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 藻
【摘要】針對當今大學校園流行藝術的鋪天蓋地、高雅藝術的曲高和寡和經典藝術的逐漸邊緣,結合大學使命的傳授科學文化知識、傳承人類文明成果和陶養健康優美人格。文章從面向全校學生開設的《審美文化研究》選修課說起,將高深的美學理論聯系于生動的藝術活動,把學生的審美感受引發到教育的理性思考,論及了對當代大學生進行藝術教育的認識和實踐。首先,在課程的開設上,切實了解學生的藝術狀況,尋求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開展形式多樣的教學活動;其次,在教學方法上,把學生的關注當成教學的對象,讓學習的過程變為提高的結果,對現實的問題予以理論反思;最后,在教育思考上,努力提高藝術教育的鑒賞能力,注重培養藝術教育的理論素養,引導形成藝術教育的審美人格。
【關鍵詞】大學生 選修課 藝術教育 審美文化
大學校園是激揚青春的舞臺,也是流行藝術、高雅藝術和經典藝術匯聚的場所。然而,曾經彌漫書香的校園,今天已被眼花繚亂的“審美”攪得沸沸揚揚。
青年時代是放飛夢想的季節,更是接受教育、傳承文明和陶養情操的黃金年華。但是,往日征戰高考的學子,今天又被紛至沓來的“文化”弄得懵懵懂懂。
“大學到底應該傳授什么樣的文化?”“大學生究竟應該具有什么樣的審美素質?”“大學生藝術教育僅僅是藝術技能的訓練嗎?”面對這些疑問和困惑,我面向全校學生開設了校級選修課《審美文化研究》,從2001年到現在,共有上千名學生選了這門課,是目前深受學生歡迎的一門課程。
一、課程開設:調查研究,制定大綱,形式多樣
無可否認,倍受呵護的獨生子女、疲于應試的被動學生、網絡文化的潮流一代、流行音樂的發燒一族——媒體廣為稱道的“80后”構成了21世紀中國高校的莘莘學子。這是一代成長于中國改革開放大潮、置身于多元文化碰撞的“矛盾青年”,他們有著較強的書本知識而乏于社會實踐,具有敏銳的接受能力而不能辨白真偽,既向往創新又蔑視傳統,既挑戰權威又實力不足,既志向遠大又迷失現實。他們的審美情趣怎么樣,他們的藝術素養又如何,他們渴望接受什么樣的藝術教育,他們是如何看待流行文化的,我們又應該怎樣提高他們的美學鑒賞能力,等等。這些我們不能回避的問題無時不撞擊著我們的心靈、苦惱著我們的思維。
1、調查研究,切實了解學生的藝術狀況
我校地處四川省東部的川陜鄂渝結合部的達州市,是一所以師范為主的多科型本科院校,學生多數來自于西部農村或縣級城鎮。經過調查發現學生的審美藝術狀況呈現出“一個普遍”、“兩極分化”和“三種情況”。
所謂“一個普遍”,是指學生普遍喜歡流行藝術,尤其是流行音樂,不但藝術欣賞停留于通俗的層次,而且審美思辨能力幾乎是空白,僅僅是感性的評價,諸如“好聽”、“有味道”、“很特別”。所謂“兩極分化”,是指音樂、美術的藝術類學生有著較強的專業水準,而其他非藝術類學生絕大多數除了唱流行歌曲外,還有很多是五音不全,很多人都不會一種器樂,更不用說書法、舞蹈、美術了。所謂“三種情況”,一是僅僅會一門技藝,要么會鋼琴、要么會聲樂,其他則明顯呈“軟勒”;二是就是學藝術的不少也是高考前突擊上去的,他們談不上熱愛藝術,也沒有扎實的基本功;三是絕大多數學生處于“藝盲”狀態,對高雅的和經典的藝術幾乎沒有任何興趣,甚至表現出對高雅藝術的嘲笑和對經典藝術的拒斥,而一味追捧“玄幻小說”、“超級女聲”和“RAP”唱法、“街舞”表演。
2、制定大綱,尋求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
面對復雜而繁難的局面,如何在短短的一個學期的36個學時內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審美素養,制定科學合理而切實可行教學大綱就顯得尤為重要。我們的策略是:“明確一個目標”、“著力兩個方面”和“采取三種途徑”。
