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導學生閱讀與鑒賞文學作品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內容,面對新的語文選修課程,這個教學任務再次凸顯出來,成為教師備課、教學過程中的重點難點問題。本文擬就這個問題提出一些建議,以期與同仁們一起探討。
一、腹有詩書氣自華——文本閱讀是根本
在語文課堂上閱讀文本是一件奢侈的事情。由于課時緊張,很多教師采取直奔主題的方法,減少甚至完全取消閱讀課文的時間。
不能認真閱讀,不能享受閱讀的快樂,對于語文學習來說是個致命的缺陷。當我們面對選修教材中眾多的文學作品時,淡化了閱讀這個過程,一切都會成為海市蜃樓。如何在有限的課時內享受閱讀的快樂?有的老師要求學生閱讀時加以批注,在之后的討論中,學生有文可依,發言也更有理、有序。批注閱讀使每個學生都有表達內心感受的機會,這能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北京宣武區回民中學的一位學生,在課上批注閱讀《林黛玉進賈府》時,注意到賈母對黛玉的影響力。其依據是兩段原文:
賈母因問黛玉念何書。黛玉道:“只剛念了《四書》?!摈煊裼謫栨⒚脗冏x何書。賈母道:“讀的是什么書,不過是認得兩個字,不是睜眼的瞎子罷了!”
(寶玉)因問:“妹妹可曾讀書?”黛玉道:“不曾讀,只上了一年學,些須認得幾個字?!?/p>
學生從黛玉對同一個問題前后不同的回答中,看出賈母對黛玉的影響,以及黛玉的聰慧、敏感。因為給了學生閱讀的空間和時間,充分調動了學生的潛能,學生才會有這樣真切而獨特的體會。
香港某中學的老師指導學生閱讀時,要求學生讀完作品后提出問題,然后將好的問題在班內公布并征集答案,最后與提問題的學生準備的答案比較。這也是引導學生深入閱讀的好方法。
二、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鑒賞的一般環節
從調研情況來看,大部分高中學生的鑒賞評論能力還是比較薄弱的。教師可以循序漸進,用提問的形式由淺入深地指導學生的閱讀和思考:1.讀了沒有?作品寫了什么?(引導學生把握作品概要)2.你對作品的哪些方面有感觸?(引導學生找到動情點)3.為什么有這樣的感觸?(引導學生沿動情點深入閱讀,找到合適的評價切入點)
第一個環節強調文本閱讀,并在閱讀之后提出概述的要求。對作品進行概括敘述,是培養學生在閱讀理解、概括主旨、表達交流等綜合能力。
第二個環節是引發學生思考,向心靈深處尋找與作品共鳴的點。很多學生習慣于蜻蜓點水,不愛思考。因此我們要以問題的形式促使學生去尋找動情點。需要注意的是,我們用的是“感觸”而不是“感動”,因為不能先入為主地強迫學生必須被作品感動。由于各種原因,對于某些作品,有些學生不覺得有什么好,甚至從根本上就不贊同作者的觀點、不喜歡作品的風格。如果我們生硬地把“感動”塞給他,并要他在這個圈定的范圍內鑒賞、評論,其結果顯而易見。這也提醒我們向學生推薦作品時,要注意作品的經典性和代表性。
第三個環節是要引導學生明確鑒賞評論的切入點,并能以文本內容為有利證據,展開鑒賞、評論。如評論外國小說《沙之書》時,可以有“沙之書的虛構和現實”“沙之書的神秘和恐怖”“博爾赫斯想帶給我們什么”等很多切入點,圍繞其中一個點結合原文思考和評論,才能集中而有深度,也才有可能寫出好的評論。
三、心有靈犀一點通——教給學生一些常用的鑒賞評論方法
很多學生在鑒賞評論時,往往表現出共同的不足——找不到切入鑒賞、評論的點,漫天開說,拉拉雜雜,筆墨分散,難以成氣;有的學生找到了切入點,可是又展不開,寥寥數語,便無話可說,最終草草收筆。要解決這些問題,我們要教給學生一些技巧和方法。
1.對比的方法
首先我們可以推薦對比的方法。對比可以有很多角度:同一部作品中不同人物的對比,例如《紅樓夢》中的黛玉和寶釵;不同作者的對比,如杜甫與李白;不同詩歌中同一意象的對比,如“月”的意象,在不同詩歌、不同時代、不同詩人那里的反復創新運用;其他還有中西對比、古今對比等。用來對比的作品,應該是學生相對熟悉的,至少對其中一方比較熟悉。我們所能精讀的作品總是有限的,對比的方法給深入閱讀鑒賞提供了一個延展的空間,因為作品總是會有相似或相異之處,在對比中我們更容易找到合適的話題。
