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劇場是一種口述、朗讀的劇場形式,由兩位或兩位以上朗讀者手持劇本,在“觀眾”面前以聲音及表情呈現劇本內容。朗讀者可以事先將詩、散文、新聞、故事、小說及戲劇等各種文學素材改編成劇本。在表演時,不需要戲服或道具,也不需要燈光、音響等設備,直接以手持劇本口述、朗讀的方式進行。觀眾通過聆聽朗讀者的誦讀、觀看朗讀者的表情來欣賞劇本。其基本流程如下:
1.選擇題材
讀者劇場的劇本可以是詩歌、散文、新聞、故事、繪本、小說及戲劇等各種文學體裁。選擇的題材要能引發學生的閱讀興趣、符合其身心發展特點、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系。一般來說,所選素材應有有趣的角色、大量的對話、曲折的情節、特別的結尾,等等。此外,為了滿足不同語文程度學生閱讀的不同需求,讀者劇場劇本的素材要注意兼顧不同程度的學生,在所選素材不至于遠遠超出語文程度有限的學生的能力的情況下,盡量選取具有挑戰性的文學素材,以免語文程度較高的學生有乏味厭倦之感。
2.編寫劇本
首先,教師使用大張墻壁報紙,制作一份表格張貼在墻上示范,內容包括主題、場次順序、人物、事件、時間、地點與說明。學生傾聽教師范讀素材,也可以輕聲跟讀,當讀到表格內需要填寫的內容時,教師停下來,將所讀的相關信息填寫在表格中。在教師朗讀素材及完成表格之后,學生將被分成不同的小組,小組成員采取異質分組的形式,各個小組的成員都是由語文能力較高的和語文能力有限的學生組成,這樣按能力混合編組,可以增強合作學習的效果。
其次,學生被分成不同的小組后,就開始以小組為單位,依照表格中可利用的信息,進行讀者劇場劇本的創作。在創作中可以對原文本作出變更,例如縮寫并改編素材中的故事、引入新的角色、變更原文中的敘述人稱。
接著,在完成對文本的修飾、改編后,要對其“格式化”。所謂“格式化”,即對修改后素材的格式進行包裝,使它符合劇本的“套路”,例如內容要包含角色、場次、臺詞、舞臺指示等。
最后,要對“格式化”好的文本進行試讀,并注意修正格式、文法、別字等。
3.演練修正
在演練環節,教師要將決定采用的文本分發到每位學生手中,以使他們在練習中有所憑借。為了確保學生能流暢閱讀,教師在演練一開始要進行朗讀示范,在學生了解了何謂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后,就讓他們以小組為單位試著齊讀其中的一個段落,并按照這樣的方式,閱讀劇本中的不同部分。
學生熟讀文本內容后,教師就開始組織表演,學生可以自由選擇自己愿意擔當的角色。在選定好角色后,每位學生要找到自己所擔當的角色的對話部分,并標示出來,以便下面的閱讀練習。值得注意的是,學生們要有足夠的練習時間,以確保在演出中能夠流暢地閱讀自己所承擔的內容。
不論是團體練習還是個別練習,都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去計劃、建立規則。教師在這一階段,不僅要解釋文本、示范角色、引導練習,還要一組一組地給予個別指導,觀看學生的表演,并及時給出意見與建議。除了在學校練習外,學生還可以將劇本帶回家中,與自己的家人一起練習,這樣不但可以增進閱讀的流暢度,還可以增進學生與家長之間的感情。
4.朗讀表演
當學生練習到可以流暢閱讀時,就可以讓他們表演了,暫時沒有輪到表演的學生就是觀眾,也可以邀請家長來觀看。讀者劇場的表現方式與傳統的劇場表演不同,表演的學生主要是依靠自己的聲音與臉部表情來傳達劇本內容。
在表演時,表演的學生站在教室前排成一條直線,面對觀眾。在學生朗讀所扮角色的臺詞時可播放背景音樂,以烘托氣氛。鼓勵表演的學生與觀眾有視線的接觸,以促使觀眾更好地想象劇本內容、聆聽表演者的朗讀、觀看誦讀者表情。
讀者劇場最大的優點是可以提高學生閱讀的流暢度。閱讀的流暢度與對文章的理解是相輔相成的,流暢度建立在理解之上,而理解又可以促成流暢的閱讀。教師若想提高學生的閱讀流暢度,讀者劇場是不二法門,因為在讀者劇場的活動中,閱讀是自然發生在準備表演的過程中的。起初,學生會自己默讀或兩人一組來閱讀文章;接著,他們會整組一起練習,并輪流擔任不同的角色以體驗不同的感情、情緒、性格;最后,在表演給觀眾看時他們會再次誦讀文本。由此可見,讀者劇場引發了學生多次閱讀文章的動機,并提高了閱讀的流暢度。
讀者劇場的另一個優點是發展學生人際互動的社交合作技能。學生在一起朗讀、改寫、排練、表演,就不會感到孤獨與寂寞,他們的人際交往與合作能力在讀者劇場的互動中得到培養與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