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我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的上漲幅度已經攀升到11年來的最高水平。其中,糧食價格繼續扮演著領漲的角色。實際上,糧食價格上漲問題,并不僅僅是中國遇到的問題。
據聯合國糧農組織預測,全球糧食庫存消費比近20%,為30年來最低值。分析人士表示,這一輪的農產品問題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復雜,不是靠任何單獨一個國家的國內政策所能解決的。
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的數據顯示,受需求增加、油價上漲和全球變暖等因素影響,全球食品價格2007年飆升40%。
隨著全球糧荒引發國際糧價一路飆升,讓人們再次關注中國糧食安全問題。鼓勵中國農業“走出去”,到海外租地種糧,當糧食短缺時定向進口回國,為國內糧食供應多上一道“保險”,成為近期熱議的“糧荒”解決方案之一。
支持海外種糧的專家認為,扶持農業企業走出去“租地種糧”甚至“買地種糧”,是加強中國糧食安全的有效途徑。中國企業開發國外水土資源在降低中國企業生產成本的同時,也促進了中國農業經濟進入全球農業大循環,糧食產品返銷國內將成為國內市場的有益補充。
而另外一些學者對此持有懷疑態度。他們認為,海外糧食產品要返銷中國,從經濟效益和各國貿易政策上可能會遇到諸多問題。此外,如果中國鼓勵大批農業企業到世界各地種糧,可能引起外界的恐慌甚至指責。
那么中國企業能否到海外進行大規模屯田墾荒,保證國內糧食安全呢?那些已經走出去的中國農業企業在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屯田實踐已經給了我們很多啟示。
南美:本地化成為重點
阿根廷享有“世界的糧倉和肉庫”的美譽,是世界主要農產品出口國之一。阿根廷國土面積為278.04萬平方公里,其中可耕地和多年生作物用地2720萬公頃,而且土地肥沃,發展農業和畜牧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良條件。隨著中國對農產品進口需求逐年增長,中阿農產品貿易呈高速增長態勢,阿根廷和中國的農業合作項目也再度升溫。
據中國駐阿根廷使館經商處的官員介紹,我國福建省及河北省前些年曾在阿根廷進行過一些農業開發項目,但效果不佳。近年來,一些新的農業合作項目被再次提上日程,例如安徽徽商集團擬在拉潘帕省購置土地進行農業開發,江西汪氏集團擬在布宜諾斯艾利斯省基爾梅斯市建立蜂蜜加工工業園區。這些項目尚處于前期考察和論證階段。
但是從以往的經驗和教訓來看,中國企業在阿根廷進行農業開發面臨著一系列困難。
首先是人員管理問題。中國企業到阿根廷進行農業開發,通常會從國內輸出勞務和技術人員到阿根廷從事開發項目。但是很多人到阿根廷之后并不甘心困守在農場之中,希望能夠通過出國實現快速致富,于是紛紛撕毀合同離開農場,從事其他行業。這樣的問題不僅在阿根廷存在,巴西等其他南美洲國家也都有類似現象。如果我國企業雇傭當地人員,雖然不存在“出逃”問題,但是阿根廷嚴格的勞動法規同樣會造成一系列難題。
其次,中國企業在海外買地種糧食的初衷是希望能在海外建立穩定的糧食基地。但是阿根廷對農業生產沒有政府補貼,種植成本加上運費,出口到中國成本已經不低。且阿根廷農業部門和海關對多種農產品的出口實施嚴格的登記制度,如果以低于合理成本的價格向中國出口糧食必然會遭到嚴格調查。事實上,當世界出現糧食危機時,阿根廷也必然會限制農產品出口。自去年以來,阿根廷便已多次采取限制農產品出口措施,確保國內市場供應。
此外,現在可能不是在阿根廷購置土地的最佳時機。近年來,阿根廷的土地價格不斷上漲,許多業內人士都認為出現了明顯的泡沫。中國企業如果要到阿根廷等南美國家買地投資農業,也盡量選擇國際糧價較低,地價也比較合理的時候。
