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九香
新課程帶來了新氣象,教師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和學生的學習方式都發生了可喜的變化。但隨著新課程實驗的深入開展,一些深層次的問題也隨之出現,如果這些問題不能引起我們的重視,必將影響新課改的正常進行,甚至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誤認為多年來的課堂教學全部搞錯了,一切得從頭開始。因此,必須樹立正確的教改觀。筆者現就使用化學新教材,樹立正確的教改觀談談幾點教改體會,以饗讀者。
一、正確對待基礎知識
在新課程實驗的推進過程中,新觀念和教學行為之間往往存在一些偏差,這些偏差得不到及時糾正,新課改的要求就很難落實。過去的問題是過于注重基礎知識,而且主要以灌輸方式要求學生死記硬背,導致學生負擔過重,興趣喪失,形成思維定勢,不能跳出框框想問題。由于時間和題量的限制,對基礎知識的考察不可能面面俱到,但對重點主干知識的考察不會減少,因為他們是化學學科基礎知識的支撐和構架,是中考備考的重點工程。基礎很重要,萬變不離其宗,每一部分都要扎扎實實的學習,分清主次,注意取舍。新課改過于強調學生能力的培養,但不能忽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學習,只強調能力的培養而忽視打牢雙基是不可取的,正所謂“基礎不牢,地動山搖”。我們一定要在強化雙基的基礎上發展學生的智力,提高學生的能力。在新課改的目標中,提示要改變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片面現象,也就是說知識傳授在傳統教學中做過了,只要糾正就可以了。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的自學環節和練習檢測中注重基礎知識的教學,真正抓好基礎,將化學學科中最基本最有用的知識內容講透,并且能舉一反三、靈活運用。扎實的基礎知識,是學生學習和掌握專業知識和技能技巧的基點。以基礎知識為載體,把創新素質培養的目標落實在知識點的教學上,要求學生既要勤奮學習基礎知識,又要注意掌握方法,對概念、性質等基礎知識不能走過場、趕進度,把知識炒成夾生飯,而應在準確掌握基礎知識上下工夫。基礎是成績提升的瓶頸,只有對基礎知識有深刻理解和領會時才會突破這一瓶頸,逐步形成基本技能,實現能力提高。
例如,筆者在講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九年級化學時,許多基礎知識點,如: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辨別、混合物和純凈物的定義、氧化還原反應的判斷、有關化學元素符號的記憶、化學方程式的正確書寫等知識點,學生只有牢記在心,在檢測時才能順利答卷,不易失分。有時發現有些學生理解能力并不差,課也能聽得懂,題目也會做,但是學習效率不高。筆者認為很大程度上是基礎知識掌握不牢,以至需要的時候無法提取出來,沒有對基礎知識的理解則成無源之水。
二、正確對待課堂教學
素質教育是全面發展的教育,而新課改正是圍繞著這一發展目標應運而生的。新課改倡導教師在教學中要創設一種和諧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其中自主合作探究地學習,強調注重學生的學習態度、獲取知識的過程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特別強調要激發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愿望和能力。這就要求我們的教師在教學中注重讓學生主動參與、樂于研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交流合作的能力。千改萬改,常規教學的基調不應改。我們說以往的教學是注入式滿堂灌,不利于開發學生的智力,不利于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這確實需要改革。我們現在提倡的新課改,是以“自主合作探究”為主的課堂教學模式,它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實現課堂上的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讓學生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達到增長知識和提高學生思維能力的目的。這實質上是一個方式和方法的轉變。新課改是在常規教學的基礎上進行的改革,并不是對以往教學的全盤否定。
新課改剛開始時,許多教師在課堂上滿堂問,其實滿堂問不等于學生主動參與,“是不是,對不對,行不行,好不好”,表面看來熱鬧非凡,師生互動不斷,而實際是教師用滿堂問代替滿堂灌。問的問題沒有深度,沒有梯度,也沒有思維度。小組討論不等于合作學習。所謂小組合作學習,或前后四人,或鄰近八人,拋出問題,學生進行討論,一會兒學生回答問題。討論時,學生各說各的,既沒有分工,也沒有協作。學生發言完畢,活動便宣告結束。表面上課堂氣氛活躍,但是從實質和效果看,師生交流不充分,學生互助協作不到位,思維開發不足,討論時間分配不合理,多數問題討論不透徹。教師對學生提出的問題模棱兩可,不了了之,最終結果導致討論流于形式。課堂變化為學生自學,互相討論,教師總結。學生學得好不好似乎無關緊要。實施新課程的基本途徑是課堂教學,教師只有通過學習先進的教學理論,該問的要問,該講的要講,要恰到好處,對自身的教學不斷總結反思,才能真正走進課堂教學。
三、正確對待新教材新內容
做好《課程標準》與《教學大綱》的對比,處理好新老課程之間的關系。新老課程之間應該是一種“揚棄”的關系。既要防止穿新鞋走老路——沿用陳舊的教學方法或補充新教材已刪除的知識,又要善于將老課程教學中積累下來的寶貴經驗服務于新課程教學。同原教材相比,新教材不論內容、結構體系、編排方式、裝幀設計都進行了改革,它以全新的面目出現在師生面前。同時,它對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師必須自覺參加教研工作,深刻挖掘教材中能力培養的內涵;要求教師必須加強學習,在知識的廣度、深度及學科滲透上下功夫,廣采眾家之長,認真學習新課標,熟悉新教材,結合實際,用好新教材。
筆者在進行化學教學時有機地滲透地理、物理、數學學科知識。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九年級化學增加愛護水資源一節,涉及很多地理知識。例如,地球表面71%是海水。29%是陸地,陸地淡水主要分布在兩極冰川和高山冰雪。由我國各地區人均水量圖得出信息:我國水資源分布不均勻——南多北少,引出南水北調工程。對這些內容的教學,只有化學知識是不夠的,必須學習相關學科知識,才能在使用新教材時得心應手,妙語點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