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成立至今,海信已經走過了近40個年頭的歷程。改革開放以來,曾有上百個品牌與海信同在,然而在市場轉型及一次次的產業升級中,這些品牌逐漸消亡,而對技術有著執著追求的海信卻取得了穩健快速的發展,實現了做大做強,海信的成功,很好地見證了改革開放30年以來取得的偉大成就。
堅定不移地堅持技術創新是海信在激烈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的根本所在。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后,海信以“技術立企”為本,很好地把握了產業升級的重大機遇,始終以新技術、新產品引領市場,使海信在市場經濟的歷練中,快速地從區域走向全國、走向世界,成為中國平板電視市場的第一品牌。
高科技:企業立身之本
海信憑借技術優勢,在激烈的競爭中一次次勝出并發展壯大。
1、構建“技術型”企業
在改革開放之前的10年,也就是海信歷史上的第一個10年,海信已經初具“技術型”企業的雛形,1970年8月,研制出山東省第一臺電子管14英寸電視機,1976年9月,9英寸全塑機殼晶體管黑白電視機問世,填補了國內空白。
改革開放之后,電視機總產量達到6375臺,名列山東省第一。
1979年,海信前身“青島電視機總廠”正式成立,并被確定為電視機定點生產廠。這個權利的享有,與因技術領先而創造出可觀銷量的表現緊密關聯。
2、非一流技術不引進
1983年,電子工業部批準青島電視機總廠為彩電生產廠,允許引進國外彩電生產線。正是通過此次生產線的引進,奠定了海信“技術導向型”的發展戰略。
引進先進技術的效果是顯著的,到了1985年4月,主要經濟指標列山東省電子業、全國電視業第一位。之后的幾年里,全國引進大小彩電生產線超過100條,中國彩電業高速升溫,電視工業終成規模。而“海信”的松下生產線絲毫不遜于對手。1987年10月,青島電視機廠成為山東省電子行業的首批省級先進企業;同月,一款彩色電視機被評為“部優產品”。
經過此次具有生死存亡意味的抉擇,技術為先的理念深深植入海信的發展戰略。
3、不降價的海信完成“蝶變”
1996年,彩電“價格戰”,推動一次大規模的行業洗牌,上百家電視品牌在這次競爭中徹底消失。當年7月份,在一個又一個同行紛紛倒下的時刻,海信在人民大會堂鄭重宣布:不參與價格競爭,要以“高科技、高質量、高水平服務,創國際名牌”的戰略對抗長虹降價。“高科技”被放在第一位,毋庸置疑,高科技必然會保證高質量。當天的新聞發布會上,海信用透明機箱展示海信的電視機芯比其他品牌同型號彩電多出12個零部件。
4、產業升級 速度制勝
1995年8月,海信大屏幕彩電TC2929DSP被國務院經濟研究中心評為“中華之最”,海信成為“中國最先進大屏幕彩電生產企業”基地,實現了由普通電視向大屏幕電視升級;
1999年,全國首推“環保電視”,確立了市場地位:隨著“環保電視”的推出,成為中國電視業第一流企業,也成為中國彩電業“技術型”代表企業;2000年1月,與新浪、陽光衛視合作,在京發布“光水互動”產業整合戰略發布會,生產內置機頂盒的互動電視。海信不僅是做終端,開始向產業上游延伸,體現出超前的意識和戰略眼光,2002年9月,海信成為全國第一家批量生產內置機頂盒的42寸等離子電視的企業;2004年2月,海信國內首家推出1080P高清電視,在總部召開發布會宣布“頂級格式數字高清彩電:1080P平板在海信研發成功”,海信1080P高清電視的上市速度比國內同行快了3個多月的時間,此洋品牌領先了半年以上;2005年6月,海信成功研發出我國第一塊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并產業化的數字視頻處理芯片——信芯,從而結束了我國年產7000萬臺彩電而無“中國芯”的歷史,2007年9月,中國彩電業第一條液晶模組生產線在海信建成投產;2008年7月,海信完全自主研發全球最薄的42寸LED液晶電視TLM42T08GP批量上市,宣告了中國LED液晶電視時代的到來。芯片+模組+LED背光源,解決了中國電視缺“芯”少“臉”的問題。
從上世紀90年代后期開始研發至今的平板電視、數字電視、視頻處理技術等,使海信電視占有率從2003年中國市場的第5位到2005年的第1位,并保持至今。
30多年來,海信始終堅持技術立企的發展戰略不動搖,使海信從最初的作坊式工廠,發展到目前具有3C產業架構的跨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30多年來,海信依靠在技術上的長期研發積累和不懈追求,為企業贏得了穩健快速發展不竭的動力,30多年來,海信努力掌握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技術,真正擔當起技術創新主體的社會責任,為民族產業的發展和創新型國家的建設做出了自己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