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遇還是挑戰?
此次金融危機源于美國,影響全球經濟,世界經濟低迷持續,全球企業都在尋找過冬的棉衣。一些國內媒體高聲喧嘩,認為經過這次危機,中國經濟會遭受重創,改革30年的積累可能毀于一旦。我們不能完全否認經濟危機帶給我們的沖擊,但是過于悲觀地認為中國經濟和中國企業一蹶不振的觀點實在是可笑又滑稽。
四季輪回原本沒有什么值得奇怪和驚訝的,永遠以為只有春天沒有冬天的言論是癡人說夢的白癡言行。所以,冬天來臨大地雪封之后一定會有春暖花開的時候,問題的關鍵是,當春暖花開的季節你的生命還在嗎?你還擁有蘇醒的能力嗎?
按照一般的樸素理解,冬天過后只要生命還在,只要還有蘇醒的能力,當某個時候,一旦金融和經濟危機觸底,接下來經濟復蘇的速度會超出人們的想象。
我們應該感謝這次危機帶給我們的警示,它提醒我們其實還有更好的路可以發展與生存;提醒我們除了出口獲得微薄利潤之外其實國內市場的開發也能獲得豐厚的回報。所以我們看到一些長期堅持出口的企業轉回頭關注這個有著13億人口基數的市場尋求市場機會展開營銷策劃與市場推動。冷靜地想想,從長遠來說,全球經濟寒潮對中國經濟和中國企業的打擊并非全是壞事,其中暗藏機遇。在筆者看來,此次危機帶來的利好機遇甚至超過負面。
1、原材料價格大幅度降低。過去兩年,高速發展的中國經濟對于能源和原材料的需求處于高位,增長的成本令人焦慮,但近期伴隨著金融和經濟危機的發生,國際油價跌了2/3,其他各種原材料價格大幅下滑,中國經濟和中國企業的下一步發展所需資源與原材料成本大大下降。如果結合中國企業長期致力于科技創新所獲得的能力,勢必為中國企業的下一步發展增加助推。
2、行業洗牌成為必然。毋庸置疑的是,在當下經濟形勢下,很多企業面臨清算和倒閉,行業洗牌成為必然,優秀的企業因此獲得晉級機會,問題企業因此將被淘汰出市場,新興企業和身體健壯的企業將獲得比賽權利。我們綜觀全球優秀企業的發展里程,莫不如此生動鮮明,基業常青的企業都是經歷過風雨洗禮的。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企業界里,這樣的企業并非沒有,寒流對一些企業而言是死神的鐮刀,頭顱將被刈割,而對于另外一些企業而言卻是成長的號角,下一個進步的臺階已經鋪陳在他們面前。優勝劣汰是市場的自然鐵律。
3、全球經濟危機直接導致中國出口下滑速度加快。這等于為中國出口企業和生產企業敲響警鐘,作為發達大國的生產依附遠不如成為獨立成長來得安全,作為邊緣遠不如做中心更強大,這也應該可以激勵中國經濟和中國企業從邊緣向中心發展,從依附向核心努力的決心。
有專家估計,明年中國經濟全年的增長仍然在7%至8%左右。中央投入4萬億激發市場活力,在這樣的利好和中國博大市場基礎的前提下為什么不趕緊進行內功修為卻要高聲哀鳴呢?
