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92年起,高考開始進行名言名句默寫考查,但到了1999年,在當時“減負”的大環(huán)境下,取消了這種題型。自2002年起又恢復了對名言名句的考查,目前已連續(xù)進行了七年。2008年我國大陸高考的19套語文試題,全部專項考查了名言名句。為了解所考名言名句的具體情況,我們對2008年各套試卷所考查的名言名句進行了專項調查統(tǒng)計與分析,并對命題原則及規(guī)律做了一些探討。
一、賦分
在我們所統(tǒng)計的19套試題中,賦分從4分到8分不等,詳細情況見表一:
二、體裁(不包括文學常識)
從考查的共計153句名言名句來看,主要考查了先秦散文和詩詞,其次是對賦的考查,最后是對駢文、騷和曲的考查,比重分布和2007年基本相同(詳細情況見表二)。對唐詩、宋詞和先秦散文的考查是多數命題者所抓的重點,但又兼顧其他各類體裁中的名篇。
三、作品年代
這153句名言名句涉及56首(篇)詩(文),從作品年代來看,唐宋作品的考查居首位,占了總數的58.92%。其次是先秦兩漢作品,占總數的25%。其他朝代各有不同數量的涉及,但相對比較少,宋以后的作品共占3.58%(詳見表三),基本接近2007的3.80%。無論通過什么形式考查什么內容,一般都是考查某一文學作品體裁創(chuàng)作巔峰時期的經典作品,詩歌即為唐宋,而非明清,即便是考查明清詩歌,也是為多數學生所了解的作品。
四、漢字分布情況(只統(tǒng)計默寫內容)
名言名句默寫的內容應該是常用字表中常見的字,至少在通用字表中應該有。我們對所考查的名言名句中需要書寫的891個漢字進行了分析定位,詳細情況參看表四。
需要說明的是,在統(tǒng)計表格中,“一級常用字”是指《現(xiàn)代漢語常用字表》中的2500常用字;“次常用字”是指《現(xiàn)代漢語常用字表》中的1000次常用字;“通用字表字”是指在《現(xiàn)代漢語通用字表》中除《現(xiàn)代漢語常用字表》中的3500個字以外的字;“通用字表外字”是指《現(xiàn)代漢語通用字表》7500字中沒有的字。
通過以下數據可以看出,這兩年默寫試題語言文字規(guī)范做得很好,基本沒有考查生僻字。
五、考查篇數、句數

在以往的默寫考查中,篇數和句數多為1:1和1:2,如在2007年的18套試題中,篇數和句數之比為1:1的有安徽卷、福建卷、湖北卷、遼寧卷、山東卷、重慶卷6套;篇數和句數比為1:2的有北京卷、廣東卷、海南卷、江西卷、四川卷、天津卷6套。另外,湖南卷為3篇10句,江蘇卷4篇6句,全國Ⅰ卷 4篇10句,全國Ⅱ卷 3篇9句,上海卷7篇8句。在2008年的19套試題中,篇數和句數之比為1:1的有安徽卷、福建卷、重慶卷,1:2的有廣東卷、江西卷、寧夏海南卷、天津卷,共7套,已經不是主流。北京卷為4篇7句,湖北卷為3篇4句,山東卷為8篇9句,上海卷為7篇8句,浙江卷為5篇7句,這些也可以看成篇數和句數為1:1和1:2的混合,湖南卷、全國Ⅱ卷、遼寧卷、延考區(qū)卷為3篇10句,四川卷和全國Ⅰ卷為4篇10句。可以看出,在一篇文章中考查多句的命題形式,在2008年有明顯提升。
篇數和句數為1:1和1:2這種考查形式,有利于更大范圍地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減少學生答題偏誤和復習時的僥幸心理。一篇文章中考查多句的試題,要求我們在學習和復習中,不要僅僅記住只言片語,對上下文都要仔細記憶,答卷中更不能出現(xiàn)順序顛倒等問題。
六、考查形式
在2008年的19套試題中,有17套試題沿襲了多年來的“根據上下文填寫內容”的形式,2套是“根據提示和評論填寫內容”的形式。其中,涉及文學常識的有湖北卷、江西卷、天津卷、重慶卷4套;多選一的有14套,只有北京卷、福建卷、湖北卷、江蘇卷、重慶卷5套要求全做。在2007年的18套試題中,有14套是直接根據上下文填寫內容,3套是根據提示和評論等填寫內容,只有浙江卷是改錯題;有5套涉及文學常識的考查;6套為全部題目必須做,12套為非全做,自主選擇其中部分題目完成。
這兩年來高考試題的多樣化也帶來了試題形式的多元化,讓我們看到了默寫考查的進步之處。多選一形式占據了主流,這種形式有利于引導學生多讀書,也更好地適應了教材多版本的現(xiàn)實情況。在這方面,如果題量更大些,題目更簡單些,考生選擇余地更大些,就更能達到引導學生多讀書、有效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目的。
七、出處統(tǒng)計

名句名篇的考查是默寫試題的主流。很多篇目都比較集中,在19套試題中考查2次以上的篇目有18篇之多,特別是蘇軾的《赤壁賦》,竟然有7套試題進行了考查。在2007年的18套試題中,《赤壁賦》考查了3次。2007年排名前三位的篇目為王勃《滕王閣序》、杜牧《阿房宮賦》、韓愈《師說》。在2008年的19套試題中,這3篇分別考查了2次、3次和2次。在2008年19套題和2007年的18套題中,白居易《琵琶行》、荀子《勸學》分別考查了3次之多,《論語》2008年考查了2次,2007年考查了3次。李商隱《錦瑟》、李白《將進酒》、姜夔《揚州慢》2008年和2007年分別考查了2次。
通過對這兩年37套試題的分析,我們可以這樣說,《赤壁賦》《滕王閣序》《阿房宮賦》《師說》《琵琶行》《勸學》《論語》《錦瑟》《將進酒》《揚州慢》是命題者考查的重點。
八、作者統(tǒng)計
我們對涉及的作者也進行了統(tǒng)計分析,表六為考查頻次在兩次以上的作者的列表統(tǒng)計。表中人名后第一個數字為出現(xiàn)次數,第二個數字為出現(xiàn)篇目數量,如“李白<10-5>”是指共10次考查了李白5篇作品(本表中孔子僅代表《論語》《詩經》兩部作品,而非確切作者)。表中顯示出來的,是我們對19套試題考查作品作家的排名,這個排名很客觀地體現(xiàn)了“名家”這一說法,出現(xiàn)頻率在4次以上的作家,都是非常有影響和地位的,他們的作品也的確能代表一個時代或一種體裁的巔峰。和2007年18套題比較,前三位李白、蘇軾和杜甫沒有變化,只是數量上略有差異,兩年考查頻次都在3次以上的有孔子、荀子和杜牧。
通過分析研究,我們認為對名句名篇的考查應該把握以下幾個原則:
第一,因為教材版本較多,而且又要引導學生多讀書,所以不能僅僅考查出現(xiàn)于某種教材或讀本中的句子。這在某種程度上,也是為了體現(xiàn)高考公平公正的原則。

第二,既然是考查名言名句,所考查的句子就要有很強的流通性和大眾所知性,所以所考句中不應該有生僻字。
第三,為了更好地教學和引導學生讀書,考查作品應該為某種文學體裁巔峰時期的代表作品。
第四,在考查形式上應該能夠引導學生多讀書,提高應用名言名句的能力,而不能讓學生為了考試而集中記憶只言片語。