所謂“明確一個目標”即對教學目標的確定,這是一門理論課程而不是藝術技能訓練的應用課程,它不傳授藝術表演知識和審美技巧,而要告訴同學們的是我們為什么要審美,審美的意義是什么,即用美學理論武裝學生的頭腦。所謂“著力兩個方面”,即感性和理性,一是廣泛聯系審美文化的表現,即從大量的事例和現象中提出問題,如廣告中、影視里和社交禮儀場合的“美女”現象;二是深刻剖析審美文化的實質,即努力揭示這些現象背后的諸多的歷史的、心理的、民俗的和文化的原因、特點和意義。所謂“采取三種途徑”:一是影視、歌舞和圖片的審美鑒賞,二是講授、討論和答疑的課堂教學,三是課堂參與、平時作業和期末論文的考查形式,這些分別從教學到管理、從內容到形式保證了教學效果。
3、形式多樣,開展豐富多采的教學活動
這門課程的性質盡管有著鮮明的理論色彩,屬于通識性的人文基礎理論課,但是不能因為其思辨和抽象的特征而顯得枯燥乏味。于是,我們在教學中努力做到形式多樣的“一為主和兩輔助”相結合,從而增加教學的生動性。
所謂“一為主”,即以課堂講授為主,這既是任何教學活動的基本方式,也是這門課程本身性質所決定的。我們先用十個課時講授美學、藝術學和文化學的主要概念和基本原理,然后分別就流行音樂、前衛藝術、廣告傳媒、電視選秀、美國大片、熱門影視、新潮服飾、節慶意義、古典新解和本學期出現的藝術審美事件或對重大社會事件和現象予以美學觀點的評說,如我們就對2003的“非典”、2004年的“中日關系”、2005年湖南衛視的“超級女聲”、2006年的電視劇《亮劍》、2007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今年的“5.12汶川大地震”。對以上內容在講授為主的基礎上,我們還采用了“兩輔助”的教學形式,一是輔之以多媒體,或投影圖片、或播放影視、或錄放音樂;二是輔之以現場表演,讓學音樂或美術的同學和有一技之長的同學現場展示,老師予以點評。通過這些輔助性工具的運用,使得整個教學活動形象生動、生機勃勃。
二、教學方式:有的放矢,由淺入深,因勢利導
這門課程從最初抽象地講授美學理論知識到形象地傳授藝術審美的鑒賞方法,再到聯系藝術、生活和社會,并用美學、藝術學、心理學、文化學等理論鑒賞分析、總結反思以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盡管要講好這門課程的難度是很大的,既需要授課老師具有較強的美學思辨能力、一定的藝術表演能力、敏銳的審美判斷能力和廣博的人文社科、藝術知識。但是,“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經過七年的實踐和總結,選修的學生越來越多,各方的評價越來越好、產生的影響越來越大。學生普遍反映學習了“審美文化研究”課程,讓他們在審美鑒賞過程中,“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那么,我們是怎樣講授這門課程的呢?
1、有的放矢,把學生的關注當成教學的對象
當代大學生觀念開放、思維活躍、感受敏銳、信息靈通,幾乎對發生在校園內外的重大時事、社會熱點和審美新潮都予以了強烈而真誠的關注和思考;他們渴望了解其中的內幕、洞穿其中的奧秘,但常常又不得要領,甚至發生“誤讀”。
對此,我們要切實了解這類特殊的人群,有的放矢,對癥下藥,予以引導,把學生的關注當成老師和學生的共同關注、思考的對象。為此,“審美文化研究”課程就得立足校園、心系學生、放眼全球,既來源于學生,又出自于老師,最后師生交流了思想,增進了了解,教學相長。而那種不顧學生的理解喜好,一味引經據典,只知自圓其說的高頭講章是不能引起學生的喜愛和重視,更不能使他們在學習中積極參與、認真思考,學有所獲。如幾年前中日關系一度陷入低谷,針對學生既喜歡日本的家用電器和欣賞人本的傳統禮儀,又憎恨軍國主義和否認侵略的矛盾心態,老師在投放著名作家張承志的散文《日本留言》后,展開了“日本形象”的美學分析。最后告戒同學們,“不論日本將扮演什么樣的形象,都不能影響和阻止我們發展經濟、提高綜合國力的步伐。與其是說我們反思日本的美學形象,不如是說我們要藉此在當今國際舞臺上樹立一個團結進步、繁榮富強和熱愛和平的泱泱大國的美學形象。”[1]
2、由淺入深,讓學習的過程變為提高的結果
“審美文化研究”是由“審美”現象入手到“文化”意義揭示,再到“研究”觀點的探索,課程名稱就意味著我們應該遵循由現象到本質、由表現到意義的邏輯思維過程。那么,怎樣才能做到由淺入深,讓學習的過程變成提高的結果呢?