2.巧妙利用已有知識資源
我們還應指導學生通過利用已有的閱讀積累進行整合。具體到教材方面,可以把必修與選修結合,把小學、初中讀過的和高中的結合。如《短歌行》是曹操寫的詩,展現了曹操作為詩人的才華豪情,而《楊修之死》《曹操獻刀》則表現了小說作者塑造的奸雄曹操的形象。如果整合范圍再擴大些,初中的《隆中對》《出師表》、高中選修《影視名作欣賞》中的《三國演義·隆中對》等都涉及了三國時代的背景和人物,可以互為補充。教學中可以指導學生充分運用這些積累,找到新穎獨特的評論點。
3.充分利用教材,抓住鑒賞“要害”
人教版的15種選修教材大多數以選文為“肉”,以鑒賞一些“要害”作為支撐“肉”的“骨架”。比如《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主要抓住作者背景、意象、聲韻這三個詩歌鑒賞中重要的點來支起框架,對于處于詩歌鑒賞入門階段的學生來說,有很好的指導作用。而在《外國小說欣賞》中,“骨架”則變為敘述、場景、主題、人物、情節、結構、情感、虛構等點,這是從小說的角度精心選擇的幾個點,涉及鑒賞小說需要的一些理論,非常實用。
4.注意一般讀后感和鑒賞評論文章的區別
很多學生容易把讀后感和鑒賞評論文章混為一談。有些學生津津樂道于讀完作品后的興奮或悲傷、憤怒或憂愁等感受,一不留神就會拋開作品,扯起自己的話題。寫鑒賞評論文章和寫讀后感不是截然對立的事情,在鑒賞文章里融入自己的讀后感受,能使文章情真意切、委婉感人,更能表現自己獨特的風格。如何區分、把握好其中的分寸和尺度,是教師指導的關鍵。如下面學生寫的片段:
作者在詩歌的開頭,一下子就把讀者帶入了深秋時節:幾根枯藤纏繞著幾棵黃葉凋零的禿樹,在秋風蕭蕭中瑟瑟顫抖著,天空中點點寒鴉,聲聲哀鳴……寫出了一片孤獨悲壯的秋景。自古詩人多傷秋,此詩造出的凄清氛圍也是在烘托著作者內心的悲戚?;桫f還有老樹可以歸,可獨自一人漂泊在外的游子,卻是有家歸不得。(《讀〈天凈沙·秋思〉》)
學生將自身的讀后感受與原文緊密結合,自然圓潤,不落痕跡。再來看另一個片段:
再一次讀朱淑真的《蝶戀花》,我不再為青春的流逝而撫膺長嘆。時間固是無情物,它帶走了太多,但我們可以用辛勤的雙手抓住時間,讓它為我所用,即使春天隨風飄往遠方,我們也不會嘆息的。記得艾青說過:“時間順流而下,生活逆水行舟。”春天消逝了,不是還有百花爭妍的暖夏、碩果累累的金秋、白雪皚皚的靜冬嗎?春天逝去,生活中積極的精神卻長存?。ā蹲x〈蝶戀花·惜春〉》)
這段文字情感真摯,優美流暢,作為讀后感可以,但如果要作為鑒賞評論,則會有脫離文本之嫌。在教學中,教師要注意提醒學生區分鑒賞評論和讀后感。
四、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教師要積極“充電”
有位老師在教《詩經·氓》時,用了30分鐘讓學生討論其中的婚姻悲劇是怎么造成的。有學生提出,悲劇是女主人公自己造成的,她整天忙于家務,疏于和丈夫溝通,所以會產生這樣的悲劇。討論在“現代觀念”中熱烈進行,學生們都像是婚姻指導專家。教材選用《詩經·氓》是為了引導學生欣賞詩歌的美,了解《詩經》的特點,但教師提出的問題卻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向了另一面。
語文教師應多讀些有關文學評論的理論書籍,詩詞方面如《詩品》(司空圖)、《人間詞話》(王國維)、《詩詞例話》(周振甫)、《詩詞讀寫叢話》(張中行)、《詩論》(朱光潛)、《唐詩綜論》(林庚)、《中國詩歌藝術研究》(袁行霈)等,文藝理論方面如《文心雕龍》(劉勰)、《談美》(朱光潛)、《美的歷程》(李澤厚)等,西方的像接受主義美學、原型說、解構說、黑格爾的《美學》等理論及書籍,都有利于提高審美理論水平。站在理論的高度上,再去把握文學作品的欣賞指導,就會有水來土掩、兵來將擋的從容了。
如果能直接閱讀一些文藝理論方面的書籍,自然會提高文學鑒賞能力,但由于資源及時間的限制,一線教師很難做到。所以閱讀一些優秀的語文期刊,也是一個“充電”的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