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倡導要“對優秀作品能夠常讀常新,獲得新的體驗和發現”。常讀常新,必須以尊重文本、科學解讀為前提。文本呈現的常是冰山一角,具有多個未確定信息點。解讀文本,常會因為讀者閱歷、水平、思想、心境諸方面不同而出現各種新的解讀。因此,科學意義上的常讀常新,必然是從文本出發;尊重作者的文本話語情境與意圖,必然是尊重作者的話語背景與創作初衷。
在教學實踐中存在對文本尤其是魯迅文本誤讀的情況,解讀者企圖標新立異,結果反而脫離了文本實際。有的對魯迅文本進行概念化、符號化的演繹,有的脫離了一定的話語背景。
如果我們站在21世紀初課改這個節點上,審視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名家課堂教學實錄,就可以獲得新的感悟。
如《祝福》教學片段——“瑟瑟”的雪花聲(據徐振維《〈祝福〉教學》,載《名師授課錄(高中語文)》,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1版):
師:為什么在第167頁上寫下雪的聲音?你們平時聽到過下雪的聲音嗎?
生(部分):沒有。
師:但“我”說“聽去似乎瑟瑟有聲”,這是怎么回事?為了反映一種怎樣的心情?一起念下文。(生齊讀“使人更加感到沉寂”)可見,寫雪是為了寫什么?
生:是為了寫當時的封建勢力之盛。
師:雪怎么會變成了封建勢力?我們要學會具體分析的方法,不能老是套概念化的結論。“沉寂”是什么意思?反映了什么樣的心情?“似乎”是什么意思?
生:沉悶,寂靜,心情沉重。
生:并不一定真有聲音。
師:對了。這樣寫是為了襯托“我”沉重的心情。包括前面寫的一些下雪的景象等,都是為了突出這樣的氣氛。課文中寫景除了突出封建風俗根深蒂固外,還突出了壓抑人的氣氛、沉悶的氣氛(板書)。怎么樣?寫景跟中心有沒有關系?說說,這些跟寫祥林嫂有關系嗎?為什么寫這些?
生:說明“我”的心情非常沉悶。
師:僅僅是“我”的心情沉悶嗎?那種熱烈的祝福場面又說明了什么?為什么寫爆竹、寫香燭、寫磕頭等等?
生:是對比。
師:對比什么?
生:熱烈的場面,舊歷年底人們……
師:扣住對比說,不要急,慢慢說。
生:人們熱烈祝福,而祥林嫂卻悲慘地死去。
師:說得很有道理。以后要說普通話。課文通過寫景告訴我們那個時代的特征。一方面封建勢力強大、封建意識濃厚,大家熱烈地“祝福”,祈求過好日子,但另一方面祥林嫂在悲慘地死去。魯鎮祝福的氣氛再熱烈,“我”的感覺還是壓抑的、沉重的。
這個片段是對《祝福》第32段的教學。這一段寫道:“冬季日短,又是雪天,夜色早已籠罩了全市鎮。人們都在燈下匆忙,但窗外很寂靜。雪花落在積得厚厚的雪褥上面,聽去似乎瑟瑟有聲,使人更加感得沉寂……我靜聽著窗外似乎瑟瑟作響的雪花聲,一面想,反而漸漸的舒暢起來。”魯迅先生寫下雪的聲音用意何在?只是為了襯托“我”沉重的心情,烘染沉悶的氣氛嗎?依據日常生活經驗,夜暮時分,下雪伊始,在瓦屋里可以聽到一種瑟瑟作響的聲音,那是“雪花子粒”夾雜雪花落在瓦片上出現的瑟瑟聲,而當雪下得較厚時,雪花飄落在地上則是無聲的。魯迅先生說“聽去似乎瑟瑟有聲”,用“似乎”二字正好說明這聲音是人的心理感覺。
“我”為什么會感到沉寂?想到祥林嫂“現在總算被無常打掃得干干凈凈了”,“我靜聽著窗外似乎瑟瑟作響的雪花聲,一面想,反而漸漸的舒暢起來”,“我”聽似乎瑟瑟作響的雪花聲,反而漸漸舒暢起來,這是什么原因呢?
景物描寫推動著“我”的心理世界真實地呈現出來。“我”作為新派知識分子,固然有與“四叔”(舊派知識分子的代表)話不投機半句多的一面,有一定的進步性,然而仍具許多缺陷。祥林嫂在死前寄希望于“我”,希望“我”能給她解決“靈魂的有無”問題,我則用騎墻式的話語,回答她的詢問,表現了中庸的處世哲學。而后“我”的心理變化為:害怕擔當責任→以“說不清”來結束,內心穩妥→不安,以“不如走罷”、打算到福興樓去吃喝來暫求內心平衡→聞死訊后驚惶→逐漸輕松,偶爾內疚→聞“瑟瑟”的雪花聲而沉寂→靜聽“似乎瑟瑟作響的雪花聲”后漸漸地舒暢起來。這一系列心理變化,表現的正是新派知識分子的諸種缺陷,正如魯迅在《墳·論睜了眼看》中說的:“中國人的不敢正視各方面,用瞞和騙,造出奇妙的逃路來,而自以為正路。在這路上,就證明著國民性的怯弱,懶惰,而又巧滑。一天一天的滿足著,即一天一天的墮落著,但卻又覺得日見其光榮。”其缺陷歸結起來為“折中主義”的處世哲學、瞞和騙以及逃避黑暗社會這三點,魯迅先生對此予以批判。而現在祥林嫂已經死了,“我”再也不用承擔責任了,故心情“舒暢起來”。
如果通過體味“瑟瑟的雪花聲”再深入地探究“我”的心理圖景,去發現“我”真實的心理世界,就能走進文本與人物的心靈世界。
重新審視上個世紀,哪怕是近些年來的課堂教學實錄,我以為對文本形成科學的解讀,應當是一切閱讀教學的出發點。科學性原則應是教學的第一原則,只有堅持以科學解讀為原則,常讀常新才不會誤入歧途。而科學解讀又必須從文本出發,尊重文本,還原文本,尊重作家的原初意圖與話語圖景,尊重學生閱讀文本、與文本對話的原生態語言感受,避免教師的強勢介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