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隨著對汶川大地震罹難者的哀悼,報刊、網站上“殤”字使用得越來越頻繁了。基本用法大致有兩類:“天地同悲悼國殤”“數萬亡靈,皆為國殤”是一類;“汶川劇震,舉國皆殤”“舉國同殤,中外共悲”“舉國之殤,全民同咽”“山河為之含悲,草木為之含淚,舉國為之同殤”是另一類。仔細琢磨,“殤”在這兩種用法中的意義是大相徑庭的。
其實,“殤”的意義并不復雜。按照《說文解字》的解釋,“殤”字從“歺(歹)”(è)得義,“歺”是個象形字,象剔去肉后剩下的殘骨,所以從“歺”的字往往和死亡有關。“殤”的本義就是指未成年而死。
古人二十歲舉行冠禮,表示成年。據《儀禮·喪服》記載,不滿八歲死去叫無服之殤,八歲至十一歲死去叫下殤,十二歲至十五歲死去叫中殤,十六歲至十九歲死去叫長殤。按照鄭玄的說法,這些人還未成年就死了,確實令人傷心,所以叫做“殤”。未成年而死的人就稱為“殤子”。如《呂氏春秋·察今》:“病變而藥不變,向之壽民,今為殤子矣。”又如《論衡·變虛篇》:“堯舜宜獲千歲,桀紂宜為殤子。”
據《后漢書》記載,漢和帝次子劉隆登基時剛剛出生一百天,他只做了八個月的皇帝就得大病死了。所以謚號為“殤”,史稱漢殤帝。
由此本義出發,沿著“非正常死亡”的線索引申,戰死的人也可以稱為“殤”。為國家而戰死的人就可以稱為“國殤”了。屈原的《九歌》中有《國殤》一篇,歌頌的就是為國捐軀的將士。鮑照在《代出自薊北門行》詩中稱“投軀報明主,身死為國殤”,李夢陽的《哭白溝文》中也有“生為士雄,死為國殤”的句子,“國殤”指的都是為國捐軀的烈士。
可見,“殤”作為一個文言詞,意義有二:一是未成年而死,二是為國戰死的人。
用這個標準來衡量,上述報刊、網站中的用例第一類是正確的。雖然在這次大地震中死去的人既不全是未成年人,也并非為國家戰死,但他們作為中華民族的一員,在這場巨大的災難中失去了自己寶貴的生命,有些人還是為救他人而犧牲的,從這個意義上說,稱他們為“國殤”亦不為過。所以可以說他們“皆為國殤”,悼念他們可以說是“悼國殤”。
第二類用法就值得商榷了。無論是“舉國皆殤”“舉國同殤”“舉國為之同殤”,還是“舉國之殤”,“殤”的意思既不可能是“未成年而死”,也不可能是“戰死的人”,細品其意,其中的“殤”似乎都是“悲痛”“哀傷”的意思。它們前后的“中外共悲”“全民同咽”“山河為之含悲,草木為之含淚”可以為證,“殤”對應的詞正是“悲”“咽”“淚”。如果這個分析能夠成立,那么這種用法的不妥之處就是把“殤”當成“傷”來使用了。
表示“悲痛”“哀傷”是“傷”的常用義,那為什么許多媒體不用“傷”,而偏偏用了一個不常用的“殤”呢?或許是為了表達非同尋常的沉痛情感,或許是為了追求深沉、凝重、古色古香的修辭特色。在巨大的災難面前,在舉國同悲的時候,這種想法和追求當然沒有錯,都可以理解,只是使用時還要先弄明白文言詞語的意思,畢竟這類詞語在現代口語中不常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