針對選修這門課程的多數同學都是沖著課程名稱中有一個“美”字而來的,所以,開講的第一節課就明確告知,“審美文化研究”,不是講如何化裝美容、穿衣打扮、布置房間,而是要提高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對各種藝術的、生活的、文化的現象有自己獨立而正確的判斷。正像藝術大師羅丹說的:“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對美的發現。”要發現生活中的“美”就要善于從司空見慣的現象中用美學的目光去審視,引導學生一步一步地登堂入室。中秋節到了,月亮為什么能成為千百年來中國心目中的抒情對象,就從月亮的自然特征說起,結合文學史上的“詠月詩”,發掘它超越時空的文化意義、消彌人生悲劇的美學價值,從而說明“‘中國的月亮比外國的更‘美”。這樣就激發起了學生的探究熱情,讓學生在探究中享受發現問題的審美樂趣,領略越感性的思想魅力。
3、因勢利導,對現實的問題予以理論的反思
大學校園的藝術表現是豐富多采的,從走馬燈式變幻的流行音樂到電視臺制造的選秀明星,從校園里各種熱鬧非凡的文藝演出到社會上不斷涌現的審美潮流,都需要用美學的理論予以審視,讓學生不至于迷失審美方向和降低藝術品位。
“審美文化研究”盡管要解釋林林總總的審美現象,但絕不是就事論事,一般性的評議,而是要運用馬克思主義美學理論進行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由現象到實質、由個別到一般的理性認識;但是這種理論分析絕不是脫離學生實際的照本宣科,而是要富于時代性和針對性,深入淺出地分析,以理服人地評說。如肇始于2004年湖南衛視大型選秀“超級女聲”,這場吸引了全國媒體和多數國人的活動,究竟應該怎樣看待?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主講老師一針見血地指出:萬人追捧的“‘超級女聲發生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暗中置換,將本來是聲樂藝術的歌唱表演和歌聲欣賞,變成了妙齡少女的形象展現:容貌從靚麗到平庸,化裝從優雅到奇特,服飾從端莊到前衛。整個表演成了人們爭相觀看的‘視覺盛宴,表演者的‘被看欲和欣賞者的‘觀看欲,得到了極大的滿足。”[2]
三、教育思考:提高品味,養成思考,完善人格
“審美文化研究”所實現的教學效果和美育意義應該超出課程本身的內容,正像著名學者劉士林所言:“審美教育在本質是一種澄明,一方面它能夠直觀并勇于揭示人在現實中的異化事實,另一方面又以審美活動的方式協調人自身面臨的分裂危險,使異化的人性結構復歸于自然的平衡。”[3]這就涉及到一個關于藝術教育常常被人們忽略的問題,即藝術教育的真正意義究竟為何。與其說藝術教育的功能是提高藝術品味的審美教育,教會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不僅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不如說藝術教育的實質是陶養和培育完善的人格。這在藝術不斷邊緣化和日漸淪落為“戲說”和“惡搞”的今天,大學的藝術教育就應該實現莊子在《庖丁解牛》中所揭示的“技、藝、道”的正向遞進。
1、提高品味,努力提高藝術教育的鑒賞能力
“審美文化研究”課應該告訴學生什么是真正的“美”和美的藝術應該是什么,不但要從理論上明白高雅藝術和通俗藝術、經典藝術和流行藝術、傳統藝術和現代藝術的關系和區別是什么,而且要努力培養學生純正的藝術鑒賞能力。
針對當間大學校園中依然存在的美丑不分,甚至以丑為美、以時髦為美、以新潮為美、以怪誕為美的現象,這門課程就應該結合學生中出現的審美“誤差”現象,從理論上闡明藝術美的基本法則和重要標準。我院中文系每年都要舉行課本劇演出活動,幾年前個別學生受文壇刮起的“戲說帝王歷史”、“解構紅色經典”的影響,在“創造性”改編文學名著的口實下,追求所謂的“觀賞性”,任意增刪內容、隨意更換人物,甚至肆意改變原著的主題、結構和風格,如將《孔雀東南飛》弄成了喜劇版本,將魯迅的《阿Q正傳》弄成了搞笑版本。為此,我告訴學生藝術盡管要“與時俱進”,適應不同時代和不同觀眾的審美趣味,但是,經典的藝術作品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更是人類美好情感和偉大理想的形象展示,改編只是改變表現形式,而不能“傷筋動骨”。
