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是載體,坐上語言之舟才能抵達思想情感的彼岸。語文課堂是學生學習語言的重要場所,也是培養語言敏感能力的重要場所。
一、培養學生的語言敏感能力是語文教學必須完成的任務
語文教學的任務很多,如人文素養的培養、語文知識的積累、遣詞造句能力的訓練,等等,對語言敏感能力的培養與訓練也是語文教學任務中很重要的內容。
對語言的敏感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特別是對書面語言的敏感能力更需要后天的培養與訓練。有人把杜甫《登高》中的“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僅理解為杜甫被病痛折磨、身心俱疲,有人卻從中讀出了八層意思:“蓋萬里,地之遠也;秋,時之凄慘也;作客,羈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齒暮也;多病,衰疾也;臺,高迥處也;獨登臺,無親朋也。十四字之間含八意……”(宋·羅大經《鶴林玉露》)這樣的敏感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通過不斷的誦讀、聯想、捕捉、解讀才有的。這好比看書法作品,有人乍一見就感動,有神交已久之嘆。有人卻無動于衷,以為不過爾爾。能迅速捕捉作品中攝人的神韻,是源于觀賞者對書法線條的敏感領悟能力。觀賞者的聯想、演繹等思維活動,使看似枯燥、單一的線條升華為意象,成為藝術化的形象,使觀賞者處于亢奮狀態,從中看出了節奏和韻律,看出了無窮的生命張力。如果不訓練、不培養,這種審美能力就很弱,就無法和作品溝通交流,也無法獲得審美愉悅??梢?,在語文課上對學生進行語言敏感能力的培養和訓練,是語文教師的職責,也是語文課必須完成的任務。周汝昌先生曾說,語文水平是衡量一個人的“第一標準”。體現一個人語文水平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對文本的語言敏感程度。
二、語言敏感能力的培養在于對文本語言的深度把握
利用課文進行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主要形式,也是培養學生語言敏感能力的主要手段。在教學過程中,語言敏感能力的產生和強化主要依賴于對文本語言的深度把握?!而欓T宴》中寫劉邦“脫身獨去”,這“獨”字如理解為“獨自一人”,那就只理解了字面意義,而忽略了語境意義。如果將文本通讀到底,并作適當聯想,就可知劉邦非一人離去,他應該還有隨從,這時“獨”字應解為“只有幾人”,這可看作準確性的深度把握。
杜甫《絕句二首》“江碧鳥愈白,山青花欲燃”中的“燃”字,如僅僅理解為花像要“燃燒”起來,那還不行,必須通過相似聯想,了解作者喜用顏色字點染景色的特點,將“燃”解作“紅艷”,如物體燃燒一般的紅艷。這是生動性的深度把握。
讀魯迅《故鄉》,讀到“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語言低沉冷峻,色彩灰暗、模糊,了無生氣。而寫昔日的故鄉,卻用“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何等鮮明絢麗,何等明朗熱烈。這是形象性的深度把握。
胡適《我的母親》中“她臉上從不露出一點怒色”一句,不能因其語言平淡而一眼掠過。胡適母親對敗家子般的大兒子不是不怒,她是因大兒子是長子不便怒,又因自己是后媽不好怒,還因過年了不能怒,只好裝作沒事一樣容忍大兒子的“敗子”行為。這樣更可看出母親事事容忍、氣量大的好品性。這是平淡語言的深度把握。
概而言之,語言敏感能力的培養要從語言審讀的實踐中來。語言敏感能力來自對文本語言的深度把握,而培養與訓練是橋梁,教師的不斷提醒、暗示、解讀、品賞,能使學生的敏感能力不斷得到強化。
三、不要讓學生做課堂教學中的過客