日本在南美的農業開發很成功。記者在巴西參觀過幾家日本移民在巴西開發的農場,其生產和出口規模絲毫不亞于當地大型企業。日本在巴西進行農業開發的一個特點是鼓勵已經移民巴西的日本人購置土地。由于移民已加入當地國籍,生產經營各方面都要方便的多,而從業者的心態也會穩定得多。
記者認為,中國企業可以和南美地區具備一定經濟勢力的華人移民聯手進行農業合作開發。海外華人移民的農業開發項目具備一定規模后,中國企業可以從生產,影響到出口等各環節和他們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使這些農業生產的糧食能夠向中國穩定出口。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些本土化農場便可能成為中國在海外的“糧食基地”。
俄羅斯:條件依舊艱難
俄羅斯的耕地面積占世界耕地總面積的8.9%,而人口僅占世界總人口的2.2%。俄羅斯農業在上個世紀90年代幾近崩潰,盡管近年來得以復蘇和發展,糧食產量逐年增加,但仍有2000萬公頃的農田拋荒。
2002年俄羅斯通過的《農用土地流通法》規定外國人可以租種俄羅斯土地,租賃期限最長可達49年。地方政府也爭相出臺土地租賃,農產品加工銷售等優惠政策,吸引農業投資。
其實在俄羅斯遠東地區,中國邊境省份對俄羅斯農業投資的探索早已開始。俄中合作建立的種植業,養殖業和農產品加工業基地已有70多個,開發土地面積10萬多公頃。黑龍江,吉林等省已累計在俄投資2億美元左右,用來承租土地,開展種植合作,主要種植大豆和蔬菜等。產品基本上在俄羅斯國內銷售,只是在遇到銷售困難時才小部分運回國內。
從理論上講,中國企業在俄羅斯租地種糧食并全部或部分返銷,符合俄羅斯當前增加產量,擴大出口的農業政策。但從俄羅斯一些政策和中國邊境省份與俄農業合作的實踐經驗來看,在俄羅斯租地種糧返銷國內也面臨著一些問題。
政策風險大。俄羅斯的糧食政策以穩定國內供給為中心,俄羅斯對糧食進出口政策的調整主要取決于國內市場情況。過去俄羅斯鼓勵糧食出口,糧食出口不征關稅,但2007年國內免費價格受國際行情影響大幅上漲,為保障國內供應,政府從去年11月中旬起兩次臨時調高小麥出口關稅,從零提高到40%,并一再延長高稅率有效期。
勞務輸出困難。農業屬于勞動密集型和季節性很強的產業,俄羅斯勞動力極缺,有必要從國外引進大量勞力。但是,俄羅斯政府對農業勞動力引進限制嚴格,實行配額管理制度,勞務簽證有效期較短,一般為一年左右,且手續費較高,辦理時間也長達4到6個月。勞務問題一直是限制中俄農業合作大規模發展的重要因素。
企業自帶生產資料須交高額進口稅費。據黑龍江省有關部門反映,在俄羅斯租種土地所需的種子,化肥,農藥和農機配件等農業物資在過境時遇到很多困難。小型拖拉機過海關收費相當于2。5萬元人民幣,大型聯合收割機高達25萬—27萬元,相當于機械本身的價格。
最近俄羅斯媒體也在關注中國到海外租地種糧以保障糧食安全的報道,引發了一些人的擔憂。有人擔心中國人到遠東地區借租種土地會在當地長期居住下去,勞務輸出成為變相移民;有人擔心中國人大量使用化肥,過度使用地力,使土質遭到破壞;還有人擔心中國人租地種糧會形成與俄羅斯農民的競爭,打擊俄企業。
不過俄科學院世界經濟和國際關系研究所高級研究員薩利茨基認為,中國人擁有在惡劣氣候條件下種糧的經驗,因此應當吸引中國農民來開發俄羅斯遠東的荒地。全俄農藝學研究所所長久邊科說得更干脆,如果俄政府能夠監督對所租用土地的正確使用,讓中國人租種“總比讓土地荒著要好。”
肯尼亞:土地問題太敏感
據了解,目前除少數中國人在肯尼亞從事小規模農業經營外,基本沒有中國人在從事大規模的糧食種植活動。從肯尼亞情況來看,如果中國企業要在肯大規模的種植糧食以解決中國糧食問題,將會遇到多方面的困難。