勝者將是強者
2008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對于中國本土IT領域更是如此,面對嚴峻的消費類市場環境,眾多IT品牌紛紛出臺了各種應對措施,壓縮開支、低價清理庫存,補差價維護渠道等以求平穩度過這場危機。然而,在眾多唉聲連連的感慨中我們卻看到一些逆市而為的人。
近日海爾電腦“潤眼”商標成功獲得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注冊認證,成為海爾電腦的專屬商標。自此,三年多來被全國消費者追捧的海爾潤眼電腦的商標使用將受到國家法律保護,其他企業和個人不得擅自使用。海爾電腦“潤眼”商標獲得注冊,意味著海爾電腦通過產品差異化的耕耘,在行業內成功獨家享有商標和品牌上的保護,擁有“潤眼”的商標獨家使用權。“潤眼”的成功注冊,大大拉升了海爾電腦的整體品牌含金量,企業無形資產極大增值。
2008年10月,海爾電腦將運作思路由以往的“以產品為導向”更改為“以客戶為導向”。將原來的臺式機事業部、筆記本事業部轉變為平臺制,成立了營銷、產品研發和供應鏈三大平臺。在三大平臺下,海爾電腦把全國劃分為9個大區、36個平臺,大區實行總經理負責制,下設平臺經理、產品經理、網格經理、督導員等。能者上,平能者下。訴求溝通有效成本最優。
在渠道方面,海爾電腦對渠道進行網格化改造,將全國2500家渠道劃分在200個網格內。海爾電腦的網格經理吃住在區域市場,在店面管理、產品選擇、員工培訓、庫存資金等方面給予渠道商靈活、直接的支持。
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明確了未來“三農”問題的重要性,在農村,電信、電子、家電和醫療四個產業有望得到爆發式增長。各種渠道的消息顯示,目前正在實行的“家電下鄉”有望很快將電腦加入到采購目錄,這將成為農村電腦市場的一個助推器。海爾電腦一直將農村市場視為戰略市場。海爾電腦一年前與信息產業部、英特爾共同組建了信息大篷車,裝載著海爾電腦到各個鄉鎮巡展。海爾電腦后來又舉辦了“潤眼千縣行”活動為農村市場預熱。海爾集團在全國2萬個城鎮設有專賣店,在20萬個村設立了信息服務站。海爾集團的這些渠道、服務優勢及海爾在農村市場的品牌拉力,讓海爾電腦開拓農村市場有了一些自己獨特的優勢。
海爾電腦在農村市場的增長達到110%。除了海爾電腦外,聯想、方正也都在加緊開拓農村市場,電腦廠商在農村市場少不了一場激戰。渠道網格化改造,需要大量的網格經理,海爾電腦營銷中心揮師北上之后招收大量2006年、2007年應屆大學生,在新市場需求之下,這些新員工被充實到廣大的農村項目中,青島海爾電腦銷售平臺充分借助集團資源事半功倍。
對此,筆者以為作為行業中的一員,無論在哪個企業工作,都應該適應企業戰略和發展的需要,都要以拿到更多有價值的訂單為準則,顯然,海爾的眾多80后新員工被同行看中的正是基于海爾文化賦予他們的刻苦、踏實、能干。
近日,國內權威調查機構CMM(北京中怡康時代市場調研公司)公布了國內電腦市場最新調查結果在全國320個城市的2145家門店中,中國“高清潤眼第一品牌”海爾電腦的產品平均單價首次超過幾大國際品牌。
毫無疑問,在今年經濟環境不景氣的情況下,選擇架構調整雖是險招,但卻最有可能獲得成功,道理很簡單,因為在市場高增長期,所有人都在向“錢”看,企業內部的問題往往被忽略掉了。但是海爾電腦卻認為“越是在經濟環境不景氣的時候,就越要練內功,要非常清楚自己的長處和不足。”
結束語
企業經營不是忽悠和高調作秀就可以獲得成功的,在經濟寒冷的時代背景下,需要企業煞下心來修煉內在功力和外在武功。
我們有無數個理由為中國公司開解,比如發展時間短,成長時間不足夠,技術力量弱,人力資源短缺,社會支持不夠……
但是,筆者想重復的卻只有一句話:做不好有無數理由,但做好只有一個理由:就是想做好!
改革開放30年的今天,我們確實自豪,但是這種自豪應該成為動力和鞭策,而不是躺在功勞簿上自我欣賞。當我們自稱或者西方媒體號稱他們看到了“神童快速成長為超人”,當我們沾沾自喜的時候,我們應該思考,成長和發展意味著什么?成長為一個“中國式超人”意味著你要和歐美“傳統超人”站在一個競技平臺上比試。
一味地強調成長時間,強調客觀因素來解釋挨揍的理由是令國人感到傷感和羞恥的。要不就承認自己的弱小不要再宣揚“虛胖的強大”:要不就修煉內功尋求搏擊的快感。
關于知識產權,核心競爭力,人力資源,技術儲備……在其他文章中筆者論述很多,此處不再贅述。國際經濟紛紜變化,中國市場和中國產品在短時間和有限空間內緊追快趕,未來是誰的?我們心中有良好期待,但是期待需要行動和正確的思想支持才能走得更遠。
一味醉心“資本運作”“概念炒作”“虛空忽悠”“營銷詐騙”“創新腐敗”的假把式練花架子,用假大空捕捉受眾眼球,只尋求快錢不謀求發展的部分中國公司——不僅僅是中國軟件公司,自強、自立、自省、自我奮斗,修煉內外功夫和國際公司同臺競技。而不是導演自己不努力。等到完全喪失了機會之后卻如孩子鬧娘一樣尋求政府協助,“民族精神”反擊,利用民眾做擋箭牌和回擊工具作為競爭利器的鬧劇。
值得慶幸的,還有海爾電腦這樣的企業為我們點亮了希望的燈火,祝福并期待他們為我們提供更多的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