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涼”一詞我們都知道是什么意思,《現代漢語詞典》釋為“熱天在涼快透風的地方休息”。《漢語大詞典》中“乘涼”一詞有兩個義項:1.趁著涼爽的時候。2.熱天在陰涼通風的地方休息。第一個義項和我們現在所說的“乘涼”意義不同,姑且不論,第二個義項和《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差不多。這樣的解釋是正確的,也是我們都能看懂的。但如果我們再問,其中的“乘”是什么意思?它為什么可以和“涼”一起來表達“熱天在涼快透風的地方休息”這一意義呢?在現代漢語中“乘”(chéng)主要有這樣一些義項:①用交通工具或牲畜代替步行。②利用(機會等)。③佛教的教義。④姓。⑤進行乘法運算。這些意義都不能用來解釋“乘涼”中的“乘”。查閱資料,我們發現在劉堅、江藍生先生主編的《唐五代語言詞典》里收了“乘涼”這個詞,解釋為“追逐涼爽之處”。唐五代時期“追逐”有追尋、尋求的意思,因此“乘涼”中的“乘”的意思是“追尋、尋求”,“乘涼”就是“追尋涼爽的地方”,筆者認為這個說法是正確的,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證明這一點。
一、古代漢語中“乘”有“追尋、尋求”的意思
容庚《金文編》里說:“乘,升也,從大在木上。”“乘”是一個會意字,從大從木,“大”是一個大人張開雙臂的形象,因為古代的車都是木制的,所以“木”在這里實際上指的是“車”,人在木上就是描繪人登車的形象。由此可知“乘”的本義是“升、登”。這個本義在古代文獻中很常見,如《易·同人》:“乘其墉,弗克,攻,吉。”其中的“乘”就是“升、登”的意思。古代文獻中“乘”經常和表“車”的名詞搭配,由于古代戰爭中戰車的作用很突出,一輛戰車配有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步卒總是跟隨著戰車去進攻敵人,因此“乘”從與戰車的搭配中引申出了一個新的意義,即“進攻、追逐”。在古代文獻中我們能看到大量的“乘”表示“進攻、追逐”的例子。如《左傳·宣公十二年》:“若二子怒楚,楚人乘我,喪師無日矣。”“乘我”就是“進攻我”。追逐一個事物往往是有所求,因此“乘”很容易從“追逐”引申出“追尋、尋求”的意思,如桓寬《鹽鐵論·力耕》:“故乃商賈之富,或累萬金,追利乘羨之所致也。”“乘”和“追”對舉,意思相同,都是“追尋、尋求”。
由上可知,“乘”本義為升、登,引申為進攻、追逐,又由進攻、追逐引申為追尋、尋求。“乘涼”的“乘”意思正是“追尋、尋求”,由于現代漢語中“乘”的“追尋、尋求”義已經消失,所以我們對“乘涼”的“乘”也就不好理解了。
二、古代漢語中“乘涼”義的表達
我們今天所用的“乘涼”一詞并非到現代漢語才出現,從唐五代時期開始,“乘涼”已經用于表達“熱天在涼快透風的地方休息”的意義了。如齊己《夏日原西避暑寄吟友》詩:“熱煙疏竹古原西,日日乘涼此杖藜。”除了“乘涼”之外,古漢語中還有不少詞和“乘涼”意義相同。如:
(1)憶昔好追涼,故繞池邊樹。(杜甫《羌村》)
(2)使人遠來沖熱,且向窟里逐涼。(敦煌變文《王昭君變文》)
(3)夏月尋涼,便居山北。(同上)
(4)趁涼行繞竹,引睡臥看書。(白居易《晚亭逐涼》)
(5)山寺取涼當夏夜,共僧蹲坐石階前。(唐·盧延讓《松寺》)
從上面的文獻例證可以看到,“追涼”“逐涼”“尋涼”“趁涼”“取涼”在漢語發展史中都曾經用于表示“熱天在涼快透風的地方休息”這一意義,和“乘涼”是同義詞。
通過進一步考察我們發現,“追”“逐”“趁”本義都是“追趕”,并且都由“追趕”引申指“追尋、尋求”,這我們也很容易在文獻中找到證據。如《韓非子·外儲說右上》:“臧獲之所愿托其足于驥者,以驥之可以追利辟害也。”“追利”就是“追求利益”。南朝陳徐陵《鴛鴦賦》:“聞道鴛鴦一鳥名,教人如有逐春情。”“逐春情”就是“求春情”。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雜說》:“凡秋收了,先耕蕎麥地,次耕余地,務遣深細,不得趂(‘趁’的異體字)多。”“趂多”就是“求多”。“尋”本來是古代的長度單位,引申有“求取”的意思,如《墨子·修身》:“思利尋焉。”高亨《諸子新箋·墨子·修身》注為:“尋,求也。”現代漢語中還有并列式合成詞“尋求”,可見,“尋”也有“求”的意思。“取”本來指捕獲到野獸或戰俘時割下左耳,引申也有“求”的意思。如漢張衡《西京賦》:“列爵十四,競媚取榮。”“取榮”就是“求榮”。可見,“追涼”“逐涼”“趁涼”“尋涼”“取涼”中的“追”“逐”“趁”“尋”“取”與“乘涼”中的“乘”意義相同,都是追尋、尋求的意思,只是“乘涼”在這一組同義詞的競爭中得以留存,成為現代漢語這一意義的常用表達形式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