首先,肯尼亞自身一直面臨糧食問題,每年都有不小的糧食缺口需要通過進口來彌補。肯尼亞是糧食凈進口國,其主要糧食作物依次為玉米,小麥和水稻。在正常年份,肯尼亞玉米基本能夠自給,有時少量進口。肯尼亞的小麥和大米則完全不能自給,嚴重依賴進口。在沒有解決自身糧食問題的情況下,肯尼亞政府將很難允許外國企業從肯尼亞大量出口糧食。
其次,肯尼亞耕地面積并不富裕,有大量農村人口需要依賴土地謀生,想大規模租賃農業用地存在困難。農業是肯尼亞第一大產業,全國3000多萬人口中大約80%生活在農村,土地是他們最重要的生活來源。如果中國企業大規模租賃土地種糧(肯尼亞法律禁止出售農用地),將對當地農村人口的生計造成重大影響。如果中國企業大量雇傭當地農民,將會在技術培訓(大多數肯尼亞農村居民僅小學文化水平),文化差異,勞資糾紛等方面遇到問題。如果中國企業大量使用中國員工,則會加劇當地失業問題從而引發民間的不滿。
再次,肯尼亞基礎設施條件較差。雖然該國是東非地區第一大經濟體,但其基礎設施依然相當薄弱,近年來電力供應難以滿足需求,首都內羅畢斷電現象相當普遍,一些農村地區尚未通電。肯尼亞全國擁有灌溉系統的耕地非常有限,主要是水稻田,其余大部分種植玉米,小麥等糧食作物的耕地都依靠雨水灌溉,產量受天氣因素影響很大。
最后,土地在肯尼亞仍然是個敏感話題,如果中國企業大規模租地種糧,有被西方媒體扭曲為“圈地”,“殖民”的危險。由于歷史遺留的一些問題,土地糾紛在肯尼亞是造成社會不穩定的一個重要因素。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該國發生的騷亂雖然導火索是總統選舉,但重要根源之一則是土地分配不公問題。在一些西方媒體的炒作下,中國企業近年來在非洲的投資原本已引起一些負面議論,如果再大規模租賃土地,更容易授人以柄,被扣上“新殖民主義”的帽子。
澳大利亞:早期拓荒受挫
從上世紀80年代末開始,中國公司便開始在澳大利亞投資農業,種植糧食和放牧牛羊。1989年,農業部下屬的中國農墾(集團)向昆士蘭中國農墾(澳大利亞)有限公司投資近300萬美元,購買了昆士蘭的46萬畝土地,正常年份可飼養3000頭牛和25000只羊,成為中國在澳大利亞投資最大的農業企業。
1991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畜牧廳也開始在澳大利亞投資興辦農場,取名叫中澳斯開普頓有限公司,該公司在新南威爾士州購買了3萬多畝農田,主要種植小麥,同時也飼養牛羊。到1996年時,中國有9家公司在澳大利亞經營牧業和種植糧食。
據中澳斯開普頓有限公司夏英武經理介紹,他們的糧食基本上都是以當年的市場收購價銷售給當地市場,而不是出口。主要原因是糧食太少,公司收割的糧食在豐收年份才1400噸,而要出口至少要幾萬噸糧食才夠集裝箱的標準。澳大利亞農民直接出口糧食的情況很少,主要是由進出口貿易公司和澳大利亞小麥出口委員會等機構負責小麥的出口貿易。
雖然中國公司在澳大利亞投資農業和種植糧食沒什么政策上的障礙,但不少中國農業公司今年來都先后撤除了澳大利亞,最后只剩下中國農墾和西江農場兩家公司。這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澳大利亞近幾年連續干旱,導致糧食欠收,農民生計陷入困境。中澳斯開普頓有限公司農場在2005年的小麥產量還有1300噸,而2007年只有9噸,連購種子的錢都收不回來。
澳大利亞的勞動力成本比較高,而中國大量廉價勞動力又無法進入澳大利亞從事農業生產。
農業機械和種子化肥等生產資料近幾年持續漲價,農業投資成本增高,利潤變薄。
中國農墾的楊建華經理認為,澳大利亞農業在很大程度上是靠天吃飯,持續的嚴重干旱給澳大利亞農業帶來沉重打擊。中國公司要來投資,必須要有兩點清醒認識:一是走規模化道路,必須一次性至少購買10萬畝以上的土地,形成大規模種植,才能有經濟效益;二是要有長線投資的心理準備,由于投資規模大,風險高,在短期內收回成本的可能性很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