教材選文都是優質語言礦藏,是豐富的語言敏感培養基。教師只有做先期發現者,做語言敏感的優秀實踐者,做理性的語言敏感培養者,才能完成對學生進行語言敏感培養與訓練的任務。
1.設置語言品析點,在特定語境下涵泳
教材中的課文都是語言的典范作品,特別是文學作品,無論古今,都堪稱上乘之作。作品表達的思想是明晰深刻的,表達的感情或激越沉郁,或委婉溫和。它們的語言不僅僅是表達內容的符號,更可以視為內容本身。我們在引導學生學習時,不僅要要求他們正確理解意思,更要要求他們敏感地接受語言藝術的熏陶。只有這樣的語言教學,才能夠讓學生的語言敏感能力得到長足的發展。為此,老師必須先期切入文本,在語言百寶箱中搜尋具有獨特魅力的珍寶,然后確定幾個語言品析點,再結合語境帶著學生一起涵泳。在看似平淡處感受語言的張力,在語言華彩處感受語言的震撼力,在語言含蓄蘊藉處感受語言的深層意蘊。讓學生在一番敏感體驗后,能道別人所不能道,感別人所無法感。
教《散步》一課,我們常帶著學生欣賞“母親又熬過了一個嚴冬”的“熬”字,但卻忽略了對“今年的春天來得太遲,太遲了”的體會。其實,“太遲”的反復,正表現了作者的焦慮與擔憂、對母親的默默祈禱和良好期盼。這兩個“太遲”就是很好的品析點,因為它沉穩含蓄,不像“熬”字直白、顯豁。兩個“太遲”正是學生甚至老師在審讀中容易遺漏的語言精華。
教溫庭筠的《望江南》,老師大都會疏忽對“梳洗罷”中“罷”字的賞析,學生也很少去捕捉“罷”字的深層內涵。其實,把“罷”字作為培養語言敏感能力的品析點也是很好的。一個“罷”字表示“梳洗”的急促,表示思戀的強烈與期盼會面的急切,“罷”和下句“獨倚”結合,仿佛又讓我們看見了思婦碎步登上望江樓時的興奮、憂思和熱盼。
在這樣的語言點上培養、訓練,讓學生養成細細品味、敏感捕捉的習慣,久而久之,學生的閱讀就不再粗疏與空泛,對語言的接受也不再遲鈍與木訥。
2.訓練形式多樣化
陶行知早年說過“學生有了興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體,所以‘學’和‘樂’是不可分離的”。讓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在求知的滿足中獲得能力的增長,既符合學生認知的規律,也符合教學的原則。所以,在訓練形式上力求多樣化能有效提高學生的興趣,也能較快地讓學生進入訓練氛圍,使訓練有較高的達成度。
任何景物都必須依靠顏色來呈現,沒有顏色也就沒有景物。古代詩人熟諳此理,常用顏色字狀物之貌、傳物之神?,F代作家中魯迅就很善于用顏色字,對其作品中傳神的顏色字的品析是語言敏感能力培養的一條有效途徑。而魯迅作品在中學語文教材中所占比重很大,把握與體味魯迅作品中的顏色字,應是訓練的重要內容。我們可以讓學生用聯想法再現百草園的景色,敏銳感受魯迅小時候充滿童趣的生活與自由放飛的童年心情。也可以用比較法替換已有的顏色字,細致地體味它們的妙處與神韻。
評點一法古已有之,毛宗崗評點的《三國演義》、金圣嘆評點的《水滸傳》堪稱古代評點的典范之作。葉圣陶曾經對評點教學作過評價,他說:“這樣指點文章的脈絡,揭示作者的用心,舊時有所謂‘評點’一派,做得好的對于讀者很有幫助。今時語文教師若能繼承這個傳統,運用在教學過程之中,要言不煩,啟發幾句,讓學生自己去體會領略,自必使學生大有受益?!迸囵B訓練學生的語言敏感能力,采用評點法也是極有好處的。教師可評點一二處,其余讓學生完成。也可以教師提問,待學生無法評點,教師再明白告知。這樣讓學生養成習慣,久而久之對語言的敏感度也就提高了。
其他如文體語言揣摩法,即根據文體語言的不同特點,看作者下字的工穩與準確,可以培養學生對不同文體語言的感受能力。還有像觸類旁通法、拓展佐證法等也都是培養學生語言敏感能力的有效方法。
總之,只要我們充分認識語言敏感能力培養對于語文教學的重要意義,只要我們拓展視野,深研文本,正確選點,方法得當,加強訓練,學生的語言敏感能力就會有極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