促進”。而我國的教學目標分為三個維度,“知識與技能”是基礎,其“過程與方法”,在過程中掌握方法,同時在過程中也能掌握技能,其“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它是學生的一種內化過程,學生的表達方式很多,可以通過行動表現,也可以通過語言來表達,但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是否提高很難界定,其對教學的指向性不是很強。
4 我國教學目標的層次性更高
我國把教學目標分為三個維度,三個維度在實施過程中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知識與技能”為基礎目標,“過程與方法”為關鍵目標,“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為終極目標。學生掌握了知識與技能,經歷了過程、方法的形成,最后都升華為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升華為意識、觀念、責任、習慣等。德國教學目標三個關系基本上是并列關系,理解“世界”的同時必然會有自身的體會,為了更好地“理解”,教師會提供促進理解的方法。德國的教學目標更突出在差異性上,因為每個學生的理解不同,采用的方法也有所區別。
二、“微觀”探究:地理教學目標具體內容比較
1 教學知識內容方面
德國的教育是地方分權制,以州為單位,州內集權。由于各州的觀念不同,州情也有差異,各州之間教科書的編排存在很大差別。但在教學大綱上規定了地理學習范圍。這些學習范圍包括:①空間定位②地球系統:基于自然的結構和過程③環境和資源保護④可持續發展的原則⑤空間、權利和平等(⑦經濟、就業和業余時間⑦遷移和交通⑧全球化和不同性,一個世界⑨民族和文化⑩共同生活(11)信息和交流(12)地區。
我國的地理教育內容在初中階段以區域地理為主,高中階段高一以自然地理為主,高二以人文地理為主,高三以系統地理為主。通過比較兩國的教學知識內容和結構,可以發現以下異同。
地理知識兩國都比較重視地理學科的特色,即突出空間性和人地關系。德國教學內容為區域+專題,初中階段以區域地理為主,高中階段以人文地理加專題地理為主。我國地理教學內容系統性更強,把地理分為各個不同的模塊,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區域地理、系統地理四個模塊,每個模塊之間是獨立的,又是互相聯系的。我國的地理教學內容更加全面和系統。
環境教育知識德國既注重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又注重實效,使學生的認識真正上升到行動上,從“做中學”,其教學目標更明確、更有價值。我國注重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往往對“做”只是停留在“做題”上,對學生的實際生活行為關注得很少,地理學科的實效性不大。
2 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
德國地理教育把地理學習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分為9個部分。我國主要弘揚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培養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增強社會責任感,強化可持續發展觀念(如表1)
通過比較,兩國都比較重視社會責任感的培養,德國是一個“先污染后治理”的國家,為治理環境付出了沉重的代價,而我國處在經濟發展階段,經濟增長和環境破壞的矛盾尤為突出,培養學生可持續發展意識,對后代生活環境負責是兩國地理教育的主要目標之一。其差異在于以下三點。
德國注重培養人的道德德國著名的教育家認為“道德普遍地被認為是人類的最高目標,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標”。德國地理教育的道德培養集中在真、善、美的認識,正確的判斷等方面。如對自然和景觀的魅力,多樣性和獨特性的興趣,理解不同人和組織在使用要求上的興趣矛盾,以便能夠理解這類矛盾的原因并恰當解決矛盾。而我國在道德方面,在地理學科滲透得很少。
關注社會和生態問題德國是一個高福利的國家,但青少年知道世界上還存在處于溫飽線以下,生活困難得不到解決的國家。科索沃戰爭后,很多難民進入德國,德國青少年更深刻地體會到德國的發展前途與世界其它國家民族的命運緊密聯系,應勇敢地面向未來,展望未來,并有責任意識參與構建未來等。我國在生態問題上,更加注重人的保護意識。因為我國地大物博,資源非常豐富,但人口數量太多,導致人均資源占有量少,因此強調對資源的保護,對生態的關注,重在培養學生的節約意識。對于社會,更加突出強調與社會和平共處。
民主和平等的價值取向西方文化中的平等意識和民主意識對當代德國教育有很大的影響。在教學目標中,對民族的同等和文化的特有價值的認可,以便能夠培養對話能力,寬容和交流,尊重人人平等,同時要求學生提高自我反思的能力。這樣就導致其不盲目追求權威,相信自己,在與人交往中,表現出自由、平等和尊重他人的品質。這些都是我國要學習的地方,我國教育抹殺了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認為“老師的話就是真理”,缺乏批判精神。這樣的教育束縛了人的發展,應當引起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