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圖被稱為是地理的“第二語言”,學會閱讀地圖是學習地理最基本的能力。近年高考試題中的插圖不再是教材中的原圖,也不再是它的翻版,而是教材中各種類型圖的組合變形。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讀圖訓練需要擴大教材上插圖的知識容量,對知識進行加工改造,提高靈活運用課本地圖綜合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重視以下幾種讀圖分析能力的培養。
一、以文釋圖
以文釋圖是指將圖像及圖表中的內容用文字表述出來。教學過程中要盡可能將地理課本中所有的知識點放在各類圖形上去理解與掌握,不要讓學生憑空去記、去背,學會圖文轉換。比如,一幅等高線圖,能從圖上等高線的走向、疏密、遞變規律中讀出山地的走向、坡度的大小、發展農業的方向等。這就要求在地理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正確觀察圖像并準確提煉信息的能力。有的圖像要素眾多、五顏六色,如果不明確看的對象和看的順序,那么看圖的效果就難以得到保證。因此,當一幅圖展現在學生眼前時,要先強調圖像的名稱,讓學生明確這是屬于什么類型的圖像,如等值線圖的判讀(等高線、等溫線、等壓線、等震線、等降水量線等),地球投影圖(經緯網圖、日照圖)的判讀,地形圖、氣候圖、水系圖、政區圖、交通圖、資源分布圖、工農業分布圖、人口分布圖的判讀等;其次要熟悉圖例,因為圖例是圖像內容的語言,它可引導學生明確圖上的符號、代號、注記和比例關系等內容所代表的地理事物,如常見的圖例符號(行政區界線、山峰、天氣、礦產符號等)、地名信息(大洲、大洋、海峽、半島、島嶼、國家、省區、城市、鐵路、山脈、河流、湖泊、礦產地等);最后根據教學內容要求,引導學生有目的有重點地觀察,同時指導學生注意圖像的觀察角度和整體性。
僅僅會觀察圖,獲取圖像上的某些表面信息是完全不夠的。教學過程中地理圖像的運用還應該在看圖的基礎上進行分析,力求理順各地理要素之間的關系,并將所獲得的表象經過思維加工和處理,得出正確結論,以達到闡述清楚與地理圖像有關的地理特征、地理規律的目的。
如引導學生在等高線地圖中對地形部位的判讀,很容易得出規律性的結論:等高線向低處凸-山脊-河流的分水嶺,等高線向高處凸-山谷-河流所在地:等壓線圖中對氣壓場的天氣狀況的判讀:氣旋和低壓槽處一陰雨天氣,反氣旋和高壓脊處一晴朗天氣。這樣讀圖分析出來的結論形象直觀,比單純的語言表達效果要好。值得注意的是,教師要保護和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善待學生的質疑,這對培養學生的讀圖分析能力極為重要。
二、以圖釋文
以圖釋文是指將課本文字轉化為圖像或圖表。以直觀的圖像來表述教材中的文字內容,可以培養學生由抽象思維向形象思維轉化的能力。所以,學生在讀圖、析圖的同時應學會自己動手繪圖。繪圖是地理圖像的理解和記憶過程,也是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重要環節,有利于加深學生對所學地理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例如,在學習地球公轉的角速度和線速度內容時,近日點的角速度、線速度比遠日點的角速度、線速度大的問題,學生接受比較困難。如果運用開普勒定律“行星繞恒星運轉時,單位時間內掃過的面積相等”的規律,繪出簡單的示意圖,學生容易直觀理解。這樣處理教材,既降低了知識難度,又便于學生深刻理解地球公轉角速度和線速度的相互關系。
三、以圖釋圖
以圖釋圖是指用一張新圖來表述原圖。要做到以圖釋圖,就必須使學生具有扎實的地理基礎知識、靈活的創新思維和豐富的想象力。
例如,在分析夏至日太陽光照側視圖時,讓學生在理解基礎上,繪制一張在北極點上空的光照俯視圖來表示光照和晝夜長短的情況,發揮學生的想象力,鍛煉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這就要求教師在指導學生的過程中,注意地理圖像之間的重組,對教材中某些圖像加以類化,使圖與圖之間、圖與表之間、表與表之間進行轉化。然后將其引申發展,構成新圖。
四、以圖變圖
以圖變圖是指變形課本的地理圖表或把教材中兩個或兩個以上、有一定聯系的地理事物合并在一張圖上。變形課本的地理圖表,對課本中的形態結構圖需進行一定程度的變形。由立體圖改為平面圖、由直觀圖改為示意圖、由實物圖改為文字圖等,或是將課本中的關聯圖改變形式以新的形式出現。如將高中地理下冊中的“開墾荒地引起的惡性循環示意圖”變形為“土地退化過程示意圖”。把教材中兩個或兩個以上有一定聯系的地理事物合并在一張圖上,可以增大圖的知識容量,保持知識的整體性。
如2004年高考天津文綜卷36題就是把教材年降水量、等高線、積溫三種曲線圖合并在一起,把3個單項地理事物的變化過程合并畫在一個坐標系中。試題要求“閱讀我國某區域地形剖面圖及相關氣候資料,根據圖表中信息回答:(1)甲、乙兩城市氣候的大陸性哪地更強?請用圖表申的數據加以說明。(2)相關資料表明,甲、乙兩城市每年接受到的太陽輻射總量基本相同。為什么?(3)據圖文信息判斷出C山脈的名稱。(4)寫由適宜A,B、C三個地區發展的主要農業部門。”解答本題的關鍵是真正讀懂地圖和氣候資料,根據橫坐標和等高線可判斷該區域是一個大平原,根據氣候資料和積溫可判定是東北地區,其它的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
總之,地理圖像形象直觀,它和文字同樣具有獨立的表達作用,而且比文字更具表現性。教學中,應用圖像觀察分析地理事物能解開課本中抽象冗長的文字表述,使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利于學生對難點知識的深化理解和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