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豐富多彩的民族民間藝術、非物質文化遺產近年來引起國人持續不斷的關注和喜愛,相關保護與研究成果紛紛涌現。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魏國英、祖嘉合主編的《我的民間藝術世界——八十位女性的人生述說》,就是我最近讀到的一部具有獨特視角、展示中國女性搖曳多姿的民間藝術世界的好書。
該書給人們帶來濃厚閱讀期待的獨特視角,便是女性的視角,或叫女性學的視角。“因為要對以往民間藝術研究中被遺忘的角落給以關注,對被遮敝的群體給以再現,對被淹沒的聲音給以放大”(《前言》),該書刻意強調了女性的性別意識取向。
本書的這種女性視角,主要從兩個方面體現出來。首先,是訪談的對象、展示的對象。本書對八十位女性民間藝人進行了深度訪談,對訪談的內容進行了真實的紀錄和整理,同時展示了她們平凡而曲折的人生與絢麗多姿的民間藝術創作。按她們創作的美術作品的類別,該書分為七個部分:一、剪藝;二、繡藝;三、布藝;四、編織;五、畫帖;六、塑作;七、雕刻。對于每位女性民間藝術家,該書都有這樣幾個部分構成:一是民間藝術家正在進行藝術創作時的現場照片;二是她們的代表性作品(一至三幅);三是她們的口述實錄;四是對她們的藝術品的簡介,等。該書主要通過這樣兩個著力點,即一方面,是八十位頗有代表性的女性民間藝術家的創作,另一方面,是她們與藝術相關的的人生經歷,特別是作為女性的人生閱歷、社會地位、情感體驗,將這兩個本來密不可分的方面有機地統一起來立體地展示給讀者,再現了女性民間藝術與婦女生活原有的統一而不可分的原生狀態。通過這樣的立體化的展示,讓我們在極濃縮的篇幅中,既直觀地感受到了這些民間女性藝術家們的創作實態和創作實績,又較完整地把握了她們作為中國草根女性的藝術與人生。
其次,是研究的主體,采訪與整理的主體。本書原是北京大學中外婦女問題研究中心承擔的科研課題“中國婦女民間藝術研究與展示”的最終研究成果。中外婦女問題研究中心幾位身為女性同時也是女性學學者、教授,運用她們所掌握的女性學的視角、觀念和研究方法,展開對于中國女性的民間藝術的調查研究、闡釋評價。正如本書的主編者所言:“倘若說民間藝術的精髓是‘民’之內涵、‘藝’之特征的話,那么,我們就是要對隱藏在‘民’之中的‘女’之內涵給以揭示與張揚。”(《前言》)由于運用了這種獨特的女性視角,無疑會使該書收獲從一般的研究角度所不易得到的新的發現與結論。比如,指出民間藝術不管如何分類,“民間藝術均與女性,尤其是農村女性有著天然的聯系”;這種聯系,與傳統社會中的男女性別上的社會分工密不可分;一些民間藝術,如刺繡等,它們“在使用過程中,在民俗活動中,在與人和物發生直接或間接的關系中,已經不再是一般藝術意義的刺繡,而是與繡女生活緊密相連的,甚至可以說就是她們的生活內容本身。”(《前言》)等等。這些富有新意的發現發人深思。
該書研究主體從女性視角所做的深入思考與系統闡發,更突出地展現在該書最后一個部分“視點”中所收錄的幾位研究者的研究成果中。像《中國婦女民間藝術的特點》、《親驗式研究的收獲》、《教育缺失對西部婦女藝術創作的影響》、《在中國婦女民間藝術的課堂中學習》、《美的心靈,美的創造》等篇章,可以看出她們的研究的深度與廣度。總之,以女性的性別意識取向貫穿整個調查、研究的過程,成為該書的突出特征。
讓更多喜愛中國各民族的民間藝術的年輕學子——大學生、碩士生、博士生參與到“中國婦女民間藝術研究與展示”的采訪與整理工作之中來,這是本書提供的一種頗具創意、值得大加提倡的一種工作方式。民族民間藝術乃至整個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祖先遺留下來的寶貴傳統文化,僅靠老一代人的傳承與努力,不可能充滿活力地傳之久遠。她只有引起了年輕人的關注,贏得了年輕人的芳心,才能不斷地發揚光大,一代代地傳承下去。本課題通過網絡聯系,利用高校學生來自祖國各地的有利條件,總共招聘了來自北京大學、中央民族大學、北京服裝學院、云南民族大學等11所大學的130多位教師和學生(主體為在校的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其中,絕大部分訪員為女性),作為田野調查、實地訪談的訪員。由于這些訪員對各自家鄉的人文習俗及語言等比較熟悉,比較容易跨過“本地人”與“外來者”之間的鴻溝,經過課題組老師們的田野工作理論與方法的培訓和民間藝術及女性視角的專業性指導,他們很快進入“角色”,開展了富有成效的創造性的工作。在前后三年的田野工作中,100多位熱情赤誠的青年學子獲得了豐富的收獲:80位民間女藝術家的藝術作品照片和口述錄音資料;2000多張再現女藝術家們的作品特色、制作過程和生活景象的照片,100多盒錄音磁帶,等等。更重要的收獲,是青年學子們心靈受到的深切觸動和強烈震撼。主編者用三個“沒想到”加以概括:“沒想到中國民間藝術如此絢麗;沒想到女藝術人的故事如此感人;沒想到訪談員受到的心靈震撼如此深刻。”
我想,閱讀本書,我們也一定能夠像本書的編著者、訪談員們一樣,真切感受到中國婦女民間藝術世界的絢麗,品味她們人生故事帶來的感動,讓自己的心靈接受一次洗禮與震撼,還有,深化我們對中國女性民間藝術的思索與了解。
(作者單位:中國藝術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