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漪
師:我們祖國無處沒有名勝古跡,真是美不勝收。我們祖國究竟有多少名勝古跡呢?我給你們介紹一本書,大家看:《中國名勝詞典》。這本書里介紹的都是我國的名勝古跡,我們今天要學的《晉祠》,這里也有介紹……現在請同學們把筆記本拿出來聽寫。
晉祠在山西太原市西南25公里懸甕山下晉水發源處。北宋天圣年間,追封唐叔虞為汾東王,并為大母邑姜修建了規模宏大的圣母殿,殿內有43尊宋代彩塑,殿前魚沼飛梁為國內所僅見。殿兩側為難老、善利二泉,晉水主要源頭由此流出,常年不息,水溫17℃,清澈見底。祠內貞觀寶翰亭中有唐太宗撰寫的御碑“晉祠之銘并序”。祠內還有著名的周柏、隋槐,周柏位于圣母殿左側,隋槐在關帝廟內,老枝縱橫,至今生機勃勃,郁郁蒼蒼,與長流不息的難老泉和精美的宋塑侍女像被譽為“晉祠三絕”。
(教師在聽寫時,對一些同音字、易混字等做了詳細的口頭提示,轉引時有刪節。——引者注)
現在請同學們校對。我讀一遍,不僅校對字,而且要校對標點符號,看看怎樣點才正確。
(師朗讀,生校對)都對了嗎?一字不錯的有沒有?請舉手……校對好了以后,請同學們做一件工作:這里一共聽寫了5句,請你把每一句用阿拉伯數字標出來。標好以后請你們用很快的速度把課文瀏覽一遍,把條目里介紹的有關內容和文章上的有關段落對應起來。比如說,第一句“晉祠在山西太原市西南25公里懸甕山下晉水發源處”,這是“1”,請你看看,與文章的第幾自然段對應?……把詞典上介紹晉祠的語句和課文《晉祠》對照起來看,你們會發現哪些問題?這是一。二、兩者有哪些不同之處?三、請你們判斷一下是文章寫得好呢,還是詞典上說明得好。
生:詞典上說晉祠是在山西太原市西南25公里,書上說是在山西省太原市西行40里,數據上有些不對。
師:數據上好像有些不大對?25公里是多少里啊?
生(集體):50里。
師:50里,怎么一個50里,一個40里呢?還有什么問題?
生:詞典里介紹的一段話中,“三絕”是指:難老泉、宋塑侍女像和隋槐、周柏,而書上寫的“三絕”是:圣母殿、木雕盤龍和魚沼飛梁。兩個“三絕”內容不同。
師:三絕的內容不一樣,這又是一個問題。
……
生:詞典和課本上還有一個不同之處,就是在寫晉祠三絕的時候,寫作方法是不同的,課文上是先總述,然后再分述,字典是先分述,然后再總述。……
生:剛才××講詞典上是先分后總,書本上是先總后分,我不同意這個意見。因為詞典上一開頭也是寫:“晉祠在山西太原市西南25公里懸甕山下。”這里也是先總說,只是具體說明時次序和書本上不一樣。
師:在具體說明的時候不一樣,請坐。剛才同學們看到的不同地方,綜合起來是否可以從這幾個方面來理解:詞典上介紹的這段文字跟我們今天要學的這篇課文,就內容來講,一個比較全,××(指生64)剛才不是講嗎,介紹了風景和很多建筑;詞典上呢,比較簡潔。一個比較全面,一個重點介紹。就說明方法來講,剛才有同學講了,詞典上主要是——
生:說明。
師:說明。文章呢?
生:說明、描寫。
師:說明還有描寫,這是從表達方法來講,文字上也不一樣,這篇文章能給我們以美的享受。詞典上那段話比較平實,我們學的這篇文章則比較優美、生動。待會兒,我們進一步閱讀就能體會了……
(摘自《優秀語文教師上課實錄》,瞿葆奎主編,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