2、養成思考,注重培養藝術教育的理論素養
藝術美的欣賞既是一次感性體驗的過程,也是一次像恩格斯說的“理性法庭”審判的理性思考,正像席勒說的:“要使感性的人成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使他成為審美的人,沒有其他途徑。”[4]而藝術教育無疑是審美教育的最佳選擇。
當代大學生既注重感官愉悅、追蹤藝術新潮,也講究獨立判斷、推崇個性自由。但是,在藝術美的欣賞上常常流于淺嘗輒止或與世沉浮,而不愿意領會其中的深刻的思想內涵,更不能形成自己的獨立判斷。今年“5.12”汶川大地震后,各種媒體登載了不少的文學作品,久違了的詩歌朗誦活動此起彼伏,我在給學生作了述評后,及時將問題引向深入,“生命應該承受之重——汶川大地震的美學沉思”,將人類的災難和人類抗擊災難的能力和意志予以反思和總結,分別從“面對災難的生與死——自然的永恒,置身災難的愛與怕——人性的崇高,反思災難的美與丑——生命的偉大”講述了我的理解,“米蘭·昆德拉說‘生命不能承受之輕,只有承受沉甸甸的對象——災難和死亡、痛苦和眼淚,我們的生命才具有存在意義的厚重感。這場大地震的后果無疑是沉重的,在沉重地毀滅鮮活生命的同時反而釋放出了人類生命的巨大能量,這場大地震影響的確是深重的,在深重地打擊美好生命的同時反而迸發出了人類生命的耀眼火光。在災難面前,中華民族再一次向世界展現了強大的凝聚力和偉大的生命力,一定意義上也刷新了人類抗擊災難的生命紀錄。‘沒有哪一次巨大的歷史災難不是以歷史的進步來補償的。當我們再一次回味著恩格斯的著名論斷時感慨萬千!”[5]
3、美化人生,引導形成藝術教育的審美人格
一切審美教育的宗旨都是人格教育,而人格教育的核心又是“美”的教育,前蘇聯著名美學家尼·阿·德米特里耶娃說道:“藝術的力量也在于它教導人們審美地對待現實生活本身,養成形象思維的習慣和使自己的無論什么樣的活動都帶有創造性、藝術性的成分。”[6]
作為人類精神文明成果和意識形態領域形象表現的藝術,有著創造性和審美性的兩大特征。藝術發展的歷史無不體現了人類主體精神的能動性,從原始藝術的詩歌、音樂、舞蹈的三位一體到當今藝術種類的紛繁復雜;同時,藝術盡管有著多樣的功能,但審美性是其根本性的職能,引導人追求美好、抒發情感是藝術教育首要任務。從藝術的創造性本質和審美性表現,啟示著藝術教育的廣闊空間,不僅是藝術技能的訓練,也不完全是鑒賞能力的提高,而應該是陶養完美的人生和形成審美的人格。這就是藝術的創造性本質昭示我們要與時俱進,不斷開拓新的事業領域和拓展新的人生內容;藝術的審美性表現啟示我們不但要做到真善美的協調、知意情的和諧,更要努力在競爭的社會和紛繁的時代,追求“詩意棲居”的優雅人生。
通過藝術教育,不但提高了學生審美欣賞的品味和能力,能夠鑒別美好與丑惡、區分高雅和通俗,而且養成了思辨的習慣,拋棄了“跟著感覺走”的放任狀態,形成了健康而高雅的審美判斷能力,進而熱愛藝術、熱愛生活、熱愛人生。而“審美文化研究”課程的開設,“說明在任何一個民族中審美文化的高度和極大普遍性,與政治的自由和公民的道德、美的習俗,與善的道德、行為的光輝,與行為的真理,都是攜手并肩而行的。”[7]
因為,大學校園不僅是釋放青春的舞臺,更應該有一片藝術滋潤的沃土;青年時代不僅是放飛夢想的季節,更應該有一次審美教育的良機。
參考文獻:
[1] 范 藻.現代性與審美性[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8:351.
[2] 范 藻.一次聲色聚會的超級狂歡[J],美與時代.2005(8):15.
[3] 劉士林.澄明美學[M].鄭州:鄭州大學出版社,2002:237.
[4] 席勒.美育書簡[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4:116.
[5] 范 藻.生命應該承受之重[J],美與時代.2008(7):5.
[6] 尼·阿·德米特里耶娃[M].上海:知識出版社,1983:50.
[7] 席勒.美育書簡[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4:68.
(作者單位:四川文理學院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